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新課標改革要求我們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機制,保證教學工作的全民性。這就表明新時代下的語文教學不但需要學生了解語文知識的內(nèi)涵外,還必須培育學生的思想情感能力,全面實施針對學困生的幫助和轉(zhuǎn)化工作?;诖?,本文從學困生成因出發(fā),探究了新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希望能為滿足學困生的學習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教學策略
學困生的出現(xiàn)將直接導致教學工作缺乏全面性,難以滿足當前教育教學全面實施的要求。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時,教師需要明確學困生的出現(xiàn)對教育教學的不利影響,然 后能夠通過自身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輔助轉(zhuǎn)化,從而促進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和提高。同時,教師需要實施輔助轉(zhuǎn)化策略的研究,并在教學中加以實施,為教學工作的全面高效實施提供良好的前提保證。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成因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存在問題,難以滿足培養(yǎng)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要求,導致學生對學科學習缺乏興趣。長期應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導致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低、缺乏興趣,最終導致學困生的出現(xiàn),嚴重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當前教學應充分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yǎng),避免學生參與課堂缺乏積極性的不良問題,在教學工作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學生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1]
(二)教學目標不科學
在開展語文教學工作時,許多老師都瞄準期末考試。所有的家庭作業(yè)都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成績?yōu)橄取钡母拍钔瑯右灿绊懥嗽S多家長。在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人們相信只有獲得高分,孩子們才能擁有良好的競爭力。這種有偏見的意識觀念反映在作業(yè)中,即“一切為了考試,一切為了分數(shù)”,負擔的增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新課改下要求對小學生實現(xiàn)“減負”,要求不能再以成績作為學生的唯一考核標準,而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zhì)。
(三)教學評價缺失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開展教學評價是學生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前提。通過教學評價的有效開展,可以保證教學的全面性。通過實施考核與鞏固,可以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基礎,保證學生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具有高度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但是,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生重復傳授重點和難點知識,導致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較低,進而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出現(xiàn)形式問題,這嚴重阻礙了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影響,以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滿足新課改對學困生的高要求。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學困生轉(zhuǎn)化教學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多媒體、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被廣泛運用于教育教學當中,圖片、音頻、視頻、幻燈片等可以通過投影儀呈現(xiàn)。在教師講解古詩詞時,這些多媒體技術可以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在介紹古詩詞的背景時,可以用一些圖片進行講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然后通過視頻和課件充分介紹文章,豐富教學內(nèi)容,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動形象地向?qū)W生介紹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提高了古詩文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二)在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模式
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儲備,生活閱歷上都有著一定的差異,在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yǎng)上也有著不同,因此我們在閱讀資料的選擇上也應有所不同。教師要學會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為他們選擇恰當?shù)拈喿x材料。針對小學低段的孩子,考慮到他們的文字積累和個性特點,我們應盡可能為他們選擇充滿趣味性的閱讀材料,如《格列弗游記》、《魯賓遜漂流記》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他們的閱讀效果。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也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讓孩子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文章當中。例如在閱讀《魯賓遜漂流記》后,我讓同學們思考如果自己流落荒島應該怎樣活下來,自己是否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如果自己仍舊處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階段,完全不具備自主能力,應該從何處開始改變。通過這樣的情境導入,可以進一步加深同學們對于文章的理解,從中獲得成長。
(三)堅持生本教育理念
雙減背景下,我們要堅持生本教育理念,做到先學后講、先練后講,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這和雙減教育政策對學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雙減的核心是改變傳統(tǒng)的由老師主導的教學方法,轉(zhuǎn)變以學生為教育主導。通過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豐富教育手段與方式,指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由教師實施有針對性的引導,以提升課堂效果。另一方面,減負的意義在于減輕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學生作業(yè)和學習的沉重負擔。在中國傳統(tǒng)課程中,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成績,老師們通常都會布置大量的練習任務或練習,學生在課后仍要完成大量且重復的作業(yè)。新時代下,我們應堅持生本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
(三)科學作業(yè)設計
1、“聽”的作業(yè)
從根本上講,聽力作業(yè)并不是固定的樣式。實施時,一般有這樣的兩方面:一方面,學生可以多讀文章的朗讀,特別是多人物間的朗讀,這樣學生才能更認真聆聽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感情,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掌握文字。另外,我們還應讓學生讀更多和語文課程有關的內(nèi)容,這樣就能夠極增強學生的語感,最終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nèi)容。
2、“讀”的作業(yè)
語文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積累實踐和堅持。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和積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閱讀”作業(yè)。這里的“閱讀”作業(yè)主要指必要的課外閱讀,當然閱讀的內(nèi)容是可以隨機選擇的。例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后,為了更好地理解老舍及其作品,我們可以推薦孩子們在課外主動搜集一些老舍的作品來進行閱讀。
結語
在新課改大背景下,為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老師們必須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認知興趣使其更深刻的感受語文學習的吸引力,進而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以更有效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譚彩燕.如何培養(yǎng)小學語文高年級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J].新課程(小學),2018(01):168.
[2]鐘秀鸞.如何培養(yǎng)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J].考試周刊,2017(19):105-106.91659CD9-C182-47A9-AAB1-FE4402AEDD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