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摘要] 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小學美術教材中的中西方作品教學占比不均衡,學生在學習中僅僅局限于對作品的欣賞,教師在教學上缺乏深度挖掘。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依托經典傳世作品,設計“遇見藝術家”主題課程內容,通過知、悟、行三個步驟開展實踐探討,使學生認識與理解西方藝術作品,學會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形成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
[關鍵詞] 國際理解教育;跨文化;美術課程
一、課程設計思路
跨文化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助于理解東方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沖突,有利于學習者領悟文化融合并實踐文化創(chuàng)新。小學美術教學作為藝術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更要緊隨時代文化發(fā)展的步伐,著力成為跨文化教育的實踐途徑之一。
1.課程設計理念
基于國際理解教育的跨文化美術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具備跨文化的視角,學會尊重與包容不同文化,逐步形成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以“遇見藝術家”為主題設計系列課程內容,使學生根據所處的世界文化交融大環(huán)境和所能接觸的世界視覺文化資源,從中探究人類視覺藝術的發(fā)展之路。在跨文化教學的探索中,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文化積累與文化創(chuàng)新等文化的多重維度,尋找這個時代本源性的東西,使學生建構起體現時代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精神。
2.教材內容梳理
從小學美術教材中,教師選取不同文化相比較、相融合的造型藝術課題,作為教學中國際理解滲透的內容(如表1)?;谖幕治鼋嵌冗x取課程內容并進行教學設計,帶領學生對藝術大師的經典傳世之作進行品讀、賞析、學習,從而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使學生體驗不同的文化內涵,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二、課程實踐案例
開展跨文化美術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依托大師經典傳世作品,設計“遇見藝術家”為主題的課程學習內容,創(chuàng)建人文性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以此做到師從大師,提高眼界,豐富現有的教學內容,逐步遞進,通過知、悟、行三個步驟,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知”指向個人,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具有典范性、權威性,是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引導學生走近大師,旨在探究作品的價值及精髓?!拔颉敝赶蛏鐣瑢W生需要對不同國家的藝術語言在作品表達上有充分到位的理解,在文化上需要有相互包容的理念?!靶小敝赶蛐袆?,教師要立足當下教學,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感受、體驗、理解、表達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作品的能力。
“遇見藝術家”主題課程將教學資源進行重組、融合,以浙美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第14課“彩色拼貼畫”教學為例,設計以“向馬蒂斯學拼貼”為主線的造型與表現領域教學內容。課程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嘗試用剪紙拼貼的造型形式表現美術作品,通過剪、拼、貼的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大膽創(chuàng)造的能力和動手能力。通過教材中呈現的馬蒂斯的作品,讓學生感受馬蒂斯簡潔概括的造型方法和運用對比色表現作品的效果。在此基礎上補充中國傳統(tǒng)剪紙藝術家?guī)焓缣m的作品,其獨特的拼貼工藝和奇異的裝飾效果,讓學生感受到民間傳統(tǒng)拼畫的藝術形式和美感,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系,運用中西融合的方式更好地啟發(fā)學生的設計思路,從而引導學生品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類型的拼貼、剪紙作品之美,感受彩色拼貼畫的色彩表現形式。
(一)知:走近大師,探究精髓
1.繪本激趣,拉近距離
亨利·馬蒂斯是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但是,這位西方藝術家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陌生而遙遠的。正因如此,邊看邊聽繪本,用孩子語言來分析解讀和欣賞大師的作品,用對話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更有參與感。學生會在看到某個作品時產生一定的疑問,教師把這類問題帶入解讀作品的對話中,讓學生覺得枯燥的美術知識也可以變得有趣,讓小學生也能“對話”世界藝術大師。
2.走近大師,初感形式
(學生先進行繪本視頻欣賞)
師:現在,能解開你們心中的疑惑了么?
