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來勝
摘? 要:在經(jīng)歷了多輪課程改革之后,語文學科在新時期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愈發(fā)穩(wěn)固。對于已經(jīng)具備一定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初中生來說,循序漸進的基礎知識積累不是問題,但是閱讀與寫作這類綜合性學習仍然具有難度。為提升學生對語文讀寫學習的接受能力,文章針對初中語文的生活化閱讀與寫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閱讀與寫作
閱讀與寫作的本質是情感與經(jīng)歷的傳達與獲取,但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習慣于脫離生活實際進行創(chuàng)作,進而對閱讀與寫作產(chǎn)生了厭煩甚至抵觸心理。因此,閱讀與寫作教學在素質教育模式下需要轉變方式,教師應該將學生的感受作為衡量要素,開展具有生活趣味的讀寫教學,讓學生重拾對閱讀與寫作的熱情,使其在生活化的閱讀與寫作情境中投入真情實感。
一、從生活角度解讀文本內容,重視積累讀寫素材
無論是基礎知識還是綜合能力,語文學習離不開積累的過程。學生要想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應用能力,需要在課內外不斷積累,不斷反芻知識內容。語文課程的知識一部分來源于生活中,從簡單的口語對話到深奧的文章寫作,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語文學習的素材。加之語文的應用又時刻處于變化發(fā)展中,所以語文學習實際上是永無止境的。學生要學會在生活中積累語文素材,并依靠自身力量完成讀寫素材的生活化解讀,時刻保持良好的語文學習狀態(tài),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學生不僅能夠通過查閱資料積累知識,還可以將生活中的各種經(jīng)歷變成其寫作的素材,從生活角度去解讀文章內容,讓學生體會生活的樂趣,使創(chuàng)作更具多元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更加便捷地對文本或寫作主題進行生活化解讀,讓學生由泛讀深入到細讀。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八年級下冊《社戲》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針對其中的生活化問題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社戲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意義,以及社戲的具體形式與內容,并為學生介紹現(xiàn)如今部分地區(qū)對社戲這一傳統(tǒng)習俗的繼承與發(fā)揚情況,讓學生相信社戲是真實存在的一種民俗活動。這樣,即使學生沒有實際參與或觀看過社戲,也能對該項活動的具體流程有所了解,進而對課文中的細節(jié)有更深刻的理解。隨后,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就課文的深層情感進行分析,讓學生從故事情節(jié)閱讀深入到情感體悟層面,從而實現(xiàn)對生活知識與真實情感的雙重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實踐活動的開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讓學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激發(fā)靈感,從而積累寫作素材,提升創(chuàng)作能力。
二、聯(lián)系閱讀與寫作常見主題,引導學生感悟生活
初中生在學習壓力的迫使下埋頭于各科學習,很難有機會感悟生活樂趣。由于日常生活被書面化的學習填滿,大部分學生只能從閱讀中獲取間接經(jīng)驗,而對于那些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的學生來說,甚至連間接經(jīng)驗也無法順利接收。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自然生活是眾多經(jīng)典作品的靈感來源,優(yōu)秀作品無一不飽含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因此,教師若想讓學生增長見識,學會從生活中積累素材,就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與寫作方法,為學生的生活化語文學習提供靈感,指導學生主動感悟自然,挖掘其中的價值。
例如,“四季”是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的常見主題,該主題又可以細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方面,每個季節(jié)皆有其獨特的景象,而作者的心境又會影響各季節(jié)景象描寫的情感基調。因此,教師可以將“四季”作為一個單獨的讀寫專題進行教學,帶領學生一邊分析名篇佳作中的寫作內容,一邊感悟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景象,打通學生思維中抽象文字描述與形象生活畫面的轉化通道。以“春”這部分的生活化讀寫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由教材七年級上冊《春》這篇課文引入“春天的情境”,讓學生先閱讀文字內容,并詢問學生是否能通過文字想象到春天的景象。如果學生給出否定回答,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現(xiàn)與春天景象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告訴學生:閱讀既要讀文字,又要讀生活。通過文本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可以使學生領略到初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的景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對四季景象的變化更留心,也更加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三、靈活轉化閱讀與寫作要素,從閱讀過渡到寫作
閱讀與寫作是思想情感交流的兩個方向,前者重在感悟理解,后者重在清楚表達,兩者在語文學習中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強化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時,教師不能忽視兩者的有機結合,而是要將閱讀與寫作的生活化交叉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教師可以從基礎詞匯、句式和修辭等方面拆分閱讀與寫作過程,讓學生掌握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學會從閱讀文本的字里行間探索深層含義,明確生活化語言與書面語言的交匯點;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情感狀態(tài)選擇文字表達的方式,提高學生寫作在情感表達方面的準確性,借助生活要素增強情感的真實性。
例如,在“放學路上”這一命題作文的練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積累的閱讀素材應用于寫作中。首先,教師要根據(jù)“放學路上”這一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回憶每天放學時自己都有什么樣的心情,以此來確定寫作中的情感走向。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確定有關“路上”的寫作內容,讓學生描寫街景或行人,以此來表達或興奮、或沮喪、或幸福、或迷茫的心情,如用“交通擁堵”來表現(xiàn)歸家的急切,用“路人臉上洋溢著歸家的幸?!北憩F(xiàn)自身的興奮等。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先確定寫作思路,再根據(jù)寫作需求從積累的閱讀素材中尋找寫作的靈感,避免出現(xiàn)“為了使用素材而使用素材”導致的情感線不連貫等問題,這樣對生活場景的描寫也更具真實性。
四、巧妙運用真實生活場景,豐富閱讀與寫作形式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創(chuàng)作的主題內容多種多樣。為了讓學生迅速找到創(chuàng)作的靈感,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不同的主題結合生活中的場景進行構思,利用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為創(chuàng)作內容增添情趣。學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呈現(xiàn)寫作內容,讓創(chuàng)作的過程充滿生活的樂趣。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閱讀與寫作是整個課程體系中情感抒發(fā)較為豐沛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對學生思想產(chǎn)生影響的部分。因此,教師在開展生活化讀寫教學時,可以適當與學生在青春期面臨的困惑相結合,轉變讀寫形式,方便學生閱讀與寫作中的情感抒發(fā)。
例如,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社交平臺上的“朋友圈”“微博動態(tài)”等功能在某種程度上與“日記”的形式是一致的,很多學生都有以社交媒體動態(tài)記錄一天經(jīng)歷與心情的習慣,這其實就是一種生活化的寫作形式,而學生相互閱讀動態(tài)并發(fā)表評論,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閱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發(fā)表動態(tài)時更加仔細地斟酌語言,注重文字表達的邏輯性,以做到在生活細節(jié)中練習閱讀與寫作。另外,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網(wǎng)絡媒體社交情況的監(jiān)督,確保學生遵守文明上網(wǎng)的規(guī)則。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是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因而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生活化轉變刻不容緩。為了將讀寫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徹底貫通,教師可以多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解讀閱讀文本,積累寫作素材,并進一步感悟生活本真,還要幫助學生掌握閱讀與寫作的雙向過渡方法,使兩者相互融合、互為補充。
參考文獻:
[1]譚艷瓊. 初中語文作文生活化的教學思考[J].名師在線,2019(11).
[2]薄純坤. 讓語文走向生活: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 基礎教育論壇(上旬刊),2019(4).
[3]商林秋. 找尋生活中的元素: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思路的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2019(5).
[4]楊建華. 初中語文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實踐探析[J]. 課程教育研究,2018(51).
[5]牛寧寧. 捕捉生活元素,找尋別樣趣味:初中語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J]. 學周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