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高中地理越來越受到重視。高中地理學科的課程內容相對繁雜,涵蓋的知識面也相對較廣,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時遇到一定的困難。面對這些情況,教師必須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斷創(chuàng)新地理教學手段,借助課堂提問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整合知識框架,培養(yǎng)地理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提問
作者簡介:袁陸一(1987—),男,江蘇省啟東市呂四中學。
新時期,高中地理教師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填鴨式課堂教學,助力學生提升地理學科綜合素養(yǎng)。教師可通過采取課堂提問法來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探索意識和學習習慣,以達成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目標。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提問教學法的作用
(一)便于教師多方面了解學情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合理利用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有助于準確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的問題回答情況、回答速度和回答效果等,了解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點的學習情況和理解情況,準確分析學生對各類問題的興趣點,便于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教學指導工作,提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確保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
地理教師通過收集學生的課堂反饋,能夠有效了解每個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有很多學生對某一個基礎知識點認識不足或出現(xiàn)錯誤認識的情況,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短板展開深度講解,補齊短板,調整教學設計,讓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更加扎實、牢固,并學會總結學習地理知識的有效方法。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了課堂提問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中采用提問教學法,根據地理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情況合理設置問題,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空間,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自身的不足。這樣不僅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通過回答問題產生新的收獲。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堂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而提問教學法就是針對學生開展提問。教師在進行提問前,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進度有所了解,然后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內容合理設計教學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也會感受到學習知識帶給自己的成就感,為后續(xù)自主探索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學生在回答問題之后,教師進行鼓勵和激勵,能夠使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在問題的引導下掌握知識,增強問題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提問教學策略
(一)針對教學內容,巧妙設置問題
教師在備課之前,需提前設定好課堂目標,再根據目標以及教學內容設計教案。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需以鞏固知識、達成課堂目標為出發(fā)點,設計合理的問題。
比如,以“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地球特點是什么?”“地球在宇宙中是如何運轉的?”等問題。此類問題不僅結合了相關知識點,還突出了教學目的,有利于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
同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注意不能單純?yōu)榱送卣拐n堂的多維度以及多樣性,就提出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不相符的問題,避免出現(xiàn)教學重點偏移的情況。對此,教師需將教材作為問題設計的根本,增強問題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活躍學生思維
在普通模式的教學課堂中,面對教師的提問,部分學生的主動性較差,主要原因有兩點。首先,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環(huán)境較為沉悶,學生不愿主動配合教師的提問,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其次,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更重視考試的重點和難點,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時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課堂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
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釋放壓力,在輕松的氛圍下提高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基于這兩個原因,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和諧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以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感。以“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趣味性問題。
“在閱讀教材內容后,你對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和喀斯特海岸冰川的地貌有什么了解?如果你住在喀斯特海岸和冰川里,會怎樣生活呢?你能想象出這樣的場景嗎?能根據課本的內容進行聯(lián)想嗎?”
教師通過拋出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充滿想象力的設想,進而通過課堂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提高思維的活躍程度。
(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有知識都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地理知識也是如此。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較為抽象,教師需將抽象的知識轉變?yōu)榫唧w的內容,借助不同的教學工具,讓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靈動、豐富和具體,便于學生學習和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可以舉幾個和生活有關的具體實例,降低學生的認知困難,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比如,在講授“地球的運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地震災害的發(fā)生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嗎?在發(fā)生地震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進行疏散呢?怎樣用課本的知識理解地震呢?”等問題。
在講授“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時,教師可以引出水果含糖量和晝夜溫差關系,提出問題:“為何新疆的葡萄、哈密瓜比其他地方的更香甜?”并由此引入晝夜溫差的相關知識。教師再提問:“我們可以用互聯(lián)網搜索這些知識嗎?如何用互聯(lián)網找出晝夜交替的規(guī)律呢?”
教師的提問既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總結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將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四)在合適的時機提出合適的問題
在地理教學中應用提問教學法,雖然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升教學指導的效果,但是提問時機的選擇也同樣非常重要。如果不能選擇恰當的時機提問,可能會導致整體的提問教學效果難以提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合適的問題,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在教學導入階段,教師提問的最直接目的是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因此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十分關鍵,教師必須設計和課堂教學有關的、能引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后續(xù)的教學活動中。
其次,在講解教學知識點階段,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和課堂知識點相關,讓學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同時加以反思,這樣學生對知識點就會有更為深入的印象和認知,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和質量也能得到顯著的提升。
最后,在課堂教學總結階段,教師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考查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這也是一次對課堂效果的檢驗。這一階段,教師設計的題目必須是測試性質的,要側重于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和薄弱之處。測試結束以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些思考題,利用思考題升華課堂教學內涵,幫助學生提升地理核心素養(yǎng)。
(五)借助多媒體技術增強問題的有效性
當前,大部分學校都配置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輔助教師開展教學,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高中地理學科的大部分知識較為抽象,為此,教師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提出問題,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呈現(xiàn)地理教學內容,讓學生直觀感受并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從而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教師在講解地震相關的知識點時,可以為學生播放《唐山大地震》等影片的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地震的破壞性,同時提問:“地震的破壞力有多大?通過觀看這部電影,大家認為在發(fā)生地震時應該如何逃生?唐山大地震和地球的運動有什么關聯(lián)?”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要結合教學知識點點評并講解,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六)在問題中融入核心素養(yǎng)內涵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主要活動,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服務的,課堂提問的最終目標就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素質教育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中地理教學目標也不再是單純地教授學生地理知識,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因此,在開展教學時,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把核心素養(yǎng)內涵納入課程目標,然后根據具體的課程目標,合理設計相應的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人地關系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課程教學為例,該課教學除了要使學生了解人類面臨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還要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對此,教師可設計針對性較強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出深刻反思,并分析環(huán)境問題形成的具體原因。
如關于泥石流災害,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造成泥石流災害的原因中,有哪些因素和人有關聯(lián)?”在學習避防泥石流災害的措施時,教師可以以問題“人類需要如何做才可以有效減少泥石流災害?”引導學生從中反思,進一步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建立人地和諧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形成保護環(huán)境、熱愛自然的意識和習慣。
(七)結合學生具體情況設計分層問題
高中地理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調節(jié)問題的難易程度,以確保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教學難點,形成地理核心素養(yǎng)。假如問題過于簡單,學生輕松解答問題,就會覺得學習缺乏挑戰(zhàn)性;但如果問題過于困難,阻礙了學生解答問題的步伐,就會打擊學生學習地理的信心。
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必須根據班級學生的基本狀況,分層設計難易適當的教學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夠從探索、分析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大致將班級學生分為三個層次,通過設計問題串,讓學生按照自身的水平解答問題,這樣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能夠回答出基礎性題目,而基礎較為扎實、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能解決難度更高的題目或是拓展題。如此一來,就能鼓勵各個層次的學生解答問題,培養(yǎng)地理核心素養(yǎng)。
結語
綜上,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升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和動手實踐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上,需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問題,在適當的時機提問,引導學生一步步掌握知識點,并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以便有效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蘇啟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路徑[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04):68-70.
[2]時金葉.基于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培養(yǎng)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2):205-206.
[3]龔大偉.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J].科技資訊,2020,18(18):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