生:我覺得馬蒂斯爺爺其實在用剪刀作畫。
生:他一定覺得很開心,這個貼滿剪紙作品的房間就是他的小花園。
小學生往往充滿探索欲和好奇心,他們天生具有向美開放的眼睛。這些僅用一些紙張、別針和剪刀變換出的作品看上去奇妙得好似被施了魔術,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同樣不可思議的還有它們誕生的環(huán)境——它們出自一位只能靠輪椅生活的老人之手。教師要善于抓住馬蒂斯作品的表現手法和色彩風格,利用其貼近小學生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特點,引導學生去感受、去欣賞、去表達,他們就會對每一幅作品產生自己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內涵。
(二)悟:尋找歷史,理解文化
1.作品欣賞,美人之美
師:那么,馬蒂斯爺爺的這些剪紙作品又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呢?
生:馬蒂斯爺爺的剪紙作品顏色都很鮮艷,他剪出來的這些形象看起來形狀都很簡單,就像我們以前學過的剪影一樣。
師小結:馬蒂斯爺爺非常喜歡和自然有關的事物,所以他的作品里總是能看到各種形態(tài)的植物。除了植物,他還很喜歡剪的就是人物,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都是他的作品。
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理解。教師只要充分發(fā)揮學生欣賞作品的主動性,也就為學生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品味異域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2.感悟探究,各美其美
(出示馬蒂斯和庫淑蘭的剪紙作品)
師:讓我們欣賞一下,和中國傳統(tǒng)的剪紙作品相比,馬蒂斯的剪紙作品有什么特點呢?
生:這幅《蝸牛》作品,就是由一些不同顏色和大小的方塊組成,很簡單很夸張。
生:他的作品都沒有像庫淑蘭的作品那樣細致,都是剪出大致的外形。
學生通過對馬蒂斯與庫淑蘭作品的比較,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特有風格進行歸納梳理,讓學生感受到民間傳統(tǒng)拼畫的藝術形式和美感,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講解馬蒂斯在拼貼畫中運用對比色表現出的效果,以及庫淑蘭的作品中獨特的拼貼工藝和奇異的裝飾效果,讓學生充分感受中西方藝術的經典元素之美,潛移默化地提高審美能力。
(三)行:立足當下,參與表達
1.小組合作,演繹分享
教師如果直接講述大師的經典作品,學生可能難以掌握其中的內涵。相反,在潛移默化中濡染卻能夠為學生打開學習的另一扇窗,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認知和創(chuàng)造。當學生體會到馬蒂斯在創(chuàng)作時的構圖和色彩搭配特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感受馬蒂斯通過作品試圖傳達出來的情緒,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畫作獨特魅力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聯系所學的剪紙方法進行思考。最后展開小組合作,拿起剪刀創(chuàng)作作品,用大師的風格,演繹大師的畫面,真正使課堂做到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與世界文化的和諧互動,進而構建濃厚的跨文化學習氛圍。
2.拓展延伸,美美與共
馬蒂斯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到馬蒂斯簡潔概括的造型方法和運用對比色表現作品的效果。庫淑蘭的作品表現出的獨特的拼貼工藝和奇異的裝飾效果,讓學生感受到民間傳統(tǒng)拼畫的藝術形式和美感,體會到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更好地啟發(fā)學生的設計思路?;顒又?,學生嘗試用剪紙拼貼的造型形式來表現美術作品,通過剪、拼、貼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大膽創(chuàng)造的能力和動手能力。以中西融合的拼貼作品進行拓展延伸,培養(yǎng)了學生美美與共的意識。
三、成效與反思
尊重并理解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是新時代需要具備的學科素養(yǎng)之一。美術學科作為一門藝術文化學科,是不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呈現的窗口之一。教師應善于多元整合,開創(chuàng)新型教學滲透方式,主動尋求與學科相關的國際理解教育內容,培植學生的國際意識,引導學生豐富知識、探究視野。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根據美學原理,感知、分析、比較、詮釋美術作品中所隱含的各種美的因素,并學會分析和辨別生活中的視覺文化現象,進而在生活學習中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師具備國際視野,在學科教學上引導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在認同和交流的基礎上探索跨文化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適應跨文化學習的能力,尊重并理解他國文化,以此增強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