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軍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進行高中地理學科教育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模式,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狀態(tài)。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維路徑,提高學習水平。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授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深化學生對于單元知識的印象和了解度,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掌握地理學科的知識內(nèi)容,使學生學習地理知識能夠更具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本文對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展開思考與研究,希望提供有益參考,促進地理教育發(fā)展。
關鍵詞:深度學習;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之下,高中地理教學更應當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深度學習是學生進入知識探索的必經(jīng)階段,同時也是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索的一種方法。在大單元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整合教材中的知識內(nèi)容,以單元為單位,幫助學生分析相關知識結構,同時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知識的探索,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最終,學生的學習水平也能得到改善,教師也可以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傳統(tǒng)地理教育模式的弊端
在傳統(tǒng)授課模式下,教師經(jīng)常采取“灌輸式”的講解形式,學生只能聽從教師的安排。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弊端,學生容易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應試化教育使許多地理學科教師在知識教學中只注重對考點的傳授,而忽略了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和自主探索的過程。對于一些地理學科的抽象性知識點,經(jīng)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種方式會磨滅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最終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上述的教學方式屬于淺層教學的類型,教師的授課模式過于單一,教育方法存在極大局限,容易讓學生陷入淺層學習的狀態(tài),最終對知識的理解并不透徹。同時淺層學習的方式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制約了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進行深度學習則能夠讓學生基于理解的前提,深度探索相關知識內(nèi)容,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1]。
二、高中地理課堂中深度學習的意義
(一)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知識點
深度學習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理解得更加透徹,相較于其他的文科科目,地理學科的學習難度較大。盡管當前已經(jīng)提倡文理不分家的教學理念,但是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仍舊存在極大的壓力。在淺層學習背景之下,學生很難深層次地探索地理知識內(nèi)容,理解地理知識的原理。而在深度學習理念的影響之下,教師能夠轉變教育思維,杜絕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對學生思維的限制,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從而就相關地理知識點進行深層次的探索,使學生能夠在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的前提下改善思維水平。
(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深度學習強調(diào)一種深入探索的狀態(tài),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學科的教育目標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則包含地理實踐、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等內(nèi)容,深度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投入于地理學科知識的探索過程中,從而將學習重點放在自主探索上,同時教師也能夠著重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育。只有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地理知識的深層次探究,學生才能從知識探索的過程中收獲樂趣,感受到地理知識的魅力,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深度學習的模式對于學生獲知地理知識、提高地理學科實踐能力而言至關重要。在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下,學生能夠深入探索相關地理知識話題,提高個人的潛力,同時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這種深層次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利用理論知識,思考實際生活中和地理學科有關的命題,從而真正達到地理學科知識教育的目的,讓學生能夠將知識學以致用。同時,學生也能夠在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更具學習興趣和自主性。
三、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實踐策略
(一)關注學習目標,實現(xiàn)目標整體化
在高中地理學科的知識教育過程當中,每一個單元都包含若干的章節(jié),這些章節(jié)知識點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聯(lián)系,因而教師需要找到它們彼此之間的關聯(lián)。要基于大單元教學的基礎,幫助學生梳理各知識點,從而厘清邏輯關系,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性學習知識。高中地理教師應當立足于深度學習的教育目標,幫助學生厘清每一個單元的學習目標,從而展開深度學習的過程。在學科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夠基于某一特定的目標展開學習,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通過設置分層目標,也可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厘清每個教學板塊的重點,使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當中能夠更具思維敏捷度,同時也能夠在高難度大單元知識學習時劃分好學習板塊,由易到難地完成知識探索過程,達到降低整體學習難度的目的。最終,也能夠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步伐,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改善個人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真正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2]。
比如:在學習“宇宙中的地球”相關知識內(nèi)容時,教師首先要設置一個整體的教學目標,同時設置分層學習目標,比如先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已知的知識點著手,了解地球的結構、四季變化特點等,從而讓教學內(nèi)容能夠更具條理性和邏輯性。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相信大家非常熟悉‘地球這個詞,那么你們知道關于地球的哪些知識呢?”以問題導入的方式引出地球的話題,讓學生能夠發(fā)散思考,并且在思考后回答教師的提問,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之上,引出該單元的教學目標,即了解與地球有關的地理知識。同時,教師再通過系統(tǒng)性地引導設置分層目標,讓學生進行階段性的學習,對不同模塊的知識點進行深度探討,最終在完成分階段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也可吸收大單元的知識內(nèi)容,對所學知識更具理解度。
(二)注重知識分類,讓瑣碎知識系統(tǒng)化
