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月新
摘要為破解教師老齡化問題,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qū)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出臺各種措施激發(fā)教師動力、提升教師能力。一是通過開展師德教育、制定個人規(guī)劃等方式,喚醒教師成長動力;二是通過組織專業(yè)閱讀、開展“青藍工程”等方式,厚植教師內在實力;三是通過開展常態(tài)教研、“五課”展示等方式,夯實教師專業(yè)能力;四是通過開展多元評價、突出過程性評價和團隊評價,激發(fā)教師發(fā)展活力。
關鍵詞 教師隊伍建設;專業(yè)成長;青藍工程;小專題教研;教師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2)12-0054-03
注釋:①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以名師工作室為引領 構建小學語文教師發(fā)展共同體的研究”(課題編號:2021YB1035)的研究成果。
受教師編制管理制度等多種因素影響,筆者所在的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qū)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教師老齡化現象嚴重,集團內兩個校區(qū)共有教師193人,其中40歲以下教師23人、50歲以上教師77人,占比分別約在12%和40%,由此帶來教師隊伍專業(yè)發(fā)展動力不足、活力不夠等突出問題。對此,如何提升教師士氣、激發(fā)教師干勁,就成為我校教師隊伍建設中面臨的首要問題。面對現實挑戰(zhàn),近年來我校在“和樂教育”辦學理念引領下,以“培養(yǎng)責任感、增強榮譽感、提高幸福感、享受成就感”為主要目標,通過出臺各種措施激發(fā)教師動力、提升教師能力,使教師隊伍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1. 提供暖心服務,增強文化認同
我校創(chuàng)建于1916年,學校文化底蘊深厚,有著樂教敬業(yè)、務實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傳統。為發(fā)揚百年老?!皹方糖笳妗钡膬?yōu)良教風,學校通過各種方式增進教師對學校的了解、鼓勵教師參與學校各項事務,以此增強教師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學校切實尊重教師的主人翁地位,強化教代會職能,讓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參與學校管理;還通過為教師減負以及送賀卡、做蛋糕等貼心服務,為教師創(chuàng)造舒心、安心、專心的工作環(huán)境,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投入教學和研究工作。
2. 開展師德教育,強化理想信念
具備良好師德是從事教師工作的底線。我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注重通過多種手段,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如在每學期的第一次升旗儀式上,學校要求全體教師面對國旗、面向全體學生宣讀教師誓詞,以此強化他們的職業(yè)理想信念。在每周的全體教師例會中,學校特別增加“教師風采”環(huán)節(jié),由教師輪流進行五分鐘的師德演講,并將抽象的師德培訓內容變?yōu)閷ふ疑磉叺膸煹聵吮?。在活動中,校內教師將無家可歸的學生帶回自家照管、常年輔導父母是聾啞人的學生完成家庭作業(yè)、義務輔導學生參加機器人比賽并取得突出成績、熱心為同事維修電腦等事跡紛紛被“曝光”,全體教師也在潛移默化中心靈受到觸動、境界得到提升。
3. 制定個人規(guī)劃,明確發(fā)展方向
明確的發(fā)展目標是推動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引擎。為引導學校每位教師明確奮斗目標、把握前進方向,我們指導教師制定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其中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工作經歷、獲獎情況、自我分析、專業(yè)發(fā)展目標、成長措施等內容。同時,學校將教師分為A、B兩檔,區(qū)級以上骨干教師、中級及以上職稱人員為A檔,其余教師為B檔。在制定專業(yè)發(fā)展目標時,針對A、B兩檔教師,除在讀書、學習培訓方面提出相同要求外,重點針對優(yōu)質課、論文寫作、參與課題研究等內容提出不同要求,如要求A檔教師達到市級以上。為避免發(fā)展規(guī)劃僅僅停留在口頭或紙面上,學校還要求教師每年對規(guī)劃回頭看,完成三年規(guī)劃還會有相應獎勵,以此督促引導教師拔節(jié)成長、競相綻放。
