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強調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文章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在分析當前小學科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困境與小學低年級學生(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學情的基礎上,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起點與終點”一課為例,分析如何有效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合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小組合作;合作能力;小學科學
作者簡介:張海悅(1995—),女,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紅光學府高店小學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在“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亦需創(chuàng)新提升,從關注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向發(fā)展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邁進。小學科學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要教授學生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用科學實驗發(fā)現世界,解決生活問題。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實驗探究能力是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合作探究的實驗方法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科學實踐的重要前提。《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要求學生“能夠獨立與合作學習”,做一名有科學探究意識的終身學習者。《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tài)度”。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合作能力,是貫穿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小學低年級學生在科學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現狀
合作學習模式早已廣泛應用于學校教育中,其要求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分享思維與方法,共同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指學生在課堂中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學習,以組員相互協作的方式達成共同的目標。教師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于小學科學課堂中,讓學生在實踐中與教師和其他學生互動,能促進學生高效完成科學探究任務,在保證科學課程實效性的同時增添教學的趣味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激發(fā)其科學探究的興趣[1]。
作為富有新意的教學策略,當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已廣泛應用于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教學形式[2]。但部分小學科學教師更關注如何培養(yǎng)中高年級(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生在科學課中的合作能力,對于認知水平尚處在發(fā)展階段的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合作能力的發(fā)掘與培養(yǎng)缺乏關注與思考。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還處于啟蒙階段,以形象思維為主,其知識結構和思維水平尚不成熟,學生的自我控制與管理能力較弱。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合作概念的理解局限于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缺乏共同目標意識。教師如果在缺乏引導的科學活動中簡單劃分學習小組,強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不能讓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甚至會讓學生迷失在小組交流活動中[3]。
因此,基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情,為有效培養(yǎng)其合作能力,教師需要把握適宜時機,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深入分析課程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開展小組合作的必要性與實效性等因素,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積極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創(chuàng)設恰當的課堂情境,給予學生具體的合作內容支持與詳細指導,不單純?yōu)椤昂献鳌倍献鱗4]。教師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使之形成有序的合作小組共同體,在實踐中思考,在探究中啟發(fā),以增強課堂合作學習的效果,促進學生形成合作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合作能力。
文章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起點與終點”一課的教學為例,通過對科學課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探索如何在面向小學低年級的科學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通過組內交流與互幫互助高效而愉快地完成科學學習。
二、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科學合作能力的實踐探索
“起點與終點”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起點和終點是測量的基本要素,使學生明白如何用起點和落地點測量紙蛙的跳遠距離,學會標記起點和終點,并學會以圖表的形式記錄和組織信息;該課的教學重難點在于如何確定起點與終點。
根據課程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依托教材中的紙蛙跳遠比賽進行實踐探索。分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設計組內跳遠冠軍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起點與終點的概念開展測量活動,學會以圖表組織和交流信息,在合作中理解如何公平、客觀地測量距離,從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方法解決問題,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
