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娟 高桂桂
摘 要: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中職學校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各門各類通識課程、專業(yè)課程對接,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內容在課程教學中實施思政教育,不斷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有助于新時代高技能人才的培養(yǎng)。教師應加強集體備課,巧妙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的導入語,利用課堂教學中的突發(fā)事件彈性施教,充分互動以構建師生共同體,精心挖掘課程中的思政素材升華課堂內涵,抓好課后反饋促進課堂延伸,將思想政治教育巧妙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期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
關鍵詞:中職學校 課程思政 課堂教學實施 合力育人
課程思政是指依靠、借助于通識課程、專業(yè)課程和實踐類課程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要求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非思政課程的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有機統(tǒng)一。
中職學校教師應善于挖掘課程中的思政素材,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各門類通識課程、專業(yè)課程對接,充分發(fā)揮這些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滲透優(yōu)勢,將思政要素融入課程教學過程,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意識建設,成為“會放鹽”的“好廚師”。
一、注重集體備課,善于抱團取智
真正的好課,是經過反復實踐和論證,集多方智慧的、最優(yōu)化的教學研究成果的呈現。它一方面固然需要施教教師本人具有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對非專業(yè)知識、人文歷史以及自然科學文化有廣泛的涉獵和積累;另一方面更需要集思廣益,需要教師對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方法等精心打磨。
教師個體由于個人經歷、知識構架和個人興趣等因素的局限,備課授課必然存在盲區(qū)。要想讓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取得實效,需要教師們發(fā)揮集體智慧,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共同研究課程,在努力構建“育人同心圓”的共同目標中實現“頭腦風暴”,打造課程思政好課,使學生享受到最優(yōu)化的教學成果。
同時,中職學校培養(yǎng)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理應踐行工匠精神,應結合課程內容、學情特點,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備好每堂課、上好每堂課。
二、創(chuàng)設巧妙開場,進行興趣導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苯處熞朴诮Y合課程特點和學情,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設計吸引學生的新課導入語。
例如,在藥物色譜分析課“珍菊降壓片中蘆丁含量測定之色譜條件的確定”的導入時,教師可播放質量不合格藥品致人死亡的相關視頻,引發(fā)學生深刻感悟“藥品是特殊的商品,藥品的質量關系到人民的生命”,作為未來的藥物質量控制人員,務必不忘質檢初心,保障人民用藥安全。這樣導入新課發(fā)人深省,能立即激發(fā)起學生的強烈職業(yè)責任感。
又如,在數學課“函數的表示”導入中,教師通過播放百歲山礦泉水廣告視頻,講述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和公主的凄美愛情故事,從其中的函數用圖形表示即心型線導入新課,既深深吸引學生,調動他們對新課的學習興趣,又充分展示了函數之美,使課堂富有人文氣息。
三、借助突發(fā)事件,因勢利導,靈活施教
課堂教學是一個有賴于具體情境而充滿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突發(fā)事件和學生在課堂中涌現的思想、行為是教師無法預見的,而這些臨時產生的課堂資源,有一些就能夠成為課堂思政的良好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具體情境,及時捕捉學習活動中瞬間生成的課堂資源,靈活調整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走向動態(tài)生成,并向縱深拓展,巧妙進行思政教育。
例如,某學生上課玩手機,教師走到他的身旁,微笑著輕聲說:“手機里有一種情感,叫作關注。當你盯著手機時,我知道,那是老師對你的關注不夠,所以我要走近你,在你身旁多講一會兒?!比绱擞哪呐u,既不傷學生的自尊,又能讓學生輕松接受、知錯改錯,同時也警示了其他學生,增加了課堂的溫度,迅速將教學節(jié)奏拉回到正常的軌道。
四、充分開展互動,構建師生共同體
清華大學曾做過調查,發(fā)現中國和美國大學的重要區(qū)別之一在于師生互動的多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與學生互動,有助于構建愉快的師生共同體,實現春風化雨、教學相長。
一是教師經常走下講臺,走到學生身邊,及時捕捉課堂上學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并予以肯定,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主動性。
