于嬌
【摘 要】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生命體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散文教學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而且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可基于語用學,采取“遵循關聯(lián)理論,掌握主客觀言說對象的聯(lián)系;借助文本語境,密切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基于言語行為理論,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等策略,提高學生的認知推理能力和閱讀能力。
【關鍵詞】語用學 初中語文 散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4-74-03
初中散文富有魅力,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內(nèi)涵,可以給學生帶來美的熏陶和啟迪,因此初中散文教學極為重要。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學方式死板等導致散文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在語言文字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將語用學的相關理論運用到初中散文教學中,是對語文課程標準的回應。語用學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基礎上,從新的角度為語文教學設計具有深度的教學活動,能夠更深入地幫助學生感受散文之事、散文之情,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語文教學更加高效。
一、初中散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當前初中散文教學存在一定問題,導致初中散文教學功能未得到有效體現(xiàn)。通過對初中語文課例進行分析,筆者從中主要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
(一)忽視主客觀言說對象的聯(lián)系
散文是作者對實際生活中經(jīng)歷和接觸的客觀對象進行的真實記錄與感情抒發(fā)。散文的主觀言說對象,即文章中真實的個人主觀情感;散文的客觀言說對象,即引起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包括文章中的事件、自然景色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在進行散文教學時,教師應該以主客觀兩個言說對象為切入點,當學生清楚把握了這兩個言說對象時,也就明白了這篇散文的重點內(nèi)容及思想感情。但是,當前的初中散文教學忽視主客觀言說對象的聯(lián)系,僅是列舉出文中出現(xiàn)的景物、事物等,而后在課堂結束時總結作者感情。
(二)忽視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盡量貼近生活,還原生活,與學生獨特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將教學活動寓于真正的社會生活中,在學習、運用語文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但是當前的初中散文教學忽視了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很多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文章大意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未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忽略了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
(三)忽視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有許多初中語文教師依舊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以講解、講授為主,缺少實際的言語訓練,這樣就無法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隨著教育的發(fā)展,這種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適用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目前的初中散文教學中存在上述問題,學生基本上可以了解文章所講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情感,但是難以通過語言進入作者的“內(nèi)心”,對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進入散文的意境中真切地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以及對所學知識進行熟練運用等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將語用學運用于初中散文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言語技能,而且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語用學視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學策略優(yōu)化
語用學是語言學的分支之一,是一門研究語言運用及其規(guī)律的語言學科?!罢Z用學從指號的解釋者的全部行為中來研究指號的起源、應用與效果?!保?]語用學是從事語言應用研究的新興學科,最基本的研究角度是研究語境及言語行為的意義。
基于初中散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將語用學理論引入初中散文教學實踐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關聯(lián)理論來指導學生把握主客觀言說對象的聯(lián)系;借助文本語境,密切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遵循言語行為理論,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
(一)遵循關聯(lián)理論,掌握主客觀言說對象的聯(lián)系
關聯(lián)理論是語用學理論之一。在一定條件下因新的話語產(chǎn)生語境效果后,對話雙方就交際這種認知活動也就具有了關聯(lián)性。關聯(lián)性隨著語境效果的擴大而加強。將這一理論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改變單一的、機械的教與學的模式,能夠讓語文教學更加多樣化、靈活化,能夠將教學內(nèi)容密切化,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能力。
關聯(lián)理論的應用可以理解為一個推理過程,即學生根據(jù)散文中提供的明示信息去獲取文章中作者所隱含的意圖。散文教學不是單純解釋字面意思,還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文本中客觀形象之間的相互作用?!吧⑽馁F在有‘我,品讀散文的關鍵,是要體會作者的個人性情、微妙情緒和獨特感悟?!保?]在散文教學中,教師采用關聯(lián)閱讀,讓文本段落之間或者文本與文本之間產(chǎn)生聯(lián)系,在彼此互動的聯(lián)系中更好地挖掘文本深意,產(chǎn)生更高效的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關聯(lián)性閱讀和學習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特點,采用關聯(lián)閱讀進行教學,以達到加強主客觀言說對象聯(lián)系的目的,使學生能夠準確通過作者筆下所描寫的客觀事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先通過多層朗讀,讀懂文意。再運用關聯(lián)閱讀的方法,去感受濟南冬景、作者之情。第一層關聯(lián),關聯(lián)文和景,引導學生感受濟南冬景。利用“文中找景”的方法,去抓住文和景兩方面的關聯(lián)。文中“一圈小山”和“下點小雪”需要借助聯(lián)想這一“橋梁”打通文景關聯(lián),由“字”見“形”。在“字”與“形”的轉化中,打通了抽象文字與具象畫面之間的通道,學生自然而然便體會到文中有景、景中有文,繼而準確找到作者所要描述的客觀言說對象。第二層關聯(lián),關聯(lián)景和景色欣賞,引導學生感受景之美。教師通過借景尋文引導學生將老舍筆下所描寫的濟南冬景轉化為學生心中之景,由心中之景,感冬景之美。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筆下冬景之美、身邊冬景之美。第三層關聯(lián),關聯(lián)景與情,引導學生去感受景之情、作者之情。學生在靜讀、品味、學習中,走進老舍的內(nèi)心,仿佛見其景,感其念,察其情,入文境,更入心境,即通過客觀言說對象來把握主觀言說對象。第四層關聯(lián),全面關聯(lián),將文、景、情與資料進行打通,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所表達出來的真實的個人主觀情感與引起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的統(tǒng)一。