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發(fā)現,由于科學課程的開放性、活躍性,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容易出現盲目無序的狀態(tài)。這不僅打亂了課堂教學秩序,還容易讓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導致學生難以投入課堂,難以全身心地投入測量紙蛙跳遠距離的活動。為了避免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教師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分配合作小組,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為“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想要落實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需要在科學課堂中組建實驗小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科學探究實驗,參與組內的交流分享活動[5]。在小學中年級和高年級的科學課堂中,教師常以4—6人為一組劃分合作小組,但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他們的集體觀念較弱,缺乏具體而明確的小組概念,因此,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兩兩合作、同桌互助的模式逐漸向四人小組的合作模式過渡。在兩人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合理分配任務,讓學生快速適應一人操作,一人觀察記錄的分工模式;然后互換任務,重復操作和記錄實驗,反復多次實驗,共同完成科學探究活動。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開展對話與交換意見,在親身體驗中逐步理解如何協作交流,積累一定的探究活動經驗,逐步形成合作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以前后兩組同桌為一個合作小組繼續(xù)探究,讓學生從同桌互助模式向前邁進一步,接受固定的小組搭檔,形成合作小組,在科學探究問題的驅動下,按照交叉分工的模式,逐步掌握科學合作的方法。
在“起點與終點”一課中,學生利用自己折的紙蛙開展跳遠比賽。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前后桌的同學組成四人合作學習小組,讓每個小組自行推選小組組長。小組組長負責監(jiān)督組員記錄紙蛙跳遠的距離,進行組內跳遠競賽,標記紙蛙的不同跳遠結果。在這樣基于同伴情誼的小組合作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科學探究活動,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和展示的機會,都能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分享信息、交流互動,共同學習與進步,養(yǎng)成協同合作的科學探究態(tài)度。
(二)細化合作要求,幫助學生探索合作方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初入科學課堂,缺乏系統而規(guī)范的科學實驗操作能力。教師不能要求學生能與有著豐富經驗的實驗教師一樣,只通過簡單的文字提示就能迅速理解活動流程并開展實驗。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應該想學生所想,為學生排憂解難,讓他們在科學探究之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穩(wěn),走得踏實。
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始階段,教師需要注意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設計活動時要細化合作要求,用具體的圖文解說或動態(tài)視頻等方式幫助學生明確具體的實驗步驟。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指導或者實驗演示的方式,手把手帶領學生突破合作實驗的重難點,對學生可能產生疑問的操作逐點分析解釋,讓每一位組員都能夠理解合作要求,從而高效地完成科學探究活動。
在“起點和終點”一課中,教師首先需要和學生共同思考一個問題:紙蛙跳遠比賽應該怎么比?通過交流研討,學生一致認為競賽的基礎是公平,參加小組跳遠競賽的紙蛙需要從相同的地方起跳,即一條相同的起點線。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示范紙蛙跳遠的過程,并引導學生討論怎么記錄單只紙蛙的跳遠距離,最終確定以紙蛙最靠近起點線的落腳點為定點,即距離的終點。而后,教師示范如何劃定、標記紙蛙跳遠距離的起點和終點,判斷紙蛙的跳遠距離。教師與學生在不斷研討的過程中探索了紙蛙跳遠競賽的小組合作方法,強化了學生對實驗操作過程的理解,逐步培養(yǎng)學生合作實踐的科學學習習慣。
(三)重視實驗過程,發(fā)展學生的合作能力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科學探究實驗,自主探究科學問題,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實踐。但是,教師不能僅以學生是否完成預設的實驗結果作為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還需要重視學生的實驗過程。在學生開展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小組組長合理分工,使其帶領小組組員共同完成實驗與數據記錄,提醒組員在合作過程中注重交流討論,相互協調,讓合作探究活動順利開展,使合作探究活動更加有序高效[6]。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同的學生對于合作環(huán)節(jié)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組員缺乏討論與交流,小組就容易因為對某一環(huán)節(jié)認知不足,使合作學習方向發(fā)生偏移,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實驗結果。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鼓勵各個合作小組充分交流,相互幫助,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通過不斷交流反饋,合作解決困難,在思考與總結中提高合作能力。
在“起點與終點”一課中,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測量紙蛙的跳遠距離。教師就如何開展公平競賽給學生做實驗演示,指導學生讓紙蛙從同一起點彈跳。在實驗過程中,每個小組需要就在什么地方標記起點,用什么方法標記不同組員紙蛙的終點,紙蛙每次起跳采用固定起跳點還是用同一起點線等操作細節(jié)開展討論,共同探索適合本小組的實驗操作方式,從而準確記錄每一只紙蛙彈跳的距離,找出跳得最遠的紙蛙,明白如何判斷距離的遠近,讓小組合作活動有趣且有意義,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能掌握合作實驗方法,學會科學合作。
三、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合作能力的總結反思
在學生小組合作實踐中,教師既是小組活動的引導者,也是參與者。教師應給學生創(chuàng)設有趣多樣的小組合作探究情境,留給學生充分的合作空間,時刻關注學生在合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有效指導,讓學生在合作中實踐,在探索中解決問題。教師應精心組織、細心指導,使小組合作活動有序進行,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明白什么是合作,在協作互動中學會合作。
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及時給予學生積極評價與反饋。教師可通過多樣化的評價與鼓勵,適時對各個小組的表現做出點評,重點突出小組合作中的優(yōu)秀表現,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明白如何更好地開展合作,以促進不同合作小組之間的良性競爭,在表揚與鼓勵中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越來越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小組合作模式能助力學生科學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參與體驗、分享聆聽、暢所欲言,在討論與探究中讓學生的科學思維火花自由綻放,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實現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崔麗瑩.小學兒童合作觀念與行為的發(fā)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沈奕赟.核心素養(yǎng)目標下提高小學科學分組實驗學習有效性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9.
周嫻.小學低年段科學課堂有效活動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16):80.
李怡芳.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合作學習初探[J].湖北教育(科學課),2019(5):90-91.
梁惠娟.例談提高低年段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途徑[J].廣西教育,2019(17):91,106.
孫杰峰.逐步推進 螺旋上升 層層建構:小學科學課程低學段測量活動有效指導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8(2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