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忠林
內容摘要:在語文教材中,近現(xiàn)代著作占據(jù)了相當一部分內容。而其普遍存在文章內容較長結構十分復雜的特點,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而教師在對此類文章進行教學時,牽制住了大量盡力,也講不完所有的細節(jié)。因此教師在進行這類文章的教學中,需要借用靈活的方法,“長文短教”法便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本文結合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內容,對此種方法展開具體探究。
關鍵詞:語文教學 長文短教 文學素養(yǎng)
“長文短教“是眾多教師結合了無數(shù)教學案例從中歸結出的一種具體教學方法,對于篇幅較長的近現(xiàn)代著作教學有著畫龍點睛的功效。其原理是在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課文大致的結構及內容之后,再展開課堂教學。以講述文章主線,剖析文學應用方法,解決疑難問題為主要目標,再結合學生課后對文章的總結,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的。關于這個方法的應用,教師應該避免對文章草草了事的思想誤區(qū),做到短而不簡,短而求精,更注重于學生的自主發(fā)掘。
一.明確學生預習方向,掌握文章大體框架
在初中語文的學習中,始終要將學生自主預習作為教學的第一步。預習的作用毋庸置疑,不僅能讓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印象,還能收獲一定的知識內容,從而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做出鋪墊。而在長文短教法教學中,又將學生的預習放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中。只有學生通過預習,有了一定的課文了解,才能使得教師能夠進行有效的教學切入。不會導致因為教師教學進度過快,講解不夠深入而導致學生對課文內容一頭霧水,起不到加快教學進程的實際效果。當然,長文短教中的預習方法也和傳統(tǒng)預習方法有一定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教師有導向的預習,提前為學生布置好預習任務,方便學生有準備,有目的性的展開預習工作。
1.抓住課文導讀,把握文章主體
學生在進行預習的第一步是對課文導讀進行深入的剖析,課文導讀部分往往是呈接著文章的主題,是對文章主要思想和所要表達內容的拷問。因此學生的預習必須要抓住這一部分展開,通過導讀的指引,能夠使學生以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進行全文閱讀,更能都找到文章的重點,聯(lián)系全文內容。
例如,初中語文(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五篇課文孔乙己》的思維導讀部分:如同孔乙己這樣的‘苦人和弱者,在那個時代的社會中命運會如何?魯迅先生在這片文章中以一個年輕人的視角,為我們展現(xiàn)了在晚清時期的社會一角,在這樣的敘述中充斥著強烈的思想批判。
導讀是以一個問題一個陳述的形式向我們展開文章的思想內涵,學生可以借此明白文章介紹的主體應該是:主人公,生活在晚清時代的孔乙己,在那樣的背景下所遭遇的種種事情。以在其身上發(fā)生的故事為主要部分,根據(jù)時間主線,人物的變化,依據(jù)最終的結局為鋪墊。同時也能清楚魯迅先生寫作的目的:是對那個時代社會的批判,及對悲慘人物的同情,以及可以引導出的魯迅先生想要改變那樣的社會現(xiàn)狀的遠大抱負理想,和找不到實際方法、看不到黎明曙光的絕望與無助。
短短簡單幾句的導讀,能夠引出文章這么多有用的線索,所以對文章導讀的深入理解在預習的過程中重要性顯然。當然,學生要在理解作者生活的社會背景和遭遇的基礎上進行導讀,更能夠引發(fā)學生思維的聯(lián)想,與作者產生共鳴。
2.清晰段落劃分,通曉課文主體
對于篇幅較長的近現(xiàn)代著作預習而言,明確大段落的方法十分重要。合理劃分段落,能將一篇較長的文章分為若干篇相對而言較短的文章,從而能夠更容易的概括主體,發(fā)掘重心。在學生具體的預習中,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區(qū)分文章的段落,如時間劃分法、實踐劃分法及講述主角劃分法,需要結合不同的文章,使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劃分。
例如,初中語文(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八篇課文蒲柳人家》的文章預習。本文篇幅遼闊,共有十五頁,近萬的字數(shù)。學生如果直接進行閱讀,那么在讀到一半時,很可能早就將前面的內容忘得一干二凈,又需要重新進行閱讀,來回往復,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如果首先進行段落的劃分,就能有效避免這個問題。根據(jù)文章的大意可以將《蒲柳人家》通過介紹人物重點的不同劃分為三段:第一段,課本第29頁起至第31頁的首段,本段主要是對于孫子何滿子本人人物形象的描寫,寫出了其穿著打扮和性格特點,并介紹了原因;第二段,第31頁第二段起至第第36頁第二段,主要對奶奶一丈青大娘進行具體的人物塑造;第三段,第36頁第三段至文章結束,主要介紹了爺爺何大學問。
以此進行劃分,學生進行預習時就有了明確的目標任務,分段進行展開,使得文章主體的把握變得更加容易,從而加快效率。這也是教師在進行預習提點時應該重點強調的。
3.查找生詞生字,促進文學積累