散文具有意境深邃、詩意濃郁的特點。在此篇散文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文本特點和學生學習實際需求,運用多層次關聯(lián)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從多角度、多層次去理解文本,讓零散的、塊狀的內(nèi)容在學生頭腦中建立立體化的思維結構,從而準確抓取文中所描寫的具體的客觀景物,感受作者暗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借助文本語境,密切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語境是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所處的環(huán)境?!罢Z境不僅僅限于客觀環(huán)境等非語言環(huán)境、話語本身等語言環(huán)境。”[3]狹義的語境,即日常生活中通常所講的上下文,是指語言內(nèi)部上下文,也叫作語言內(nèi)部語境。廣義的語境,即文化語境、歷史語境、社交語境、情景語境,它涵蓋很多因素,包括社會政治背景、社會歷史背景及交際雙方心理因素等,也叫作語言外部語境。
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是語言的兩種形式。所有的口頭語言活動和書面語言活動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語境背景中的,作為語用學組成的一部分,它們對語用學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語境無處不在,語言的運用離不開語境,任何文本內(nèi)容都是語境的產(chǎn)物。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言語交流離不開特定的語境。學生能否正確地判斷出一句話的真正意蘊取決于語境的因素。語境包括交際時的具體場合(如時間、地點、話題)、交際活動的參加者。教師的語言要符合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還要結合教師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教學特色展現(xiàn)教師魅力,關注教學與語境的協(xié)調(diào)關系。
例如在講解《秋天的懷念》時,特定的季節(jié)前提有助于教師營造出肅靜低沉的氛圍。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懷念的情緒在語境中自主地感受人物感情,想想母親是怎么關懷“我”的,作者是如何將對母親的深情寄于文字中的。文章首段是關于母親的語言描寫,教師對此進行分析時,可以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的方法,從而發(fā)現(xiàn):“我”癱瘓之后,母親便將所有精力放在“我”身上,母親常來安慰“我”,以至于無心關照她的花;母親想推“我”去看花,甚至她已經(jīng)身患重病。從中不難看出,母親的愛是深沉而又偉大的。其中母親說的“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語言質樸,聯(lián)系說話的時間(“我”下肢癱瘓、母親生?。?、地點(在沉寂的小屋里),可以得出,這是一位重病纏身的婦人對下肢癱瘓兒子的安慰,也是對自己身體健康的祈求,這也是口頭語言感染力強的體現(xiàn)。學生可以回想生活中母親關心的話語,加強對文章的感悟。在文章末段,“我”還是去看了菊花,只不過身邊的人不是母親。作者用大量筆墨描繪的菊花也許就夾雜著作者對母親不可言說的深切思念。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有獨特意義的事物寄托著母親對自己的愛。將抽象的散文轉化為實際的事物從而獲得獨特的生活感悟,這樣也就密切了文章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話語是反映生活體驗的,話語的關聯(lián)性體現(xiàn)在生活體驗的關聯(lián),話語關聯(lián)的緊密程度體現(xiàn)生活的緊密程度?!崩蒙⑽漠斨信c生活當中相結合的巧妙之處進行引入和指導,充分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深度探索文章中的內(nèi)外部語境,以學生為主、以生活為主,巧妙創(chuàng)設散文情境與感悟生活教育的密切聯(lián)系,將散文中的語言運用到能讓學生感受到的生活語境中去,讓學生真正地明白散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三)基于言語行為理論,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
語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種交際行為。關注言語行為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們的語用意識。言語行為理論作為語用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旨在回答語言是如何用到“行”之中的,體現(xiàn)了“言則行”這樣的語言觀。言語行為理論從社會功能出發(fā),研究語言行事,即以言行事。隨著該理論的不斷發(fā)展,言語行為理論也被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
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根本方法,讀寫結合教學方向需要根據(jù)文本和寫作需要來定。在散文中對讀寫結合點進行發(fā)掘與選取,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寫作訓練重點,教師要找準讀寫結合的落腳點與訓練點,充分利用好教材,結合課文教給學生寫作方法,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先概括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作者深夜于荷塘賞月的原因。第三部分(最后兩段):通過描寫江南采蓮舊俗,進而表達對江南的惦念之情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部分由學生總結,教師示范較難概括的段落,學生仿寫較易概括的段落,這樣對學生進行概說訓練,并盡量統(tǒng)一句式。這個板塊的訓練,既是概括訓練,也是仿寫訓練;既是思維訓練,更是語言訓練。同時進行段落品析,先讓學生反復地朗讀第四、五、六自然段,反復地品味其語言與意境,再讓學生說出美之所在。由讀到說,語言實踐的目的又進了一步。在講解第三部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問題:以前有人將教材中采蓮的這段文字刪掉,后來又加上了,那么這兩段文字是否應該省略掉?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恫缮徺x》描寫的是采蓮鬧境,但是放到課文情境中,作者所表達的是通過此境,表達出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段髦耷放c愛情有關,詩里描寫少女在采蓮時思念自己的心上人。結合上下文語境可以得出,作者用詩中采蓮時歡快的場景來對比自己的心情,從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散文中出現(xiàn)的不同語境會產(chǎn)生不同含義的語句,在進行教學實踐時,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細致分析和體會,使學生真實地感受文章之情及文中之意。同時,教師還應該落實文章的言語行為意義,在學生切實了解并感悟文中之事、文中之情后,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將言行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從語用學的視角來進行初中散文教學對學生的語言學習及實踐有著很大幫助。利用語用學的研究核心對初中散文課程進行教學是學生進行言行規(guī)范運用與執(zhí)行的快速教學手段,語用學以學生為主體,指向學生、關注學生。所以,語用學視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學符合時代的發(fā)展。以語用學中的三大理論為突破口,將其運用到散文教學中,能夠有效解決散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語用學理論的探究還需要教育者不斷探索、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C.W.莫里斯.指號、語言和行為[M].羅蘭,周易,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27.
[2]王漫.重構散文的本體知識與教學知識[J].語文教學通訊,2010(8):8.
[3]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修訂本)[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