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志
摘要:運用契約式溝通應對孩子的手機依賴問題,即與孩子簽訂手機使用契約,尊重孩子使用手機的權(quán)利,同時也讓孩子履行在約定時間交手機的責任。但要使雙方愿意簽訂契約,樂于履行契約,需要父母遵循契約式溝通的五大基本原則,包括:改善親子關(guān)系,打好溝通基礎(chǔ);深度共情,理解孩子;權(quán)責對等,尊重平等;要求自己,以身示范;接納鼓勵,激發(fā)動力。最后探討了契約式溝通的具體技巧。
關(guān)鍵詞:手機依賴;契約式溝通;親子關(guān)系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20-0077-04
孩子的手機依賴問題困擾著廣大家長,眾多家庭經(jīng)常呈現(xiàn)出如下局面:不提手機,母慈子孝;一提手機,雞飛狗跳。不少中小學生已經(jīng)出現(xiàn)手機成癮,學習成績大幅下降,親子關(guān)系高度緊張等問題。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手機依賴,預防手機成癮,成為廣大中小學生家長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更大背景看,當代父母較上一代父母面臨更大的養(yǎng)育挑戰(zhàn)不僅體現(xiàn)在,新時代的孩子面臨更多外部誘惑(如手機唾手可得,可以隨時隨地玩精彩刺激的游戲),更容易出現(xiàn)行為問題(如游戲成癮),更體現(xiàn)在新時代的孩子更追求自由與尊重,更注重維護自身權(quán)利,因此叛逆行為也更普遍更嚴重。除此之外,父母們還常遭遇如下困境:一管就叛逆,不管就放縱。那么,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和困難呢?心理學家德雷克斯和索爾茲[1]在《孩子:挑戰(zhàn)》中指出:“父母應改變強權(quán),建立基于自由與責任的新方式。不再強迫孩子順從,而應該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主動遵守規(guī)則?!?/p>
那么具體如何操作呢?本文推薦一種既尊重孩子的權(quán)利又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既讓孩子享受自由又讓孩子遵守規(guī)則的方法:契約式溝通。但在介紹契約式溝通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應對孩子玩手機的兩種常見方式。
第一種應對方式:完全不給孩子手機。如果孩子主動要求完全不要給自己手機,這種方式是可行的。然而,對絕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這種方法并不適用。因為家長完全不給孩子手機,往往并未征得孩子的同意。這常導致孩子格外叛逆,導致他們背地里報復性地玩,也更易上癮。與之相反,在父母的強權(quán)下,有的孩子則變得過于順從,唯唯諾諾,毫無主見。
第二種應對方式更常見,不妨稱為“拉鋸式”。在給手機時,雙方會拉鋸一番。在孩子玩手機時,父母在焦慮的驅(qū)使下時不時走到孩子身邊,或去敲孩子的房門,或一直坐在孩子身邊;孩子則常感到父母的干擾,導致玩得很不痛快。在收手機時,又經(jīng)歷一番拉鋸,并常伴隨矛盾的升級,出現(xiàn)言語攻擊。
可見,以上兩種方式均存在很大缺陷,導致父母們常面臨“給也不是,不給也不是”的困境。為克服這一困境,本文推薦使用契約式溝通幫助孩子管理手機,即親子雙方先分別提出自己認為適宜的玩手機時長,然后互相妥協(xié),確定一個雙方都同意的玩手機的時長或時間段。然后根據(jù)契約,父母在約定時間給孩子手機,孩子則在約定時間上交手機。然而,如何讓親子雙方愿意簽訂契約,樂于履行契約,則需要家長們掌握契約式溝通的基本原則和操作技巧。原則是基礎(chǔ),下面我們先討論原則,再討論技巧。
一、契約式溝通的原則
(一)改善親子關(guān)系,打好溝通基礎(chǔ)
有的父母采用契約式溝通來處理孩子的手機依賴,但收效欠佳。究其原因,往往是親子關(guān)系不良,孩子感到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父母經(jīng)常指責孩子,只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很少肯定鼓勵孩子,因此孩子不愿與父母溝通,也不愿簽訂或履行契約。實際上,只有改善親子關(guān)系,為溝通打好基礎(chǔ),才能發(fā)揮出契約式溝通的威力。
如何改善親子關(guān)系呢?下面的心法均有助于改善親子關(guān)系。此外,建議家長們可以在手機及游戲以外的領(lǐng)域改善親子關(guān)系。比如和孩子一起運動,聚餐、觀影、散步、旅游,以及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如電視劇《小歡喜》中,父親通過和叛逆的兒子一起參加兒子熱愛的賽車運動,逐漸敲開了與兒子溝通的心門。
(二)深度共情,理解孩子
在孩子玩手機問題上,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能理解孩子有玩手機的需要,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把手機給孩子玩的一個原因,但為什么孩子會沉迷手機,很晚才做甚至不做作業(yè)?孩子就不擔心影響學習嗎?下面我們通過探討這兩個問題來加深對孩子的理解。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孩子沉迷手機,很晚才做甚至不做作業(yè)?常見的原因是:孩子自制力差,懶惰,不愿意學習。那么,有其他原因嗎?有更深層的原因嗎?
