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中學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新課標中指出,初中英語應加強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進行培養(yǎng),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驗以及學習興趣展開教學,倡導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由此可知曉,將合作性學習運用至初中英語教學中意義重大,對推動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具有積極作用。
1.1 合作性學習概念。合作學習是指將小組活動作為主體的一項教學活動,其基本形式為異質學習小組,通過運用動態(tài)教學因素的互動,使學生展開學習,其評價標準為團體成績,是一種目標導向性的同伴合作活動。
1.2 合作性學習特點。首先為主體性,其為主客體關系中主體顯示出的本質屬性,亦是人的本質屬性。主體性在教育中指的是學生于主體意識引導下,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部分學者用創(chuàng)造性、能動與自主性對主體性進行概括。當代教育理念要求對學生的主體性予以發(fā)展和重視,教師應明確意識到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并對其進行發(fā)展;其次為合作性,在現(xiàn)代教育論中表明,只有師生發(fā)生思維碰撞,互相信任并尊重,生生之間進行合作,才能使教學活動成功?;凇昂献鳌崩砟?,對教學情景予以創(chuàng)建,并開展合作學習,可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最后為創(chuàng)新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均有自身的知識積累與經(jīng)驗積累,并形成自身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思維習慣,其學習過程不只是強制存儲與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具有自身主動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其可運用自身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對新接觸的學習任務進行處理。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合作性學習,可發(fā)揮集體與個體思維優(yōu)勢,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
1.3 合作性學習基本要素。
1.3.1 積極互賴。學生應知曉在合作性學習中,其不僅對自身的學習負責,還需對組內其他學生的學習負責,應加強合作與交流,促進彼此的成功。
1.3.2 個人責任。合作性學習過程中,每名學生均承擔其相應的學習責任,對個人責任進行明確分工,將責任落實到人。
1.3.3 社交技能。每名學生在合作性學習中均需具備其社會交往技能,進而與其他同學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xié)作,進而實現(xiàn)高質量的合作。
1.3.4 小組自評。在合作性學習開展過程中,組內應定期進行自評活動,對能力發(fā)揮程度以及活動情況進行分析檢討,針對待完善部分予以優(yōu)化,保證合作的有效性,體現(xiàn)合作價值。
2.1 凸顯學生主體性。教學屬于一種對人類進行培養(yǎng)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目標為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并發(fā)展學生人格,使學生與環(huán)境之間互相作用,進一步明確學生主體并促進學生主體性發(fā)展。在既往的教學活動中,大部分時間是教師依照教材進行講解與提問,學生被動聽講,并未顯示出學生的主體性。英語學科是由主體所構建的產(chǎn)物,若沒有主體參與,只依賴教師的知識講解,則教學過程是被動的且教學質量是低效的。而合作性學習的運用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該教學模式以主體需要作為出發(fā)點,以合作的方式使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會使學生產(chǎn)生對英語知識探究與學習的欲望,體現(xiàn)出學習主體的尊嚴性。在合作性學習過程中,組內成員均具有平等的機會,均可自由發(fā)表自身見解,真正的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在主體性發(fā)展背景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實踐能力。
2.2 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養(yǎng)成。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可只注重英語知識的講解,還需促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學習態(tài)度與生活態(tài)度。在學習活動中,若沒有交流與合作,則難以發(fā)展學生的價值觀念與態(tài)度。反之,包含情感因素的學習活動對學生有更好的激勵作用,合作性學習以情感角度出發(fā),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合作的外部環(huán)境,進一步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提升對英語學科學習的信心,掌握更多高效的學習方式;此外,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養(yǎng)成了較好的合作精神與集體意識。在合作性學習過程中,自身被承認、被肯定、被尊重時,其能力會迅速提升;若學生難以發(fā)揮其主體地位,不能自由的對自身想法進行表達或經(jīng)常受到批評與質疑,則會降低其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質量。由此可見,在合作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明確自身責任,會在合作中彼此信任、理解,進一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與正確的價值觀。
