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美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高中美術教師將民俗美術資源融入教學中,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本文主要對民俗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研究,希望能為其他美術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俗美術;高中美術教學;運用策略
作者簡介:何明霞(1984—),女,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第一中學。
美術是一門具有獨特魅力的學科。然而目前,不少高中僅將美術作為學生的選修課程。為了讓學生感受美術學科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高中美術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我國民俗文化,充分運用民俗美術資源,提升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1]。
一、民俗美術概述
民俗美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民俗美術大多是由我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作品題材一般取自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作品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
民俗文化與民俗美術密不可分。民俗文化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俗文化是在人們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人們過春節(jié)時的貼對聯、做花饃等習俗以及所穿的服飾等,均蘊含了民俗美術,體現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二、民俗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意義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美術教師要讓學生擁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同時要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在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民俗美術,是向學生滲透美育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民俗美術發(fā)展面臨困境。而將民俗美術融入高中美術教學,有利于推動民俗美術的發(fā)展,傳承和弘揚民俗文化。高中美術教師充分運用民俗美術資源開展教學,能夠讓民俗美術貼近學生的生活,讓美術課走進學生的生活[2]。教師把民俗美術帶進高中美術課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三、民俗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高中美術教師在將民俗美術資源運用于課堂教學時,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快捷、直觀等優(yōu)勢,以微課等多種形式呈現課堂內容,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有關民俗美術的資料,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閱讀文字、觀察圖片、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激發(fā)自主探究的興趣,有效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播放與民俗文化相關的視頻,讓學生欣賞一些民俗美術作品,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同時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了充分發(fā)揮民俗美術資源的價值,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先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喜歡上美術。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有關剪紙的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討論,幫助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傾聽他人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正確認識身邊的事物,并且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一)邀請民間匠人授課
民俗美術來源于生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中的精髓,往往只有民間匠人才能把握。目前,部分美術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將教學內容僅僅局限在美術教材中。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運用民俗美術資源,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這需要教師對授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邀請幾位德藝雙馨的民間匠人走進美術課堂,為學生授課,帶領學生鑒賞民俗美術作品,并解答學生關于民俗美術的疑問。教師采用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實現教學目標,而且能夠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感受到民俗美術的深刻內涵和美術學習的樂趣,進而激發(fā)學生對民俗美術的熱愛之情。在民間匠人向學生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也能對民俗美術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邀請民間匠人授課,有利于弘揚民俗文化。
(二)引導學生對比國內外民俗美術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國內和國外民俗美術作品的差異,讓學生在了解國外民俗美術的同時,感受國內民俗美術的魅力,進而激發(fā)學習國內民俗美術的相關知識的熱情[3]。美術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各種途徑,發(fā)揮民俗美術資源的價值,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從材料工具、表現手法、作品背景等方面發(fā)現國內外民俗美術作品的差異。具體來說,在材料工具方面,如中國水墨畫需要使用宣紙等,國外的油畫多畫在油畫布上。在表現手法方面,與國外的繪畫作品相比,國內的作品一般更注重線條的表現方法。在作品背景方面,國內的作品一般會留白,如在紙上僅僅畫一棵屹立在懸崖邊的樹,沒有背景襯托;而國外的作品相對而言比較注重對背景的描繪,如在紙上以花瓶為主要描繪的對象,然后將花瓶后面的窗戶作為背景,并涂上相應的顏色。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對國內外民俗美術的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時能夠開闊自己的眼界,增長自己的見識,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和美術素養(yǎng)。
(三)選擇典型的民俗藝術元素作為教學素材
為了提高高中美術教學的質量,教師應該在設計教學內容時精心選擇素材,如可以將一些典型的體現了民俗文化的作品作為例子,具體如下。
陶瓷漆器凝聚著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寶[4]。如景德鎮(zhèn)瓷器、龍泉青瓷、北京雕漆、揚州螺鈿漆器等。
竹編源于明清時期,在民俗藝術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如東陽竹編、三穗竹編等。
刺繡也是一種民俗藝術。人們常常將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刺繡作品中,并在作品中融入牡丹、喜鵲、錦鯉等元素。如蘇繡、粵繡、湘繡等。另外,人們在繡荷包、制作布老虎時會用到刺繡工藝。
剪紙這一民俗藝術具有豐富的內涵,剪紙作品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如陜西剪紙、揚州剪紙等。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西漢,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如華縣皮影戲、望奎縣皮影戲等。
獨具魅力的雕塑是民俗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東陽木雕、青田石雕、嵊州泥塑等。
高中美術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合理運用上述典型的民俗藝術元素講解課堂內容,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知識、了解民俗文化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滲透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同少數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我國的文化藝術寶庫中具有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資源。高中美術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源,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積累,讓美術教學更有價值和意義。與其他階段的學習相比,高中階段的學習比較枯燥,任務較為繁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感到苦悶、焦慮。教師向學生滲透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其中的內涵,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緩解學生學習的壓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教師可以在課前收集關于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特點、文化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等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將相關資料直觀地進行呈現,引導學生學會區(qū)分各少數民族文化的類型、風格,深入、全面地了解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及民俗美術作品。
(五)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僅僅向學生講解教材知識,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形式單一、刻板,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對美術學習失去興趣[5]。為了讓學生感受民俗美術的魅力,教師應該將美術教學延伸至課外,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旨在讓學生學會將美術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讓美術走進學生的生活,激發(fā)學生對生活、對民俗美術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近距離地欣賞民俗美術作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體驗生活,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素養(yǎng)。美術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夠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深刻體會美術知識的內涵,更好地了解民俗美術,發(fā)現生活中的民俗美術。
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高中美術教師要大膽創(chuàng)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效運用民俗美術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了解民俗美術的熱情,讓學生切實感受民俗美術的魅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而發(fā)揮民俗美術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6]。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加深學生對民俗美術的理解。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采用合適的方法,在事先準備的一根廢棄的小木棍上刻字,然后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將它作為裝飾品[7]。在美術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掌握相關技能,而且能夠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習能力。
結語
民俗美術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具有諸多價值。學生了解民俗美術,有利于傳承和弘揚民俗文化。高中美術教師應該采用如邀請民間匠人授課、引導學生對比國內外民俗美術、選擇典型的民俗藝術元素作為教學素材、滲透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積極開展課外活動等多種方法,在教學中融入民俗美術,滲透民俗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在了解民俗美術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進行美術學習,感受到民俗美術的魅力,認識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師可以豐富自身的知識積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為推動民俗美術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董巍.民俗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2):90.
[2]汪建華.泉州鄉(xiāng)土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開發(fā)與利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7(06):70-71.
[3]朱麗.論甘肅民間民俗美術和設計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5(13):84-85.
[4]宋心果,馬園園,邱波,等.贛儺民俗美術資源在贛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51):62-63.
[5]申艷冬.淺談新疆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開發(fā)與應用[J].大眾文藝,2010(13):265.
[6]周星,陳春.談民俗美術對現代設計的影響性[J].現代裝飾(理論),2015(10):101.
[7]宋心果,黃國清,肖學健,等.贛儺民俗美術資源在贛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價值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50):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