我們可以通過共情來理解孩子。所謂共情,指的是將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處境或經(jīng)歷,用他人的參考系統(tǒng)去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并給出回應的能力[2]。如何做到共情呢?我們可以思考自己與他人相同或類似的處境或經(jīng)歷,在大腦中調(diào)取相關(guān)經(jīng)驗,通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來理解他人。
比如針對孩子玩手機拖延寫作業(yè)的情況,我們可以回憶自身一些類似的經(jīng)驗,如我們玩手機拖延工作的經(jīng)歷。為什么我們會拖延呢?除環(huán)境因素(如手機的誘惑很大)外,往往是因為心理壓力大,尤其是任務(wù)很難或我們不愿完成的時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孩子也是如此。我們常看到,成績越落后的同學,越容易沉迷手機。因為他們的學習基礎(chǔ)太差,而學校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內(nèi)容及統(tǒng)一的作業(yè)考試,學習同樣的內(nèi)容,基礎(chǔ)差的同學會遭遇更大的困難,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
借用自身相似的處境去理解他人,是一種有效的共情方法,但由于自身處境與他人處境常常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為更深入地共情他人,我們還可以區(qū)分自身處境和他人處境的差異,從而深入他人處境。而當我們真正將自己置身于孩子的處境中,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學習壓力可能比我們面臨的工作壓力更大。比如,他們面臨更大、更直接的競爭壓力,頻繁的考試、不堪的成績與排名就張貼在教室的后墻上,時刻提醒著自己的落后與無能。相比之下,我們的辦公室并不會張貼職員業(yè)績評比排名。相對于成年人的任務(wù),孩子的任務(wù)往往更缺少自主權(quán)。比如工作或多或少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或多或少是我們喜歡,擅長或能接受的,而孩子則必須完成很多他們既不喜歡也不擅長,并且無法選擇的任務(wù)。他們更容易遇到難度遠高于自己能力的任務(wù),尤其對統(tǒng)一教學制度下學習基礎(chǔ)差的孩子。
然而,共情到此并未結(jié)束,因為共情還需要給出回應。有時父母的一句理解,就能開啟孩子的心門。比如,我曾經(jīng)通過契約式溝通幫助過一個因孩子手機依賴深陷苦惱的家庭,后來他們回憶,最初打開孩子心扉的是父親給孩子寫了一封信,在信中,父親寫道:“你中考超常發(fā)揮,所以你的基礎(chǔ)比其他同學差,我們知道你的壓力比其他同學更大,你需要更多的時間通過手機獲得放松,這是人之常情?!?/p>
第二個問題:孩子就不擔心影響學習嗎?運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拖延工作,是否會感到焦慮和自責呢?將心比心,孩子也是如此。
雖然我們可以從認知層面推理出,孩子也會感到焦慮和自責,但為何在感受層面,我們依然覺得孩子好像一點也不擔心學習,一點也不重視學習呢?這很可能是因為,共情需要主體意識到自身與他人之間存在差異,采用他人的標準去理解他人,并且不做評判。正如人本心理學家羅杰斯[3]所言,共情需要對他人“不做任何評價”,并且“要拋開自己的看法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采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他人,就會導致對他人的理解發(fā)生偏差,并且做出不利反應。比如,在適當?shù)耐媸謾C時長上,雙方往往存在差異。家長可能覺得玩半個小時就夠了,但孩子覺得玩兩個小時比較合適。當孩子玩了一小時后,家長便感到焦慮,而孩子可能需要玩三小時后,才感到焦慮。三小時后,孩子在焦慮和自責的驅(qū)使下,準備放下手機開始學習,此時若父母予以責備或諷刺,孩子的逆反心理便會被激起,導致故意拖延,即使他原本準備開始學習。如果父母深度共情孩子,理解孩子其實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理解孩子也會感到內(nèi)疚和焦慮,只是標準和我們存在差異,然后,不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孩子,那么父母就更愿意鼓勵孩子開啟主動學習的行為,從而讓孩子更愿意學習,并且改善親子關(guān)系。