2.3 緩解學生不良情緒,促進其健康發(fā)展。受既往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對英語學科學習時,會產(chǎn)生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對分數(shù)與名次的評價會使學生產(chǎn)生壓力與負擔,長此以往,學生會產(chǎn)生不良情緒,甚至出現(xiàn)厭學、自我封閉,甚至曠課等現(xiàn)象,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有研究表明,合作是對抗壓力的有效方式,針對于具有不良情緒的學生而言,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優(yōu)化其學習氛圍,能夠自由表達的小組環(huán)境以及集體評價方式具有諸多優(yōu)勢,對緩解學生壓力改善學生不良情緒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與組內成員交流的過程中,其自尊心得以被保護,進而緩解不良情緒。英語學習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社會性活動,其中包含著多個因素,而英語課堂作為學生對英語知識進行學習的重要場所,是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合作性學習能夠有效彌補個體學生過程中產(chǎn)生的焦慮與不安心理。在合作性學習開展過程中,教師也應將自身的角色轉變?yōu)楹献髡?,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與分析,合理的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fā),使學生能夠展開有效的討論與思考,使其思維發(fā)散;在合作交流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予以指正疏導,不斷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與知識水平,并對學生的反思習慣與評價習慣進行培養(yǎng),進一步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3.1 科學分組及分工。合作性學習開展之前應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每組成員以4人-6人為宜,教師在分組過程中,應對學生性格、能力、學習習慣、認知水平等充分考慮,保證分組的均衡性,各組內成員的能力應具有層次性,進而使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達到以強帶弱的目的;針對于組內成員的性格而言,彼此間應互補為佳,性格外向的學生對合作性學習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作用;針對性別方面而言,也應避免組內均為同一性別,不同性別其興趣、學習習慣等也有所差異,對待事物的看法與思考角度也不盡相同,進而在對同一話題進行討論時會表現(xiàn)出信息差情況。
小組內學生的個體化差異以及每組的學習內容不同,也會使每名學生的任務不同,組內成員的具體分工可由其自行協(xié)商決定,或由教師指定。若由教師指定學生的任務分工,則應確保責任劃分的合理性,需明確學生特點,以此作為基礎進行分工,使學生在合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均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達到全體學生共同提升的目的。
3.2 應用于“聽”教學中。有相關研究表明,在人類醒著的時間中,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用于交際活動中,其中分別為書寫、閱讀、交談以及聆聽,學會傾聽才能提升自身交際能力,聽力也是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運用合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可由一名學生講故事,其他學生傾聽,之后提出與該故事相關的問題,由其他學生作答;或由一名學生講故事,在中途停止,之后由其他學生為該故事續(xù)編一個結局。以分享故事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并強化其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在聽力活動中,學生還可接觸更多的詞匯,進而增加自身詞匯量,在回答問題時,還可對自身觀點進行分享,使學生們碰撞思維;在聽力教學中,合作性學習還可采用邊聽邊畫的形式開展,給予組內一名學生一幅畫,僅該名學生可見,使該學生對此畫進行描述,其他學生根據(jù)描述作畫,在畫的過程中也可以提出問題,畫完之后與原畫加以比較,若差異過大,則共同探討是持畫人未表達清楚還是其他同學理解出現(xiàn)偏差,進一步利于聽力準確性的提升。
3.3 應用于“說”教學中。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即為了交際,合作性學習可明顯提升學生交際能力。首先,可設計合作對話環(huán)節(jié),初中生已經(jīng)學習過較多的對話,包括天氣、購物、問候以及看病等,比如在學習食物相關內容后,可以設置餐館點餐以及詢問價格對話,使其對想要點的食物品類、數(shù)量能夠清晰表達,使每名學生均獲得實際操練機會,鞏固其知識掌握程度,并在鍛煉的過程中降低學生的表達焦慮感;其次為“描述”,教師可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準備一些與本次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在教學過程中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如在開展與家庭相關教學活動時,教師可準備一些關于家庭成員的圖片,分別為不同年齡與不同性別的人群,使學生展開組內討論,最后選出代表對圖片中的人物特征進行描述,此時學生會從表情、動作、外貌、服飾等方面進行描述,并對其職業(yè)、年齡以及愛好等進行猜測,該過程運用合作性學習,在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明顯優(yōu)化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總結能力;最后為“角色扮演”,其屬于一項任務型活動,通過合作性學習使學生分別扮演不一樣的角色,在扮演過程中對英語知識進行學習,并提升自身交際能力,積累學習經(jīng)驗。
