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舉
【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通過制訂科學的思維培養(yǎng)教學目標、利用思維導圖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利用思維遷移深化學生的思維能力、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思維拓展、巧妙設置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運用科學反思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思維等策略促進學生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 思維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4-45-03
語文作為現(xiàn)代教育教學重要的基礎性學科,是學習了解其他知識的重要基礎,具有較高的語言藝術魅力。語文知識類型豐富、涉及面廣,從整體上看可以認為是語言學習以及思維能力提升的整合。要想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就必須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要求教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必須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及體驗感悟能力等,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學科知識水平和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從而形成應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
隨著教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整體教學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仍有不足,尤其在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要想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應有意識和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及教學效果。[1]通過對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教師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不足;第二,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然而當前部分教師在課堂中并沒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導致課堂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生缺乏足夠的語文學習興趣且學習效率不高。這一教學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所具備的能從多方面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講,思維能力所涉及的內(nèi)容包括抽象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推導思維及分析思維等。初中語文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過程實質上是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語文學科知識的過程。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貫穿到寫作和閱讀教中,長期堅持,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2]具體來講,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包括以下三點:
(一)有利于養(yǎng)成學生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
要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思維能力,教師需重視思維能力對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將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為學生設置主動思考和探索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不斷發(fā)現(xiàn)、思考和研究問題,在思考和探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此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有利于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主動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的習慣,使學生具備更好的學科探索意識,強化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
(二)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生生互動氛圍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逐漸凸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生生課堂交流合作氛圍,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為學生設置預留一定時間的問題思考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獨自發(fā)表和語文知識相關的問題及觀點,并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過程中逐漸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從而有效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間相互學習交流,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以及思維深度。[3]
(三)有利于引導學生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理解文本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是其了解文本內(nèi)涵的前提,同時也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文本知識的講解中,在此基礎上學生盡管能獲得對文本表達的事件及人物的正確認知,但是此類認知只是對表層知識的記憶,并沒有理解其中的深刻內(nèi)涵,因此學習效率不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中相關事件及任務的認知和了解,提高學生理解閱讀文本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知識中的情感及思維,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制訂科學的思維培養(yǎng)教學目標
課程改革明確要求初中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這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采取有效手段不斷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學習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需要以及教學特征,制訂合理的思維訓練計劃,有效保證教學秩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科思維能力。首先,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標準分析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目標,提煉出擴寫、縮寫、改寫等思維能力養(yǎng)成方式;或者讓學生直接在課文中提取信息,結合豐富的想象力進行內(nèi)容轉化,強化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其次,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的情境想象力。例如在教學詩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想象,讓學生根據(jù)自身想象表達腦海中的場景。最后,教師在了解教學要求及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后,還應該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調(diào)整和優(yōu)化學生的思考方向,并調(diào)整教學策略。例如在教學《四季》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課文與學生平時的閱讀素材相結合,以“四季”為主題設置討論專題,并對專題進行單元導讀、基礎訓練、優(yōu)秀片段欣賞及寫作等方面的拓展,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
(二)利用思維導圖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學生未來學習和生活中所用到的思維能力中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思維導圖是當前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式,通過思維導圖描繪和分析梳理出課文中的主要學習內(nèi)容、相關邏輯思維關系、論點論據(jù)等知識,方便學生對文章結構、邏輯關系等進行詳細了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4]例如在教學《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能力,教師首先借助思維導圖從邏輯的角度幫助學生厘清學習思維,加深學生對課文印象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思維習慣。在學生完成對課文的閱讀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課文中描述的具體事跡及具體事跡中反映的人物品質等,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體現(xiàn)出其中的關聯(lián)性,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品質的了解。其次,在學生深入理解文章表達的事跡及人物關系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繪制思維導圖,對文章信息和文章人物進行整合,從而在繪制中了解文章中各項邏輯關系及邏輯要素。在閱讀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閱讀文章,并結合在閱讀中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也能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要脈絡,促進學生深層次閱讀。
(三)利用思維遷移深化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科知識的遷移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學科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對學生良好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知識遷移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引導,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深刻認知,從而形成良好的綜合能力。這要求教師圍繞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設計出科學的教學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深刻性為目的,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活動的科學性。例如在教學《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時,教師在學生對格物致知精神形成初步認知后,讓學生感受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訓練學生的良好思維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課文中表達的典型事件所采用的論證或描述方式進行研究,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知中的相關內(nèi)容,結合課文采用的論證或描述方式對相關認知內(nèi)容進行分析。在這一分析過程中,學生需要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準確把握住問題重點,深化論證質量。這樣能夠讓學生對課堂知識實現(xiàn)遷移應用,進一步深化思維內(nèi)容,提高教學活動的綜合質量。
(四)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思維拓展
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要進行科學的引導和啟發(fā)教學,認識到單一的講解式教學并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深刻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師應合理應用教學工具與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學習重點,養(yǎng)成良好的發(fā)散思維。多媒體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有利于優(yōu)化語文課程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時,如果單純依靠學生對蘇州園林的主觀想象,可能會降低學生對蘇州園林的真切體會效果,而借助多媒體技術能將蘇州園林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將課本描述和圖片上園林的特征進行聯(lián)系。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出與課文描述角度不同的蘇州園林藝術,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中實現(xiàn)思維拓展,掌握從多方面看待問題的理念,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五)巧妙設置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問環(huán)節(jié)作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普遍適用于多種教學場景。教師結合教學具體內(nèi)容巧妙設置合理問題,有利于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鍛煉學生的綜合性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課時,教師在課堂教學初期可以設置合理的導學問題,如中國的石拱橋特征是什么。作者為什么只對趙州橋和盧溝橋進行具體描述等,讓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隨后循序漸進地設置更為深入的問題,如本文采用哪些修辭手法、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巧妙利用問題實現(xiàn)全文教學內(nèi)容的連接。學生在針對問題進行課文解讀時,其思維方式逐漸系統(tǒng)化和整體化,并在閱讀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逐漸養(yǎng)成通過問題的方式引導自己深入閱讀、思考和分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有效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充分適應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要求。
(六)科學反思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思維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課文、單元甚至整本書進行總結,反思語文活動的開展情況,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強化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考能力、概括總結能力等。例如在完成八年級上冊三單元的學習后,教師首先讓學生將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點及課文進行總結歸納,整理成文。該單元主要描述的是我國建筑物的建筑美,包括了《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課文。教師在進行單元總結時,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建筑物中尋找其相似的地方和不相似的地方,以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歸納總結思維能力。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思維能力對初中語文學習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性,充分分析當前語文教學中關于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不足之處,幫助學生意識到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诖耍處熞诔踔姓Z文教學中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不僅要重視語文學科知識的教學,而且還要綜合利用多種手段如思維導圖、信息技術等,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思考探究,在一系列的學習、思考、歸納、總結中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徐麗麗.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3(4):55-56.
[2]李英敏.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5(1):134,113.
[3]王秀娟.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復述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語文建設,2023(16):76-78.
[4]李文靜.利用思維導圖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J].求知導刊,2023(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