(三)權(quán)責對等,尊重平等
權(quán)責對等是契約式溝通的精髓。所謂權(quán)責對等,即個體既享受一定的權(quán)利,又承擔相應的責任。比如當親子雙方均同意孩子玩兩個小時的手機,在簽訂了契約之后,一方面,父母享有在約定時間到達后收回手機的權(quán)利,同時父母也承擔給孩子手機,并且在孩子玩的過程中,不干擾孩子的責任;另一方面,孩子享有玩兩個小時手機的權(quán)利,同時也承擔約定時間結(jié)束后上交手機的責任。
不難看出,這樣可以減少親子雙方在給手機和收手機時的拉鋸和摩擦,還可以讓父母在孩子玩手機的過程中,不用一直擔心孩子會玩過頭,孩子也可以在不受干擾、不用焦慮、不用內(nèi)疚的情況下,痛痛快快地玩,從而實現(xiàn)高質(zhì)量娛樂,真正從玩手機中獲得放松。不僅如此,讓孩子享受玩手機的自由,又給予規(guī)則的限制;既要求孩子,也要求父母,還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感受到雙方的平等,同時也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而這些,都是孩子健康成長所亟需汲取的心理養(yǎng)料,亟須培養(yǎng)的心理品質(zhì)。
(四)要求自己,以身示范
盡管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認同契約式溝通的好處,但很多父母依然很不放心,擔心孩子不愿接受或履行契約。在幫助不少父母處理孩子手機依賴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除非親子關(guān)系極度惡劣,孩子手機成癮極為嚴重,只要父母改善親子關(guān)系,深度共情孩子,并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孩子玩手機的權(quán)利,那么絕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愿意接受和履行手機使用契約的。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方法,即父母主動要求自己及接納鼓勵孩子。我們先來討論父母主動要求自己這種方法。
為什么父母需要主動要求自己呢?因為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學會尊重父母,學會承擔責任,父母自己首先需要學會尊重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并不會因為我們講了很多道理而改變,卻會因為父母的以身示范而在潛移默化中獲得進步。
家長們可以如何要求自己呢?這有多種表現(xiàn):第一,尊重孩子有完全不接受契約式溝通這一方法的權(quán)利。第二,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理想的玩手機時長,即使在父母看來,這個時長非常離譜(比如一天玩12個小時)。第三,主動妥協(xié)。比如父母最初提出孩子只能玩半個小時,孩子提出需要3個小時,那么父母可以主動妥協(xié),將自己的條件放寬到1個小時。第四,簽訂契約后,在孩子索要手機時,要及時干脆地將手機交給孩子,不要拖延拉鋸,也不要叮嚀囑咐。第五,在孩子玩手機時,不要到孩子身邊,不要去敲孩子的房門,更不要一直坐在孩子旁邊。
(五)接納鼓勵,激發(fā)動力
相信家長們能感受到,要達到以上這些要求是不容易的。比如,我們還是會忍不住擔心,會忍不住又在孩子玩手機時到孩子身邊。改變自己是困難的,短時間內(nèi)做出很大改變更是如此。同樣,如果我們共情孩子,我們也能理解,孩子接受和履行契約、改變自己也是困難的,短時間內(nèi)做出很大改變更加困難。因此對孩子細微的小進步都要鼓勵,對孩子短時間內(nèi)改變很小的現(xiàn)狀需要接納。不僅如此,只有鼓勵小進步,孩子才更有動力和信心去做出更大的改變。而如果我們不接納現(xiàn)狀,采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孩子,就會漠視和貶低孩子的小進步,并且會指責孩子,導致孩子更不愿意改變,也更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或者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被激起,故意和父母對著干。
比如,我發(fā)現(xiàn)一個常見的情況,即在約定上交時間到達后,當父母要求收回手機時,孩子會拖延,不愿意馬上上交,有的孩子甚至需要父母三番五次催促之后,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交手機。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有進步嗎?