3.4 應用于“讀”教學中。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合作性學習時,可開展合作性閱讀活動,在閱讀之前教師布置任務,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之后進入到組內討論環(huán)節(jié),共同明確答案;也可以由組內成員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或者進行組內互相提問,如在開展《Abilities》教學活動時,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可以是探究性問題也可以是描述性問題,則學生會提出:“what’s your ability?”、“what’s your personality?”由此可以知曉,學生對問題思考的角度是具有多樣性的,合作性的閱讀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此外,還可開展合作性擴展閱讀,如在進行《Travel》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告訴學生,要去旅游目的地為海南島,此時學生以合作的方式搜集海南島相關信息,進而明確該地點的地理位置、氣候、著名景點、文化歷史、人口數(shù)量、風俗習慣等,有效擴大了學生的閱讀范圍與知識儲備量,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進行資源共享,進一步提升其交際與閱讀能力。
3.5 應用于“寫”教學中。將合作性學習運用至“寫”教學中,首先可進行口頭寫作,教師給出題目,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組內交流中交換信息與思想,比如教師給出的寫作主題為“旅游”,則學生討論后會形成多種構思,可能是記敘旅游的經(jīng)歷,可能是描寫旅游的感受,可能是描寫旅游途中的風景等,其中涉及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旅游工具,不同的季節(jié)以及不同的人物,使學生在交流后選派代表講述?;趯懽髂芰ε囵B(yǎng)角度來看,此種合作性的口頭寫作可豐富學生想象力,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與動力,提升其寫作信心與寫作水平;另一方面,還可開展互改作文活動,使學生之間互相對作文進行批改,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對其他人的構思、作文組織、觀點表達手法等進行學習借鑒,進而豐富自身作文結構,使內容更飽滿,語法與詞匯的運用更合理,進一步提升自身寫作能力。
3.6 完善評價機制。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自身角色予以轉變,由既往知識灌輸者轉變?yōu)閰⑴c者與引導者,同時也應對評價標準進行優(yōu)化,不以考試分數(shù)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效,而是應將評價貫穿至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將激發(fā)學生興趣與學習積極性作為評價的最終目的,對學生自尊心進行保護,合理的對學生進行鼓勵,增強學生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無優(yōu)劣之分,只有個體差異。在合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只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均是值得肯定與鼓勵的,應使學生能夠明確自身的長處,確定努力的方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互相尊重,共同進步,促進合作性學習的持續(xù)發(fā)展。對合作性學習的評價機制應將學習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并側重于對過程進行評價,將組內個人評價與集體評價相結合,側重整體評價。
4.1 主體作用與責任意識。在合作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需要完成學習任務的主體角色,教師應對學生的責任意識予以強化,教師需通過對目標進行明確討論,使學生知曉自身的責任,在此過程中,教師隨時進行引導、提示與幫助。
4.2 合作意識。合作性學習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組組之間均會發(fā)生互動,因此需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合作意識,不可以自我為中心。
4.3 引導點撥。在合作性學習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準確的引導與調控,并在適當時刻進行點撥,使合作性學習能夠順利有效的進行。
教育教學的改革,也使英語教學側重點發(fā)生了變化,在此背景下,合作性學習的運用為初中英語教學開辟了新途徑,該教學方式可有效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形成自身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并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合作與鼓勵提升其協(xié)作能力與合作意識,進一步促進其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