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軍梅
[摘 要]數學課堂上出現的許多生成性資源是學生靈感的萌發(fā)、知識創(chuàng)新的萌芽以及原生態(tài)思維的展露。教師要及時捕捉、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并適時進行引導,帶領學生探究和鉆研,成就精彩而靈動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生成性資源;思維發(fā)展;元認知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1-0057-03
小學數學教學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在數學課堂上,若學生不思考,教學就沒有意義。數學課堂上出現的生成性資源,正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教師應及時捕捉、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并適時地將其進一步挖掘和升華,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力。
一、弄“拙”成“巧”,改變元認知思維
【教學片段1】一年級“1~5的認識”
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蘋果、梨、香蕉、花朵的圖片(每一種圖片都是完全一樣的圖案)各5張]:請4人一組合作擺一擺圖片來表示5。
(學生一共有4種擺法,即5個蘋果、5個梨、5根香蕉、5朵花。)
師:真棒!你們用不同的方法擺出了5。想一想,為什么這幾個同學擺的圖片不一樣,卻都能表示5呢?
生1:因為它們都有5個。
生2:我們組的組長張浩名把信封弄掉在地上了,有些圖片不見了,只剩下3個蘋果和2個梨,所以我們小組用剩下的圖片擺了一個5,又畫了兩個5。
師:你們很機智,在圖片不夠的情況下還能想到用畫一畫的方法來表示5。那能不能給大家展示一下你們小組的作品?
作品1:用3個蘋果和2個梨湊成一個5。
作品2:畫5根大小不同的香蕉。
作品3:畫5朵形狀不同的花。
師:大家看看,他們的作品怎么樣?
(學生的意見不統(tǒng)一,有學生說作品的顏色和大小不統(tǒng)一,不能表示5。)
師:他們的作品可以表示5嗎?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3:因為蘋果和梨是兩個不同的物品,所以不能一起表示5。
生4:他們畫的5根香蕉的大小也不一樣,所以不能用來表示5。
生5:我認為香蕉的大小不一樣也可以表示5。你看,我們的手指長短不一,不是也可以說一只手有5根手指嗎?
生6:假如一個小朋友今天吃了3個蘋果和2個梨,我們就可以說他今天吃了5個水果,所以3個蘋果和2個梨放在一起可以表示5。
(學生沒有異議了)
師:看來大家都被說服了?,F在請大家把張浩名小組的擺法和你們的擺法比較一下,看看為什么都可以用5來表示。
生7:只要是5個物品,都可以用5來表示。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意外”的發(fā)生,讓課堂這潭平靜的水激起了水花。教師緊緊抓住這個契機,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張浩名小組的作品。學生在交流中經歷了比較、區(qū)分、概括、擴展等一系列抽象概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舍去了形狀、種類、顏色等非本質屬性,看清了計數的本質屬性是數量,改變了大腦中固有的元認知思維,對數的認識更理性、更深刻。
二、深度剖析,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學片段2】六年級“圓柱的體積”
出示題目:一個圓柱的側面積是100平方米,底面半徑為4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生1:題中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可以先求出底面周長和底面積。又因為已知側面積,所以可用側面積除以底面周長得出高,根據圓柱體積公式(底面積×高)就可以求體積了。
(全班學生都認同生1的觀點)
師:看來大家都做對了。好,我們再來看看下一道題……
生2:老師,我同桌小林(生3)的算式和大家的不一樣,他做錯了。
師:沒事,小林同學如果做錯了,下課后改正過來就可以了!
生3:我不改?。ㄐ×謧€性比較倔強,不善于表達,性格內向)
師:看來你是有自己的主見,你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生3:我的算式是100×4=400(立方米)。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3:嗯……我……就是……(不善言辭的小林急出了一身汗……)
師:大家能理解小林的方法嗎?誰能幫他說一說。
生4:我看不懂。
生5:這種做法完全沒有思路,我看他只是為了把兩個已知信息湊成一個算式而已。
生6:我好像有點懂他的意思,但又不知道理解得對不對。
師:你說說看。
生6:我們在學習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的過程時,把圓柱轉化成一個體積不變的長方體,圓柱的側面積就一分為二,變成了長方體前后兩個面的面積(如圖1),圓柱的底面半徑就是長方體的寬。如果把這個長方體翻轉90度,圓柱側面積的一半就是長方體的底面積,圓柱底面的半徑就是長方體的高,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高”,也就相當于“圓柱側面積的一半×半徑”。
生3:對!我就是這個意思,只是我忘記把側面積除以2了。
靈動的課堂是師生用一言一行共同構建的,學生的每一份思考都閃爍著光芒。課堂中,教師面對小林說“我不改!”的狀況,沒有拘泥于課前的預設,而是靈活處理,讓生生之間互助互學,巧妙地化“尷尬”為“精彩”,化“腐朽”為“神奇”,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思維的魅力和快樂,使課堂別具一格。
三、爭辯質疑,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教學片段3】五年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師(給每位學生發(fā)了一個完全相同的平行四邊形紙片,沒有提供任何數學信息):請自己量出所需的數據,想辦法計算這個平行四邊形紙片的面積。(學生匯報時出現了 “底×鄰邊”和“底×高”兩種觀點。教師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闡述自己的想法。)
生1: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么一般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應該是兩條相鄰的邊相乘。
生2:平行四邊形易變形,把它拉成長方形,長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寬是這條底邊的鄰邊,這樣就可以按照長方形的面積來計算。因此,我認為可以用“底×鄰邊”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師:你們都很了不起,知道用以前的知識解決新問題。
生3: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它與原先的平行四邊形相比,面積變了。
生2:拉成長方形后,原來的底和鄰邊的長度沒有變,面積怎么會變?