高中地理教師應當意識到深度學習的重要性,在進行地理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單元的知識進行有效分類,將一些瑣碎的知識以更加系統(tǒng)化的方式呈現(xiàn),學生在學習時也可降低學習難度。高中地理學科包含著許多繁雜瑣碎的知識點,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內(nèi)容時很容易產(chǎn)生困惑,或者出現(xiàn)畏難情緒。教師通過有效分類,對知識結構進行細化,也可更好地引導學生達到深度學習狀態(tài),將所學的知識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學生在構建完整地理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之上,也可對相關單元的知識擁有全面的了解,基于個人的學習水平不斷進步,取得更多的學習成果,最終達到改善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地貌”該單元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掌握整個單元的知識內(nèi)容,教師需要進行知識的分類。該單元所涵蓋的知識點相對較多,學生在學習時有一定的難度,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編排,以循序漸進的形式對地貌的類型、地貌的觀察等知識進行分類,可以讓學生通過分別記憶,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提升對于知識的理解度和印象。在對地貌的名稱、特點等要素進行分類記憶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另外,在對瑣碎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嘗試自主完成分類過程。學生在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形式的前提下,也能夠真正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在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后,學生也能在學習時更加事半功倍[3]。
(三)設計教學活動,實現(xiàn)教學高效化
在高中地理學科的大單元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相關教學活動的設計過程。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不能以大篇幅說教的方式限制學生的思維,阻礙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或者讓學生產(chǎn)生倦怠心理。高中地理學科知識應當聯(lián)系實際生活,體現(xiàn)出學科的特色,采取豐富多樣的形式展開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在體驗多種知識探討氛圍的前提下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大單元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在學習中也能夠更具效率和積極性。教師在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討的基礎上,也能提升教學水平,讓學生真正愛上學習地理學科知識的過程。
比如:在學習“自然災害”該單元的知識內(nèi)容時,教師可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完成授課過程,也讓學生能夠對相關理論知識擁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以“氣象與水文災害”該節(jié)課程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xiàn)該單元的知識內(nèi)容。同時也可以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形式讓學生思考相關命題,詢問學生:“同學們,在世界的各個地方經(jīng)常會發(fā)生一些自然災害,氣象與水文災害也是災害的一種。你們知道有哪些典型的案例嗎?”通過采取問題導入的方式引入該章節(jié)的知識內(nèi)容,讓學生加以思考,也通過師生互動的過程,創(chuàng)設濃郁的課堂研究氛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災害的類型以及對人們或對自然界產(chǎn)生的影響,最后再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直接播放圖片、視頻等,讓學生對氣象與水文災害的情況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給予學生更加新奇的體驗。此外,教師也要努力設置更具趣味性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進行“水循環(huán)”該章節(jié)的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模擬實驗,讓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觀察和理解知識,可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四)進行知識拓展,實現(xiàn)教學多樣化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掌握地理學科知識應當以打開學科知識視野和豐富實踐探索過程為方式,吸收更多的知識內(nèi)容,因而僅僅掌握課本中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地理學科的知識涵蓋范圍極廣,為了能夠促進學生的長遠進步,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在進行大單元知識教學時,教師應當運用發(fā)散性思維,以教材中的相關知識為基礎條件,同時根據(jù)單元的主題挖掘更多的知識內(nèi)容,學會拓展延伸,讓教學內(nèi)容更加多樣化,學生也能夠擁有更加豐富的視野去看待地理學科知識,深層次地去學習相關知識內(nèi)容,顯著提高個人的學習水平。最終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構建完整的知識脈絡體系,真正完成實踐探索和深入學習的過程,也收獲更多的知識內(nèi)容,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感。
比如:在“自然災害”該章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基于教材中的知識內(nèi)容進行歸納總結,完成授課過程,然后再帶領學生以單元主題的角度出發(fā),進行進一步的知識探索。在學習完“自然災害”章節(jié)的知識內(nèi)容之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近些年來人們生活當中發(fā)生過哪些嚴重的自然災害,這些自然災害有沒有辦法規(guī)避或者可以有效降低損失。通過這種延伸性問題的探討方式,讓學生能夠開放思維,深層次地探索單元知識的內(nèi)容,挖掘知識內(nèi)涵,同時也能夠基于地理學科的基礎進行思考,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在延伸性思考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查詢網(wǎng)絡知識,借助信息技術的工具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料,在豐富學生見解、拓寬學生視野的前提下,讓學生對大單元的知識內(nèi)容進行深度探討和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到的教材中的知識點非常有限,只有不斷深入挖掘課外知識,注重課外觀察以及知識延伸,才能學習更多的知識內(nèi)容,豐富個人的所學所想,得到更多的學習成果。同時,這也是大單元知識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科深層次知識探索的重要方法[4]。
(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在高中地理學科的知識教育過程中,為了能夠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目的,完成大單元的知識教育過程,教師要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深思,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素材的過程中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更能夠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厘清相關知識內(nèi)容和重點,找到課本中單元知識的調(diào)理性和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融入相關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思維過程,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比如:在單元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沙漠化的防治”等知識內(nèi)容擁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個沙盤,模擬出沙漠化土地的狀態(tài),同時將河流、樹木、草地等以沙盤的方式呈現(xiàn)。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避免“灌輸式”教學方法產(chǎn)生的一系列弊端,要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讓學生在學習該單元知識時能夠融入具體的情境中,從而在沙盤中進行演練和探討。這種情境式的學習方式能夠降低抽象性知識探索的難度,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時能夠擁有更加直觀化的印象。對學生而言,這種深度學習的方式能夠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土地沙漠化知識的了解度,相較于被動地記憶知識或灌輸學習相關課本知識,這種方式能夠更具實踐性,也可幫助學生提高地理學科素養(yǎng),改善學習水平。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應當厘清教育的重點,設置明確的教育目標。教師要學會對相關知識進行分類,讓知識以更加系統(tǒng)化的方式呈現(xiàn)。學生在參與相關教學活動時才能夠更投入,同時可以更加熱愛地理學科知識學習的過程,才能夠融入具體的情境中,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彭麗歐,吳媛媛.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19):34-38.
[2]趙強.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教學方式轉變研究[J].讀寫算,2019(18):40.
[3]陳梅.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實施區(qū)域整體推進策略:基于深度學習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實施路徑與探索[J].山東教育,2019(Z4):73-75.
[4]劉雅慧,徐志梅,馬金玉.基于深度學習的地理區(qū)域認知教學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