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清
摘? 要:在師范專業(yè)認證背景下,開展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有益于轉化疫情線上教學新鮮感,適應高校線下教學新常態(tài);破古代文學教學因循之僵局,啟混合式教學多元之活力。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對混合式教學的探索還停留在較淺層面,沒有對學習主體學習行為的實質性改革,研究角度的豐富性有所欠缺,仍有較大開拓空間。中國古代文學混合式教學改革內容包括改革教學課程設計、教學資源的傳遞方式、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教學活動的方式、教學培養(yǎng)目標、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等。師范專業(yè)認證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混合式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古代文學教師應該提高對混合式教學的認識,積極地投入到改革實踐當中。
關鍵詞:師范專業(yè)認證;雨課堂;對分課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20-0096-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 training certification, the reform of mixed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beneficial to transform the freshness of online teaching and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of offlin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reak the logjam of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timulate the pluralistic vitality of mixed teaching. The explor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in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still at a relatively shallow level, and there is no substantial reform of the learning behavior of the learning subject, so the research angle is not rich enough, and there is still a large space for exploration. The reform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the transmiss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way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reading the whole book. The blended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Teacher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hould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practice.
Keywords: teacher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rain classroom; PAD Class; teaching reform
一、問題的提出
2017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yè)認證實施辦法(暫行)》,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xù)改進”的認證理念,引導全國普通高?!靶聨煼丁苯ㄔO。如何培養(yǎng)高質量師范類應用型人才,如何讓學生的學科知識更扎實,如何提高師范技能,如何提升信息化素養(yǎng)等等,都是接下來教學改革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師范專業(yè)認證推動師范高等院校教學改革,而課堂教學改革則排在首位。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行教學的創(chuàng)新設計,以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為輔助,增強師生交流,提高學生參與度,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達成師范專業(yè)認證的教學目標。因此,在師范專業(yè)認證背景下,開展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轉化疫情線上教學新鮮感,適應高校線下教學新常態(tài)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高校教師把教學陣地從教室轉移到了線上,而這也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探索教育變革的重要實踐,在教學方法、學習方式、互動模式等多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后疫情時代,如何把疫情時期在線教學“新鮮感”轉化為中國高等教育“新常態(tài)”,如何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如何汲取全線上教學的寶貴財富,繼續(xù)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新理念、新范式,也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新挑戰(zhàn)。早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提出:“加強課程教材體系建設,科學規(guī)劃大中小學課程,分類制定課程標準,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并創(chuàng)新課程形式?!币虼?,在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多媒體的豐富信息,進行“教育技術+教學改革”的探索,既確保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學科素養(yǎng)教學核心,又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靈活而熟練地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成為當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新常態(tài)。
(二)破古代文學教學因循之僵局,啟混合式教學多元之活力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的專業(yè)必修課,對應師范生畢業(yè)要求為學科素養(yǎng)、教學能力、綜合育人及學會反思等四方面,該課程是中文專業(yè)師范畢業(yè)生核心能力素質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師范生以后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因此,近年來,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圖片、影像等資源層出不窮。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等優(yōu)質電視節(jié)目在全民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關于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圖片、影像、名家講壇等資源已經相當豐富。近年來,中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大規(guī)模建設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優(yōu)質資源蔚為大觀。身處“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對通過互聯(lián)網獲取信息的方式更易接受。