乍看之下,孩子似乎完全沒有進步。但是只要我們放棄自己的高標準,就能發(fā)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其實有不少小進步和小亮點。比如孩子愿意簽訂契約,孩子最后上交了手機,并且比之前拉鋸更少,孩子玩手機時長比之前更少更可控了。
如果父母采用自己的高標準,批評孩子言而無信,孩子因未履行契約而產(chǎn)生的道德焦慮就會蕩然無存,并且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轉(zhuǎn)而開始辯護自己或攻擊父母。相反,如果父母接納現(xiàn)狀,看到孩子的小進步,給予孩子鼓勵,孩子就更愿意主動履行契約,更樂意與父母合作,不斷積累小進步。最終在一段時間之后,滿足父母的高標準,實現(xiàn)大的改變。
實際上,要看到小進步,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下面我們按照進步的順序羅列一下,從第二項開始,每一項都值得鼓勵。
沒日沒夜地玩,毫無內(nèi)疚焦慮,手機從不給父母——有一瞬間感到內(nèi)疚和焦慮,有一次想到應該減少玩手機的時長——有一次放下手機,開始運動或者跟父母說了一句話——有一次放下手機,開始學習,盡管很晚才開始學習,并且非常不專心——愿意聽父母講通過契約來管理手機,但予以拒絕——同意了,但在約定時間不上交手機——在約定時間上交了手機。
然而,這實際上也是理想狀態(tài),因為任何改變都會有反復,有時孩子因心情不好或其他原因可能又會回到老路上,甚至比之前更糟糕,這時父母不要著急,不要批評,可以詢問一下原因,接受反復的現(xiàn)狀。
除了對待孩子,我們對待契約式溝通這種方法及任何其他方法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用很高的標準評價一種方法的效果,我們就會覺得這種方法沒有什么效果,然后轉(zhuǎn)而去尋求另一種方法,最終發(fā)現(xiàn)很多方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什么用。然而,如果我們看到一種方法帶來的小進步,我們就會更愿意使用,并不斷優(yōu)化這種方法,從而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越來越有效。
二、契約式溝通的技巧
除了原則,契約式溝通的技巧也非常重要。因為魔鬼藏在細節(jié)里,有時,對于一種有效的方法,即使遵循了基本原則,如果在執(zhí)行過程中忽略了細節(jié)問題,也可能收效不佳。
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通過契約式溝通管理手機的技巧有如下七點:(1)父母需要打好關(guān)系基礎(chǔ),表達對孩子的理解,以商量的口吻征求孩子的意見,并允許孩子拒絕。(2)孩子可以統(tǒng)計一下自己玩手機的時長及內(nèi)容,分析哪些是需要玩的,哪些是不必要玩的。(3)契約需要詳細具體,比如父母在孩子玩手機時不能到孩子身邊,不能敲孩子的房門;父母可以在約定時間5分鐘前給孩子提醒時間等。(4)在簽訂契約時,為了增加儀式感和約束力,可以采用紙質(zhì),準備兩份,簽上雙方的名字,并且張貼在醒目處。(當然,如果孩子反對,就不要強迫)(5)父母可以提前計劃孩子玩手機那段時間中自己可以做的事,如做家務(wù)、購物、戶外活動等,避免自己忍不住又去打擾孩子。(6)在收回手機時,如果孩子拖延,父母一定要注意語氣態(tài)度,不要指責孩子。(7)前三次可以作為試驗,以最終確定玩手機時長及其他條件。
三、總結(jié)
家長朋友們可以通過契約式溝通來處理孩子的手機依賴,但要真正發(fā)揮契約式溝通的威力,則要求家長們首先遵循契約式溝通的基本原則,改善親子關(guān)系,深度共情孩子,主動要求自己,尊重孩子的權(quán)利,接納和鼓勵孩子,并且在具體操作上注意一些細節(jié)問題。
實際上,不僅在孩子手機依賴問題上,在夫妻關(guān)系等眾多人際關(guān)系上,均可以嘗試契約式溝通的方法。希望這種方法能給大家理解他人、處理人際關(guān)系帶來一點點啟發(f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薇姬·索爾? 孩子:挑戰(zhàn)[M]. 成都:天地出版社,2020.
[2]Bellet P S,Maloney M J.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as an interviewing skill in medicine [J]. Jama,1991,266(13):1831-1832.
[3]卡爾·羅杰斯. 論人的成長(第二版)[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9.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