掌握生詞生字對于文章的理解也有重要的幫助作用?;诔踔须A段學生詞匯掌握量有限的實際情況,生詞的摘抄,查找與記憶尤為重要。而一些生詞也有是文章的關鍵內容,甚至有些會頻繁出現(xiàn),是學生在預習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關于解決生詞生字,學生可以為此制作一張表格,將其與解釋共同摘錄,然后貼在課文的相應位置。這樣便能在接下來教師的講解和自己課后的鞏固復習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以課文《蒲柳人家》為例,本文存在大量的生詞,例如出現(xiàn)在文章第二段的“一交”其意思為一到、第四段的“窩汗”意思為汗液無法蒸發(fā)、第八段的“打尖”意思為中途休息零時吃點東西及第九段的“紅傷”意思是外傷等。由于地方特色差異及時代變化的差異,導致這些字詞很少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的文章中,也就造成了學生理解起來的相對困難。因此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應當對這些詞進行著重關注。
充分掌握了課文中的生詞之后,學生再展開預習就會難度大減,從而使得預習的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學生對于閱讀文章的興趣也會逐步增加。
二.充分教學準備環(huán)節(jié),開展長文短教實踐
教學實踐是長文短教法的精髓所在,也是該方法意義的實質體現(xiàn)。教師在進行方法實踐前,必須做足準備,以至于能夠在課堂教學中井井有條,充分發(fā)揮出該種方法應有的功效。
1.結合時代特色,陳述歷史背景
教師在課文講解之前,首先應查閱資料充分掌握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及當時社會的特色。以此能跟貼近作者的想法,從而找到作者寫作的思路及目的,發(fā)掘作者寫作的緣由及意圖。這樣一來,才能夠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認識,強化學生課文理解。陳述歷史背景往往還有另一點好處,便是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課堂活躍的氛圍,從而提升講課質量。
例如,在初中語文(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六篇課文:變色龍》中,作者擬這樣的題目并不是對變色龍這種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動物進行描寫,而是將其帶入具體人物,將人物比作變色龍。先來分析本文作者契訶夫的背景。契訶夫出生在十九世紀的俄國,當時的俄國由沙皇統(tǒng)治。官僚階級橫行,阿諛奉承現(xiàn)象嚴重,絕對的等級觀念在政府官員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普通的人民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卻又無人問津。在這種背景下,作者的心中滿是對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與批判,因此,特意變色龍來隱喻當時有權有勢的人,以看似搞笑的情節(jié)來抒發(fā)作者內心的無奈之情。
通過歷史背景,學生能感同身受的對作者的寫作初衷進行聯(lián)想,閱讀文章起來自然更加順暢,文章的邏輯自然也更容易理清。
2.把握文章主線,簡述故事經過
對于這類文章長文短教法最重要的運用就是在把握主線的同時對故事經過進行簡單的敘述。但是教師需要做到簡而不刪,將需要講到的重點部分都一一進行羅列,而一些繁瑣的語言可以進行一定的化簡。以此為原則,以提高課堂效率為目標,文章講述起來自然井然有序。
例如,在課文《變色龍》的故事講述中,教師可以以這樣的故事講述為參考:警官奧楚蔑洛夫經過廣場時碰到了一個事件‘首飾匠赫留金被不知道主人是誰的狗咬傷,在初步認定為野狗的情況下警官決定“伸張正義“為首飾匠抱不平,嚴懲狗主人,而在得知是將軍的狗之后,態(tài)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轉而責怪首飾匠。發(fā)現(xiàn)不是之后,又開始站在首飾匠的角度斷案,最后在確認是將軍哥哥的狗之后,對狗表現(xiàn)得極為愛護,斷然拋棄了首飾匠。
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講述既順應了故事的主線:狗主人身份的變化引發(fā)警官態(tài)度的變化,又涵蓋了整個故事的內容,使學生對于事件的全過程有了明確的認識,從而達成了加快課堂進程的效果。
3.精選優(yōu)美段落,細講文化深意
文章之所以能被選入教材,其一是因為講述方式的特殊,講述內容的經典性,其二便是其中蘊含著許多經典的段落即語句。學習這樣的文章能夠對學生語文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對課文進行課堂教學講解時,也應當單獨列舉一些文章中出現(xiàn)的經典語句或段落進行剖析。
例如,在初中語文(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篇課文:溜索》中就蘊含了許多比較優(yōu)美的語句或段落。例如文章第六段的情景描寫“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隱宣聲騰上來著一派森氣?!边@段話中作者邊運用了多種對文章的修飾方法,將怒江實際的場景活靈活現(xiàn)。是文章可以進行重點賞讀的內容,這樣的情景描寫及人物描寫在本文中還有這許許多多。
教師在選擇優(yōu)美段落時一定要注意有目的性的進行選取,內容不能重復,要盡可能概括多種修辭手法。同樣,選取的話題也不能枯燥乏味,應當截取文中較為經典的內容進行具體的剖析。
三.完善課后研討方案,注重文學素養(yǎng)提升