而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還停留在圍繞文本授課、教師主導、課堂沉悶的僵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的師范認證理念,要以培養(yǎng)高素質師范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就不能僅僅以傳授知識、講解文本的方式來進行古代文學教學。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作為改革的熱點,已經在很多專業(yè)課程的課堂上開展得如火如荼。而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相關改革卻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教師教育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色,也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選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苦于扮演面面俱到的知識點傳授者的角色。而混合式教學會推動教師通過教學設計,轉變角色,成為引導學生思考的組織者。如何在中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上鍛煉學生運用專業(yè)知識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能力,是師范專業(yè)認證給新時期師范院校專業(yè)教學指出的新目標。中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迫切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你講我聽”,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加強對師范生教學能力的鍛煉。而混合式教學有更靈活多樣的線上線下學習,也更有利于開展合作式、探究式教學,能更有效地開啟學生內在潛力和學習動力,有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師范人才。
(三)中國古代文學混合式教學研究現(xiàn)狀
近年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引起了教育者的廣泛關注,相關論文、論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也隨之興起,但現(xiàn)有研究數(shù)量有限。知網檢索僅見相關論文11篇,尚未見專著。論文或從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角度來研究,有分為課前-課中-課后的三維教學模式設計;有分為課程教學規(guī)劃、執(zhí)行課堂教學、學生成績考核、教學效果評價四大模塊;也有分為搭建課程數(shù)字化資源平臺、設計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在線學習過程監(jiān)管、面對面翻轉課堂教學、實踐體驗式素質教學、混合式教學考核設計等六個環(huán)節(jié);或思考混合式教學的意義,認為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認為混合式教學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和拓展性的特征,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而從師范專業(yè)認證角度探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改革的,知網檢索僅見相關論文1篇,即《師范類專業(yè)認證視域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論文對照師范專業(yè)認證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樣的中學語文教師,如何培養(yǎng)中學語文教師,以及為誰培養(yǎng)中學語文教師等根本性問題,在課程設置、師生角色定位、優(yōu)化考核方式與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地探索與思考。上述成果都總結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的寶貴經驗,從實踐出發(fā)印證了混合式教學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但對混合式教學的探索還停留在較淺層面,沒有對學習主體學習行為的實質性改革,研究角度的豐富性有所欠缺,仍有較大開拓空間。
二、需解決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非師性”,能力培養(yǎng)被窄化
本專業(yè)兼具師范教育性質,師范生們要掌握如何轉化知識,運用到中學語文教學的能力。種種條件受限,學生在具體教學場景中訓練和體驗的機會較少。結果就是,學生們只知道“應該怎么理解詩詞”,卻不能真正地學會理解詩詞,更不能真正地會教詩詞。簡而言之,本課程教學有所偏廢,對本專業(yè)學生“讀說寫教研創(chuàng)”核心能力培養(yǎng)不完備。
(二)內容方式“識記性”,學生主體被淡化
中國古代文學Ⅲ課程教學普遍停留在“你講我聽”的落后教學方法層面,如講授作家生平、作品、藝術特點等知識,學生疲于死記硬背,自然味同嚼蠟。如果只一味重視文學知識講解,會稍顯枯燥,激發(fā)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陷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輸出與接受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主體性無法凸顯,學習效率不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并不理想。
(三)學習取向“膚淺性”,人文精神被矮化
本課程知識密度高,短短一個學期,基本上每個知識板塊只能淺嘗輒止,深入學習自然受限。人文精神、愛國情懷的熏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民族自信心的培育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無法充分開展。因此,學生缺乏對古典詩詞的深切體驗和深入思考,也就無法通過古代優(yōu)秀詩歌作品,建構詩詞的生命意義,進而理解詩詞中國的精神意義。這樣的課程教學缺乏深刻性和意義性。
(四)課程評價“單一性”,學習過程被淡化
課程評價還是傳統(tǒng)的以期末書面考核為主,側重詩詞背誦、文學常識等識記能力的考核,沒有凸現(xiàn)學生的學習過程?;谂囵B(yǎng)目標,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引下,閱讀、分析大量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除了代表作家、作品、重要文學現(xiàn)象、流派等的認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掌握獨立閱讀、鑒賞、分析、評價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學生訓練寫作、賞析作品、分享體會、交流討論、協(xié)同學習的過程,也應納入課程評價當中。
三、改革的內容
師范專業(yè)認證運用成果導向和評價機制,聚焦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專業(yè)素養(yǎng)與能力的培育,強化師范專業(yè)內涵建設,引導專業(yè)持續(xù)改進。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探索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教學;而且能將國家精品在線課程、粵港澳大灣區(qū)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lián)盟在線開放課程等優(yōu)質多媒體資源融入教學之中,補教材之不足,同時改革培育機制,有助于師范生核心能力的養(yǎng)成,提高師范人才質量。中國古代文學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1. 改革教學課程設計:本課程借助雨課堂、學習通等智慧教學工具,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碎片化學習的靈活性,創(chuàng)新中國古代文學Ⅲ課程的教學設計,把傳統(tǒng)教學的45分鐘學時,升級為課前推送優(yōu)質教學資源,課中講授、討論及答疑,讓學生實時答題、彈幕互動、投稿,課后推送拓展資源等三個部分,促進學生信息反饋,實現(xiàn)師生互動,形成評價體系等等。這三個板塊覆蓋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如圖1所示。