生3(走到投影機旁展示他在本子上畫的草圖):就像我畫的這樣,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后,陰影部分就是長方形比平行四邊形大的部分。
生2:這……
師:那怎樣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合作,用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并找出兩個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底×高。)
生2:我有個疑問,同樣都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為什么拉成長方形,用“底×鄰邊”的方法是不對的,而用剪拼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用“底×高”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對了呢?
師:你是個愛動腦的孩子,提了一個有深度的問題。大家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也可以和同學相互交流。
生3:拉成長方形,不變的是周長,面積變了。拼成長方形,不變的是面積,周長變了。要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要確保不管怎么轉化,面積都不能變。
師:運用轉化思想求解圖形的面積大小,不能只關注“形”的變化而忽視了轉化的“質”?!暗住拎忂叀边@種方法不是說沒有道理,等你們上中學學習三角函數后,就會學到另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底×鄰邊×兩鄰邊夾角的正弦。這是在“底×鄰邊”的基礎上推導出的另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上述教學片段中,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學生對轉化思想的認識經歷了從表象到本質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通過質疑、批判、思考、評價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得到的。學生感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嚴謹性,數學思維變得更加理性,批判性思維得到了培養(yǎng)。
四、尊重差異,培養(yǎng)順序思維
【教學片段4】二年級“搭配”
師(在黑板上寫出1、2、3):請用這3個數字組成不同的兩位數,看看能組成幾個。(學生不假思索地給出了多種答案:2個、3個、5個、6個、8個……)
生1(他是一個有輕度口吃的學生):12,還有,還,還,還有……(其他學生已經習慣他的口吃,大多數都在耐心等待,但有幾個也想發(fā)言的學生一邊舉手,一邊催促。)
生2:你猜生1寫的第二個數會是幾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吸引了全班學生的注意力,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中出現了“13”和“21”兩種不同答案,全班學生被卷入了對“序”的探究中。)
生3:通過連線或擺數字卡片的方法得到“12”后面是“13”這種“序”,即把“1”放在十位上時,有2個兩位數,分別是“12”和“13”。
師:不連線、不擺數字卡片,你能知道“2”和“3”放在十位上時會有幾個兩位數嗎?請根據前面的研究經驗進行推理。
生4:對“12”后面是“21”這種“序”的探究,可以看出是“調換個位和十位上數字的位置”?!?3”和“31”、“23”和“32”也是一樣的道理。(通過探究,兩種不同的“序”被清晰地呈現了出來,學生積累了不重復、不遺漏、有序地找出組成全部兩位數的活動經驗。)
生5:通過對比發(fā)現,無論是哪種“序”,最終3個數字都可以組成6個兩位數。(學生進一步感知“組合”的數學模型)
師:剛才我們用3個數字一共組成了6個兩位數,那只要給出3個數字,就一定會組成6個兩位數嗎?(絕大多數學生遲疑著、思考著……)
生1:我、我覺得不一定!如果有一個數字是0,就不能組成6個兩位數。因為0不可以做十位數,比如,0、1、2這3個數字,就只能組成4個兩位數,分別是12、10、21、20。
(大家都紛紛鼓掌,夸生1思維縝密)
生6:我還發(fā)現另一種情況。如果3個數字有重復的話,也不能組成6個兩位數,如1、1、2這3個數字只能組成11、12、21這3個兩位數。
生7:如果3個數字都一樣,那就只能組成1個兩位數,比如,3、3、3就只能組成33。
生8:但這3個一樣的數字不能是0,否則,連1個兩位數都組不成。(學生為他的精彩發(fā)言拍手叫好)
師:你認為什么樣的3個數字才能組成6個兩位數呢?
生9(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終形成統(tǒng)一的結論):不為0且不重復的3個數字,一共能組成6個兩位數。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因為生1在語言表達上與其他同學有差異,所以生2的救場行為和那句脫口而出的“你猜小軍寫的第二個數會是幾呢?”成了點燃學生思維的導火索。這個課堂生成的差異性資源,讓學生經歷了從潛意識的“我要有序思考”到真正的“我會有序思考”,不僅對“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思維更加縝密。
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因具有不可預測性和偶發(fā)性,常常被稱為“意外”。隨著學生學習自主性的不斷增強,課堂上出現的生成性資源也越來越多。作為教師,應該修煉教學智慧和應變能力,珍視和保護學生的想法,讓學生的思想在課堂上相互激蕩,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相互照亮,讓“意外”變?yōu)椤绑@喜”。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