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和舞蹈是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也是無國界的溝通媒介。它們蘊含了豐富的情感,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特征。開展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音樂;舞蹈;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張佳(1989—),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第一實驗小學。
音樂與舞蹈是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小學階段的學生一般比較愛玩、好動,表現欲較強。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合理融入舞蹈元素,不僅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教學效率;還可以豐富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一、運用舞蹈進行新課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導入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設置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同時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1]。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堂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融入舞蹈,調動學生學習知識和探究問題的熱情,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江南好》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舞蹈導入本課內容,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由于這首音樂作品體現了江南風情,表達了作者對江南地區(qū)的喜愛之情,因此教師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舞蹈視頻,讓學生通過欣賞舞蹈演員優(yōu)美的肢體動作,了解江南地區(qū)的文化特點,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教師在本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利用視頻、音頻等多種資源,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推動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
在教學實踐中,以語言表達的方式開展教學,對學生而言吸引力相對較弱。教師應該靈活選擇多種課堂導入方式,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學生的興趣需要教師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進行挖掘,同時也需要教師及時關注他們的學習表現和生活狀態(tài),了解在他們之間流行的文化有哪些,并且善于將這些內容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
比如,在《美麗的賽林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舞蹈進行課堂導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墨西哥人民的熱情,了解墨西哥音樂的特點,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等內容的認識,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在上述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在課堂一開始,為學生播放這首音樂作品。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大家聽完之后體會到了什么?”待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跟著旋律進行律動,完成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設計。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深入探索,進一步感受這首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在完成新課的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顧、優(yōu)化舞蹈動作,旨在將舞蹈與音樂更好地進行融合。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讓學生跟著音樂自主進行體態(tài)律動,在設計舞蹈動作、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會到音樂學習的樂趣。
二、運用舞蹈幫助學生了解音樂作品,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小學音樂教材中選取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體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蘊含著當地人民的多種情感。教師在教授音樂知識的過程中融入舞蹈,可以使音樂作品變得更加鮮活,并且可以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音樂鑒賞能力、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2]。
比如,在教學《腳鈴舞曲》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舞蹈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赌_鈴舞曲》是一首由中國作曲家編曲的孟加拉國作品,具有較強的律動性,展現了人們載歌載舞的場面。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既能學會欣賞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音樂,又能學會以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不同的文化。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欣賞孟加拉國電影中一些經典的歌舞片段,然后可以提問:“同學們之前看過這樣的舞蹈嗎?你們覺得它有什么特點?”學生能夠結合視頻內容認識到,這種舞蹈需要利用腳步的律動完成許多動作,觀眾在欣賞舞蹈時很容易感受到表演者的情感。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對異域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激發(fā)學生了解異域文化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
可見,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文化知識,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識,提高音樂課堂的吸引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運用舞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滿足學生的表現欲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適當加入舞蹈元素,引導學生自主編創(chuàng)舞蹈,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并獲得成就感,進而提升學習效果[3]。在組織學生開展舞蹈編創(chuàng)活動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充分發(fā)揮自主、合作學習對音樂課堂教學的作用。
比如,在《五月五賽龍會》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舞蹈激發(fā)學生進行自主編創(chuàng)的熱情?!段逶挛遒慅垥肥且皇滋K南民歌,充滿了濃郁的節(jié)日氣氛。在課前,教師可以對教室進行布置,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回憶自己在慶祝端午節(jié)時的場景,接著自主欣賞這首作品,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編創(chuàng)舞蹈動作。最后,每個小組需要向全班同學表演本小組所編創(chuàng)的舞蹈,其他小組需要進行點評。教師引導學生合作編創(chuàng)舞蹈動作,能夠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達到預期的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保持學習的動力是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合理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內容,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達成音樂學習目標、完成舞蹈編創(chuàng)任務之后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提高音樂學習水平。
四、運用舞蹈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小學階段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比較有限,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有時并不準確。教師運用舞蹈輔助教學,可以讓學生借助肢體動作體會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不同學生由于受到家庭、生活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當不同學生對同一作品產生分歧時,教師需要尊重個體差異,幫助他們形成對作品的正確認知,學會表達和傾聽,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4]。
比如,在教學《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舞蹈,讓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情感。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感恩,幫助學生增進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分享媽媽的日常生活,接著請幾名學生講述自己與媽媽的經歷,然后帶領學生學習歌曲。最后,為了加深學生對歌曲情感的理解,教師可以開展舞蹈編創(chuàng)活動。在學生開始編創(chuàng)之前,教師可以提出要求:“因為這首作品的主角是媽媽,所以同學們要從媽媽的角度進行編創(chuàng)。大家可以小組為單位或自主設計舞蹈動作,所設計的舞蹈需要展現媽媽日常的生活,表達你們對媽媽的感激之情?!比绻械膶W生缺乏編創(chuàng)的靈感,教師可以給予他們一些提示:“你們的媽媽平時一定有自己習慣做的動作,大家可以此為切入點,將其轉變?yōu)槲璧竸幼??!痹诒竟?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編創(chuàng)舞蹈的過程中加深對歌曲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體會到父母的辛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班上一些學生的家庭情況可能比較特殊,因此教師在設計關于家庭的教學內容時應該事先了解每名學生的具體情況,避免學生產生對學習的消極心理。為了照顧這部分學生的感受,教師在設計活動內容時,可以將分享與父母的一次難忘經歷改為分享與好朋友的一次難忘經歷,以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五、運用舞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有的作品距離學生生活的時代較遠,學生難以深刻體會這些作品中蘊含的情感。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將舞蹈元素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創(chuàng)設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內涵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對作品形成更深入的認識。有效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讓學生更有代入感,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
比如,在《山村來了售貨員》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舞蹈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這首作品是一首嗩吶獨奏曲,創(chuàng)作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展現了東北某個山村里的售貨員的精神面貌。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售貨員為山村民眾服務的情境,在向學生介紹了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之后說道:“大家可不可以根據這首音樂的旋律,設計一些舞蹈動作再現當時的場景呢?”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舞蹈動作加深對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的認識,有利于學生體會到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和精神,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舞蹈,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幫助學生從音樂作品中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六、運用舞蹈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創(chuàng)造力是學生需要具備的一項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可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開展藝術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平臺。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音樂和舞蹈作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學會采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師借助舞蹈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進行音樂、舞蹈創(chuàng)作時展現自我,同時實現寓教于樂。
比如,教師在教學“小小的音樂劇 我們的家園”一課時,可以舞蹈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為了讓學生在編排音樂劇的過程中鍛煉編曲和編舞的能力,并且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增強自身的環(huán)保意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查找相關資料。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編排音樂劇,并在學生編排的過程中,對各小組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由于大多數小學生尚未能夠用精湛的技巧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音樂劇的編排重點放在舞蹈動作上,體會每個肢體動作的含義,進而逐漸掌握多種音樂的表現形式。在學生創(chuàng)作出作品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展示與評比。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完成編創(chuàng)任務,教師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構思創(chuàng)意,進行排練,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音樂與舞蹈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同時,編排音樂劇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
結語
總之,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注重將舞蹈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與審美素養(yǎng),為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同時應該致力于打造魅力課堂。
【參考文獻】
[1]趙婷婷.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初探[J].中國教師,2020(S1):91.
[2]楊杰.淺析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用情構建和諧課堂[J].名師在線,2021(02):79-80.
[3]寧潔.“深度學習”理念下小學音樂課堂的團隊合作[J].天津教育,2021(03):132-133.
[4]陳燕.談舞蹈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J].教師,2021(3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