2. 更新知識的傳遞方式:改變以往中國古代文學Ⅲ僅講解文本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借助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多媒體的豐富信息,智能推送課程資源,將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粵港澳大灣區(qū)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lián)盟在線開放課程等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引入中國古代文學Ⅲ課程教學中,變單一的文本學習為可視化的信息碰撞。如在學習唐詩時,引入中山大學在線課程唐詩和唐宋詞經典導讀;學習宋詞時,引入浙江大學在線課程宋詞經典,紀錄片《蘇東坡》等視頻資源,幫助學生更豐富地感受宋詞的藝術特點。
(二)“知識+能力”協(xié)同培養(yǎng)
1. 對分課堂“亮考幫”,促進學生協(xié)作學習,發(fā)揮同伴效應
本課程把對分課堂這一教學模式與雨課堂這一教學工具相結合,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雙主體的深度交流。具體操作時,一是把課堂時間分為兩半,一半為教師講授,對教學內容做引導性講授,點明重難點,指出價值、意義,開辟想象和探索的空間。一半為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互動交流、內化吸收、總結收獲,教師適當答疑,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這一過程中,會借助“雨課堂”,發(fā)送主觀題等, 圍繞“亮考幫”① 小作業(yè),開展小組討論,討論結果當堂展示,增強學習過程與體驗,促進深刻反思,總結收獲,學會提問。學生自主學習,實現(xiàn)個人建構,以用促學;小組討論,通過交流互動更正、深化認識,實現(xiàn)社會建構。用高階目標帶動瑣碎內容的學習和低階活動的操練,緩解單調、枯燥。“雨課堂”的高階應用,可以靈活設置投票、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主觀題等多種形式習題,檢測學習效果,了解學情。學生平時還可以通過彈幕、答題、討論區(qū)發(fā)帖等方式來向老師提問,反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渠道更多樣化,更全面,更深入。如圖2所示。
2. 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特別是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
過去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存在“只會學習,不會運用”的情況,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針對師范專業(yè)認證的畢業(yè)要求,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實踐教學。如“亮考幫”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就有“考考你”的內容,讓學生從教師的角度去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同時,根據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詩詞微課制作”小組學習活動,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取一篇中小學語文教材當中的詩詞篇目,組成學習共同體,互相協(xié)作,最終提交一次完整的詩詞微課作為小組作業(yè)。學生以圖片、音頻、文字、視頻等形式提交活動情況,圖文并茂,小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這一活動,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鍛煉了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讓學生實踐了詩詞教學。
(三)“課程+思政”雙向育人
本課程以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使命,教學內容與思政的內容具有高度一致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的很多思政教育理念都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中國優(yōu)秀詩詞作品承載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與社會意義。優(yōu)秀經典作品所折射的精神內涵與智慧源泉都對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專業(yè)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講授古代文學知識的同時以潤物無聲的形式滲透思政教育,如通過對唐宋時期代表作家生平歷史的介紹,以古代偉大人物的人格魅力熏陶學生的人格成長;通過對經典詩詞的解讀與分析,引入情感維度,在教學共情中發(fā)揮價值引領作用,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課程教學當中,深入挖掘和闡發(fā)唐宋文學當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四)“個人+小組”過程評價
本課程改革評價方式,真正做到過程性評價?;诨浉郯拇鬄硡^(qū)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lián)盟網絡平臺數(shù)據及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平臺數(shù)據,形成大量學習軌跡記錄,如簽到、發(fā)彈幕次數(shù)、投稿次數(shù)、預習瀏覽次數(shù)、瀏覽時間等等。課前、課中及課后,各種習題的成績統(tǒng)計,都能就學生的平時學習狀況提供一個清晰明確的量化數(shù)據。詩詞背誦,也是本課程教學的重點,傳統(tǒng)的抽查背誦方式,費時費力。而借助雨課堂的填空題形式,課堂上只需抽出5分鐘時間,輕松完成抽查檢測,且系統(tǒng)自動批改,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共同體,有“亮考幫”討論結果,詩詞微課制作小組活動等成績統(tǒng)計,都可以提供學生學習狀況的數(shù)據分析。
四、結束語
師范專業(yè)背景下的中國古代文學混合式教學改革,是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探索一個適用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通過課前預習、課中講授、課后拓展多環(huán)節(jié)教學,更切合學生碎片化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靈活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要旨,提高中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在授課過程中,及時根據學生反饋,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有針對性的講解,引導學生積極與教師交流、討論,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效果。以教育部、省教育廳相關文件對師范類課程和師范畢業(yè)生的要求為基準,提升漢語言文學師范生就業(yè)和考研的競爭力。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展示、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鍛煉語文教學能力。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的個人表達和小組協(xié)作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提升學生自我學習和思考的能力與意識,學會運用專業(yè)知識開展語文教學,積極嘗試多種教學方式有效實施語文教學。師范專業(yè)認證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混合式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古代文學教師應該提高對混合式教學的認識,積極地投入到改革實踐當中。
注釋:
①亮閃閃:總結出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賞的內容;考考你:把自己弄懂的,用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挑戰(zhàn)別人;幫幫我:自己不懂、不會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內容,用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于歆杰.論混合式教學的六大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9(5):14-18+28.
[3]范秀君.師范類專業(yè)認證視域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9(1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