1. 推動專業(yè)閱讀,涵養(yǎng)書香氣質
讀書是促進教師成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為培養(yǎng)教師的閱讀習慣,我校每年投資數萬元為教師購買優(yōu)秀教育教學書籍,并要求每位教師每年至少共讀兩本。為深入推動教師閱讀,學校還成立教職工讀書會,制定會議章程;每年開展兩次“教師閱讀節(jié)”活動,內容包括網上讀書大討論、讀書筆記展覽、好書推薦、讀書沙龍等;同時積極開展“書香教師”“書香教研組”評選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評選活動只設定標準,沒有名額限制,目的就是希望所有教師都能主動閱讀,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因此在每學期的“書香教師”“書香教研組”評選中,學校都能有140余名教師、10個左右的教研組上榜。持續(xù)的閱讀幫助教師們遠離浮躁、深入思考,不斷提升教育智慧。
2. 引導同行借鑒,拓寬專業(yè)視野
除了引導教師向書本學,學校還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帶領教師向專家學、向同行學。一方面,學校先后邀請省內外的教育教學專家和教研員到校做專題報告、開展入校指導、進行教學診斷,引導教師明確教學方向、堅定發(fā)展信心。另一方面,學校支持教師走出去,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每年,我校至少有一半教師能夠參與一次校外學習培訓活動,并且參訓回校后要在全校教師大會上做專題發(fā)言,談學習的收獲與感想,從而達到“一人受訓,全校受益”的目的。2021年,我校先后派出94人次到江蘇南通、北京等地參加學習培訓,另有409人次參加洛陽市區(qū)級以上的學習。
3. 開展“青藍工程”,強化同伴互助
為充分發(fā)揮學校內部的骨干教師資源優(yōu)勢,我校連續(xù)十幾年開展“青藍工程”。學校要求每位骨干教師至少帶1~2名徒弟,在每學年開學初簽定師徒幫帶協議,舉行師徒結對儀式,并根據協議內容對師徒雙方在上課、聽課、評課研討等各項工作中提出相應要求;每學年末開展總結、評比、表彰活動,推動師徒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為實現師徒之間的深度“捆綁”,學校每學期還舉行“徒弟擂臺賽”,活動中由徒弟輪流展示、師傅全程跟蹤、組內教師鼎力相助。在此過程中,各教師團隊讀課標、研教材、查資料、做課件、設計板書、錘煉語言……多少次,辦公室外已是星光閃爍,室內卻依然燈火通明。有的老教師感慨道:“青年教師的積極上進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時刻催促著我們不甘落后,在團隊成長的慣性中想不進步都難?!?/p>
1. 以常態(tài)教研激發(fā)群體智慧
領導的心在課堂,教師的心就會更關注課堂;領導研究課堂教學樣態(tài),教師就會想方設法創(chuàng)新課堂樣態(tài);領導關注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就會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目標追求?;谶@樣的認識,我校確定了在教學教研改革前行的路上,領導是先導者、同行者、服務者的角色。如我校領導團隊分別負責引領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研工作,各學科每個教研目標的提出都是由校領導和骨干教師深入教學實際,經過提前學習、思考、協商后確定,每個學習內容的選擇都是提前預習、甄別、篩選后安排的,而且第一節(jié)踐行課一定是由校領導親自嘗試或指導進行。經過多年的教研實踐,我校逐漸摸索出以小專題教研解決實際問題的深度教研模式,如語文學科探索單元教學目標落實、數學學科踐行社會化學習等,同時每項專題教研都通過“聽名師講座+小組研討+微團隊展示+課堂踐行”的模式具體推進,取得了很強的實效。
2. 以“五課”展示歷練教學技能
為充分歷練、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我校開展經常性的“五課”展示活動,包括新教師亮相課、組內研討課、骨干示范課、徒弟匯報課、校外交流課。針對每年到我校交流的新教師,學校第一周必定會安排其上一節(jié)亮相課,之后再安排拜師會由專人追蹤指導,直到新教師講課過關。骨干示范課、徒弟匯報課則以校級展示的形式進行,相同學科所有教師同時參與聽評課研討,對展示者來說既是壓力,更是動力。而在校外交流課活動中,學校則充分發(fā)揮筆者領銜的名師工作室平臺功能,加強與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校際交流,一方面承接外校教師的隨堂聽課、研討等活動,另一方面組織校內教師輪流下鄉(xiāng)送課,每學年參與教師都在20人次以上。校外交流課加強了區(qū)域內的校際互助,也推動了城鄉(xiāng)教師的共同成長。