二是教師結合課程內容、學生特點,適當開展豐富生動、新穎有趣的課堂活動,如游戲、微辯論、情景再現、實操演練等。如在語文課“詩經·蓼莪”的教學中,在學生深切體會到詩作抒發(fā)的失去父母的孤苦和“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之情后,教師可設計“曬一張全家福”的活動,觸動學生的真情實感,引發(fā)其幸福分享或是愧疚、反思,勉勵學生孝敬父母、珍視親情,從而自然而然地將古代經典詩歌的鑒賞學習與孝心教育、親情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三是教師將信息化教學平臺與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創(chuàng)設活躍課堂。例如,在唐代詩人名家名作賞讀課上,教師精心設計飛花令、看圖猜唐詩、為書房命名、仿寫詩句接龍、小組合作創(chuàng)作歌頌抗疫英雄的詩作等活動,利用A+課堂派平臺,通過現場調查、隨機提問、在線搶答、發(fā)射彈幕討論、在線測試、表現獎勵加星等方式與學生充分互動,鞏固舊課,學習新知,將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等,與詩歌鑒賞、寫作方法的學習有機融合。
五、深入挖掘內涵,促進課堂升華
在專業(yè)課、通識課等課程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結合知識講授,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勵志鑄魂。
(一)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拓展
教師可在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專業(yè)特點,適時引入學科發(fā)展史,科學家、大國工匠、行業(yè)優(yōu)秀人物的典型故事,知名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案例,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成長故事,安全生產方面的典型案例等,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科技強國、職業(yè)道德與素養(yǎng)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總結歸納升華課堂內涵
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并以思維導圖等形式呈現,精心設計板書展示教學重點,結合課程教學中的知識點挖掘思政素材,以升華課堂內涵。
例如,在語文課“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明確了居里夫人的美麗跨越百年的原因是內外兼修后,可組織學生討論,舉例列出像居里夫人一樣美麗的人,從而明確:所有美好的人和事都有美的共性,都執(zhí)著追求、堅定剛毅、獻身工作、精益求精,從而引導學生不斷踐行工匠精神,為科技強國努力奮斗。
在英語課“我有一個夢想”教學中,教師在課前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演講的背景,在課堂拓展環(huán)節(jié)可組織學生圍繞“該演講對美國種族主義問題的改善帶來哪些積極影響”“當今美國種族主義現狀如何”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不斷爆發(fā)的種族歧視抗議”“各國抗疫比較”等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對比中增強愛國之情和制度自信,期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和平世界。
(三)亮麗結語彰顯教育情懷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教師還應用心設計漂亮的結束語,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彰顯教育情懷,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例如,語文課“跨越百年的美麗”的結束語:“青春無問東西,奮斗自成芳華!讓我們樹立遠大理想,專注于追求內在美,努力踐行工匠精神,走技能成才、技能強國之路,做內外兼修的美女、帥哥!”這樣的結尾生動而富有文采。
語文課“師說”的結束語:“習總書記說過,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我們都是‘追夢人,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這樣的結尾富有激情,充滿力量。
六、關注課后反饋,拓展延伸課堂
教師還要注重在課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進行檢測與反饋,做好課后拓展延伸和反饋指導,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家庭、社會,促進學生鞏固所學、學以致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性,力求將專業(yè)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統(tǒng)一起來。
在演講與口才課“贊美的語言技巧”一課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在一個月里堅持每天有效地贊美三個人;一個月后,當學生學了“演講的技巧”,教師則要求大家以“贊美是溫暖的陽光”為主題,結合堅持贊美他人一個月的體驗和感受撰寫演講稿,設計得體手勢,上臺進行脫稿演講,并將佳作展示于校園網。以此對學生進行文明、和諧、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和培養(yǎng),幫助他們養(yǎng)成真誠贊美他人的習慣。
總之,中職學校課程思政建設責任重大,教師應增強立德樹人的責任意識,整合通用素質、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結合課程特點和具體學情,精心挖掘思政素材,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靈活施教,在知識傳播、技能傳授中巧妙融入價值引領,如鹽入水,體現課程思政教育隱性功能和顯性功能的統(tǒng)一,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潤物無聲,合力育人。
參考文獻:
[1]張威.高校自然科學課程體現思政價值的意蘊及路徑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6).
[2]歐平.高職高專課程思政:價值意蘊、基本特征與生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20).
(作者單位:朱小娟,江蘇省常州市工貿高級技工學院;高桂桂,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