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要:學生的語文學習之路上離不開閱讀這一手段。原因很簡單,語文是一門需要積累的學科,閱讀則是積累的重要渠道之一。小學語文教師不光要為學生提供閱讀機會,還需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效果。此時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效率與自身的教學效果息息相關。因而為了促使學生提高閱讀效率,在閱讀中有著更加豐富的收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那教師具體該如何去做呢?他們需要實現(xiàn)問題導學,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他們需要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增強學生的感悟體驗;他們還需要為學生傳授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關鍵詞: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有效策略;小學語文
對于學生而言,閱讀是一項有益的活動,他們可以在閱讀中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審美情趣。但要想達到上述所說的閱讀效果,那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學生有著很高的閱讀效率,否則學生的閱讀行為就是白白浪費閱讀時間。身為學生閱讀路上的引路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審視學生的閱讀過程,找出學生閱讀效率不高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研究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做到對癥下藥。學生對教師依賴性過高,缺乏積極思考、學生無法在閱讀中投入情感、學生的閱讀技巧和方法不科學都是學生閱讀效率不高的原因,為此教師提出了實現(xiàn)問題導學、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和傳授閱讀方法三種解決策略,并在本文中進行了詳細介紹。
一、實現(xiàn)問題導學,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
對學生而言,思考是一件十分耗費精力的事情,擁有惰性的他們很難主動付諸思考行為。因而他們在閱讀中遇到阻礙時,就會跳過去,等著教師進行講解。而教師也會滿足學生,將所有的知識詳細地講解給學生聽,導致學生缺乏思考行為,對知識總是進行死記硬背,閱讀效率低下。基于此,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擺脫對自己的依賴心理,他們要實現(xiàn)問題導學。為什么呢?因為問題是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導火索,不管是問題的設計、呈現(xiàn)還是解決,教師都需要慎重對待。
例如:在進行《金色的魚鉤》這一篇文章的教學時,如果筆者直接為學生留出閱讀時間,讓學生展開閱讀。那學生的閱讀很有可能是淺層次的,他們只會去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至于文章的語言特點、寫作方法和作者蘊含的感情等,他們根本不會去進行思考。因而在進行該篇文章的備課時,筆者決定采取問題導學這一教學方法。此時筆者為學生設計的問題如下所示:1.你們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該篇課文嗎?2.作者運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呢?3.作者有著怎樣的寫作語言呢?4.作者為什么會以“金色的魚鉤”為題目呢?然后筆者會搜集紅軍過草地時的資料,作為呈現(xiàn)問題的背景。在課堂上,當筆者將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時,會給學生留出10分鐘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文章的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探索問題答案。
二、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增強學生的感悟體驗
學生需要閱讀的文章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的,學生很難有耐心閱讀完一篇文章,就更不會在閱讀中投入真情實感了,此時他們的閱讀效率可想而知。因而在開展閱讀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對閱讀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搜集素材,旨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呈現(xiàn)搜集到的素材,為學生營造一個形聲色俱全的閱讀環(huán)境,增強學生的感悟體驗,促使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
例如:《草原》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其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和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學生如果沒有感情地進行該篇文章的朗讀,那他們的朗讀行為就是無效的,只會白白浪費課堂時間。因而在教學之前,筆者搜集了草原和草原人民載歌載舞的圖片和視頻,還有與“草原”有關的歌曲。在課堂上,筆者首先會利用多媒體將圖片、視頻和音頻一起呈現(xiàn)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對草原的好奇心。然后筆者會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所看到的場景。學生在描述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此時筆者會詢問學生:“你們想要知道老舍先生是如何描述草原的嗎?”由此引導學生展開該篇文章的閱讀。此時學生會帶著對草原的熱愛之情進行閱讀,也因此與作者有著情感的共鳴。
三、傳授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學生有方法和技巧地進行閱讀和盲目進行閱讀,會有著截然相反的閱讀效果。有了科學閱讀方法和技巧的加持,學生的閱讀效率會更高。因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傳授閱讀方法。此時教師不能直接將閱讀方法總結(jié)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先經(jīng)歷閱讀的過程,并且探索閱讀方法。然后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學生的探索情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促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進而提升閱讀效率。
例如:在進行《臘八粥》這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時,筆者會引導學生探究閱讀方法和技巧。此時筆者會向?qū)W生提出如下問題:1.該篇文章的記敘要素分別是什么?2.該篇文章的順序是什么?3.該篇文章的線索是什么?4.該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是什么?5.該篇文章蘊含著哪些情感?6.該篇文章蘊含的哲理是什么?學生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逐一解決這五個問題。此時筆者會讓學生經(jīng)歷三次閱讀,每次的閱讀目的都不一樣,分別是:觀其貌、尋其味和悟其道。在完成閱讀之后,筆者會鼓勵學生總結(jié)閱讀方法和技巧,然后上臺進行展示。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筆者會認真傾聽,并且指出學生錯誤的地方,補充學生未提及的地方,進而幫助學生收獲科學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促使學生在下一次閱讀中有著更高的閱讀效率。
總而言之,教學相長的道理是小學語文教師要明白的,他們要想幫助學生充分利用閱讀時間,有著很好的閱讀效果,提升自身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很有必要的。在研究有效的提升策略時,教師要準確定位自己和學生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學生是閱讀的主人,其主體地位不容動搖。教師所研究出來的提升策略必須要讓學生有著積極的閱讀態(tài)度。態(tài)度決定行動,學生隨之而來的閱讀行為就是主動的,他們會積極配合教師的一切閱讀教學行為,導致教師的閱讀有效性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孫廣宇,陳金華.小學階段學生閱讀有效性提升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01):12.
[2]肖想朝.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0(51):51.28C0F2A0-D34B-4611-ACBB-331503C1C0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