3. 以課題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課題研究對于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十多年來,我校一直帶領教師做課題研究,以問題為導向,實現教學和科研雙軌并行,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出一批科研型教師。為鼓勵教師真正投入課題研究,學校建立了相關機制。一是通過評價激勵,讓人人有課題。如學校要求教師在制定個人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時,必須參與不同級別的課題研究。二是通過培訓引領,讓人人會做課題。為此,學校為教師購置了《基礎教育課題研究十八問》等相關書籍,組織開展學習;成立由校內名師組成的課題專家組,圍繞選題、開題、中期匯報、結題報告等重點環(huán)節(jié)對教師進行培訓,具體指導課題研究過程;成立由科研型教師組成的課題評審委員會,負責校級課題的立項、結題、逐級向上推薦優(yōu)秀成果等。近年來,我校每年立項、結題的小課題約有20個左右,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達100余人次,已結題的省、市級課題共計60多個。通過參與課題研究,教師們對工作進行梳理、總結、提升,在創(chuàng)造性勞動中解決了教學實際問題,也收獲了職業(yè)成就感和幸福感。
1. 變一元評價為多元評價
合理的評價是激勵教師成長的重要手段。我校堅持以評促教、以評促改、以評促優(yōu),突出評價的激勵、指導、糾正、提高功能。學校首先改變了單純以學生考試成績?yōu)闃藴试u價教師的舊模式,圍繞師德(10%)、教學常規(guī)(25%)、教育科研(10%)、工作能力(20%)、教學成績(10%)、履行職責(25%)等多方面開展評價,并盡可能將教師工作進行量化。如“教學常規(guī)”涵蓋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或輔導、聽課、繼續(xù)教育等內容;“教育科研”涵蓋參與新課改、參與課題研究、開展教學反思、上公開課、上優(yōu)質課、論文撰寫等工作。這種多元評價體系更利于全面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職業(yè)道德和專業(yè)水平的同步提升。
2. 變重終結性評價為重過程性評價
除了完善考核內容,學校還變傳統的重終結性評價為重過程性評價,對教師的考核以對教育教學的過程性評價為主,注重在積累平時各項考核成績基礎上進行期末終結性考核;同時做到每項活動開展都有方案、有評價辦法、有獎勵機制。如在“書香教師”評選中,對于教師讀書筆記的檢查和反饋就包括活動初、活動中、活動結束三次。對于教師聽課記錄、經典誦讀、小組合作學習、班級紀律等方面的考核,更是做到關注過程中的改進與優(yōu)化。這種全面、細致、公平的過程性評價既突出了評價的激勵調控作用,又關注了教師的發(fā)展需要,調動了教師致力教改、參與教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教師在不斷進步中實現自身價值。
3. 變突出個人評價為突出團隊評價
教師團隊的價值取向、思想素養(yǎng)、工作態(tài)度、人際關系等直接影響著教師個體的成長。為充分發(fā)揮團隊對教師個體的正面影響作用,近幾年我校開展了“和樂團隊”評比,并出臺《“和樂團隊”評比條例》,包括“師德、教育教學、教工活動、后勤管理、民主測評、領導評價”等六方面36條,內容具體,操作性強。如“教育教學”方面包含集體備課、點將練兵、聽評課、教學反思、教學活動、教科研、作業(yè)檢查等七項15條,其中“集體備課”又細分為本冊書知識樹整理、備課研討情況、教案撰寫等,各項均可量化考評。在進行“和樂團隊”評比中,我們非常重視過程管理,做到周公布、月總結、每學期一評,并設相應獎勵,以達到以評促改、以比促建的目的。于是校園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有些組為了一節(jié)校內展示課,組織聽課、研討十幾次,在“講課-研討-改進”的循環(huán)往復中,教師們的心更齊、勁更足、進步更大;為爭取評上“書香教研組”,臨近退休的老教師戴著老花鏡看書、記筆記、參加讀書沙龍,并表示“我可不能拖組里的后腿,我也要給組里爭分”。
經過多年的引領帶動,目前我校已建成一支師德高尚、學識淵博、教藝精湛、團結協作的教師隊伍,在教育教學質量方面也結出碩果。校內教師在省市級以上刊物發(fā)表(含獲獎)論文600余篇,優(yōu)質課在市級以上獲獎達120多節(jié),同時有58位教師被評為區(qū)級以上骨干教師,6位教師獲評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2名教師分別被評為省、市、區(qū)級名師。
(編輯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