強化學生課后研討也是教師在長文短教法運用的重要策略之一,能起到對課堂內容進行補充作用。學生在簡短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一些未完全理清的問題,在經過教師的課后任務布置,展開研討之后便能夠有效補充該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
1.分組討論,分享心得體會
“長文短教“法中對課后研討設計的第一個任務是進行分組討論。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討論小組,布置相關的討論任務,讓學生在課后自行展開具體的討論工作,最后再由一名語文成績較為突出的學生擔任討論組長,總結小組成員的討論心得,再交由教師批閱。這個設計方法既能夠加強學生間的互動能力,又能引發(fā)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思考,通過互相交流,解決對課文存留的疑問。
例如,在課文《孔乙己》的分組討論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討論題目:假設同學們穿越到了孔乙己所處的年代,或者自己成為了文章的主人公孔乙己,你會接受像他一樣的命運嗎?如果不會接受,那你又會通過怎樣的辦法去改變命運呢?相信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會選擇接受命運,那么學生就需要通過深入分析文章的內容,找到文章主人公存在的缺陷,從而修補完善,實現(xiàn)命運的轉變?;蛘咭部梢越Y合現(xiàn)代的思維模式,以及根據(jù)歷史的發(fā)展,查找到后人為實現(xiàn)社會的改變而做出怎樣的努力來當作自身的參照。
當然,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創(chuàng)新討論方法,截取多段文章內容讓各小組的學生進行劇情推演。要求每一小組選取一個部分進行準備,在下一節(jié)課中展開課堂情景表演。通過對各小組的表演進行打分,評定出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小組進行表揚。以激發(fā)學生課后研討的信息,促發(fā)學生對文章情節(jié)的探索。
2.實踐運用,強化寫作能力
課后擴張的最終目的是為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以應用到實際的考試測驗中。教師也可以從加強學生積累,強化寫作能力的角度著手。學習了一篇長文之后,學生必然會有許多的文學積累,這時,便可以讓學生通過運用積累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段落寫作。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初中語文(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篇課文:溜索》之后,初步掌握了對于描寫一個環(huán)境的文學方法,以及如何生動形象的寫出在這個環(huán)境內相應人物故事。就可以借助這些積累,給定另一個背景,讓學生進行運用寫作。例如,讓學生寫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民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一日生活中要做的各種事情,前提是要模仿課文的結構框架,使文章根據(jù)邏輯性與合理性。當然,在沒有親身經歷的情況下,學生不可能憑空對這一情景進行想象,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翻閱書籍或者上網(wǎng)瀏覽來查找資料。并將所得的資料進行整合歸結,才能完成這一人物。這就促使了學生去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學習它們特色。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對學生文學上有了一定的積累,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最終使寫作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
因此,與寫作相結合,對長文進行實際運用也是“長文短教“法的一項特色內容。教師在閱讀長文時如果細心探索,也能夠找到更多長文中的有用部分。教師的教學要多多選取這些精髓所在,進行大膽的課堂實踐,從而在實際意義上帶動學生的學習氛圍。
綜上所述,“長文短教“法在初中語文近現(xiàn)代長篇著作的課文中發(fā)揮這重要作用。隨著教學的持續(xù)推進,這種方法也被更多的教師所接受。但是應該貫徹一大原則,課文內容雖然不變,但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運用靈活。教師應總結教學經驗,及時發(fā)現(xiàn)在課堂講解中存在的不足,展開思考,進行更正,使得教學水平也能隨之不斷提高。
“長江后浪推前浪“也希望教師不要拘泥于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遍L文短教“法在目前依然還有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更需要用實踐來對其檢驗和修正。
參考文獻
[1]張小娟.初中語文“長文短教”策略探析[J].甘肅教育,2021(10):146-147.
[2]劉軍平.初中語文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24):219.
[3]馬鳳梅.初中語文新課改下長文短教導學案設計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52):27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