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云良
【摘? 要】語言是人們之間交流、互動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擁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會受到思維、生活的影響,其中蘊藏著非常多的文化內涵、精神品質等。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利用多種方式講解基礎知識,還需逐步滲透文化內涵,挖掘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讓學生能在正確引導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英語;人文素養(yǎng);文化內涵
在當前全球化逐步深入和推進的過程中,不同國家在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交流越發(fā)頻繁。作為國際性語言,英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要想實現(xiàn)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就需挖掘教材中的內容,認真講解英語單詞,運用信息技術拓展文化知識,通過課堂活動塑造人格品質,同時還需重視個人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讓學生能在正確引導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意義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人文素養(yǎng)、精神品格的培養(yǎng)都是必須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還需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逐漸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實現(xiàn)其能力和素養(yǎng)的穩(wěn)步提高。在初中英語教材中,不僅包含著非常多的基礎知識,還涉及多樣化的歷史文化、人文題材、文學著作、人文風貌、名人軼事等,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將英語教學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在正式教學前,教師需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內容,提煉出其中隱藏的人文素養(yǎng),保證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保證英語教學的有序開展。對于學生來說,人文知識、人文素材的學習能開闊眼界,豐富個人知識體系,逐漸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保證全面發(fā)展。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原則
(一)因材施教原則
中學生具有十分明顯的特點,即較強的思維能力和個性化。他們是信息時代下成長起來的,對單一、靜態(tài)的語言文字缺少充足興趣,傳統(tǒng)的說教、機械記憶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特點。如果教師沿用這樣的教學方式,那么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無法從根本上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必須要全方位了解學生,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教學目標等,不斷優(yōu)化和調整教學方法,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英語課堂中,教師需發(fā)揚學生的個性,激活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其主體意識。
(二)人文關懷原則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必須要始終遵從人文關懷的原則,能不斷給予學生適當?shù)目隙ê凸膭?,逐步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其自信心,使其能全身心參與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中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自尊心,而教師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利用自己的良好思想、個人品質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引導學生,保證學生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實現(xiàn)其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三、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內容,聯(lián)系日常生活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教材內容的講解,還需發(fā)揮英語學科所具有的人文功能,讓學生能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懂得熱愛生活。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可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內容,從中挖掘更多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素材,同時還需緊密聯(lián)系日常生活,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只有讓學生能接觸和了解更多的文化素材,才能從中提煉出更多的文化知識,這能為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Welcome to our school!”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就需從教材中挖掘出更多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素材。國內學生和國外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校園生活通常也存在差異。因而,教師就需利用這些差異,從文化角度搜集更多與之相關的人文素材,為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做好充足準備。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What do you think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ddle school life and high school life in China and the West? What do you think your dream campus life is like? Do you think your life is colorful? Are you going to study abroad?”利用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和分析,在對比和分析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知識,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此外,教師還可為學生提供與國內外學校生活相關的資料,如視頻、圖片等。在閱讀課文內容、分析圖片視頻、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有效拓展和發(fā)展,可順利理解和掌握人文素材。同時,教師還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優(yōu)秀的課外閱讀素材、國內外典范等,要求學生利用英語去復述故事、講述人物事跡、展示人物品格等,使其能逐漸形成為祖國做出貢獻、熱愛國家的思想情感。
(二)利用信息技術,滲透西方文化
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中,教師也通常會利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但課件中的內容與教材內容之間無較大區(qū)別。在英語學科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教材內容的講解,還需圍繞著英語知識進行適當?shù)耐卣购脱由欤瑤ьI學生了解知識背后隱藏的文化,使其能逐漸形成西方思想、思維。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發(fā)展歷史,這就使得不同國家詞匯的代表意思不同,語言的使用方式也不同。因此,在英語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需充分分析和研究教材中的內容,挖掘知識背后隱藏的西方文化,巧妙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和完善課堂教學內容。相對于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來說,信息技術能更好地呈現(xiàn)出隱藏在知識中的文化,讓學生在探究文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Art world”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發(fā)揮互聯(lián)網的作用,通過互聯(lián)網渠道查找一些與中西方藝術相關的素材和資源,并且將其整合起來,滲透到課件之中。在觀看這些視頻資料的過程中,學生能對中西方藝術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知,也能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別。之后,教師還可利用信息技術搜集一些我國古典音樂,鍛煉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其能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識。在完成視頻的播放后,教師還可提出一些問題:“In what ways do you se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Do you prefer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or western culture? Why?”這些問題可快速集中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還能使其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實現(xiàn)其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承擔著較重的學習任務,因而教師需控制好視頻的時間,節(jié)選其中非常經典的片段即可,避免播放時間過長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影響到課堂教學進度。
(三)利用英語單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不同國家所處的位置不同,發(fā)展歷程存在差異,因而語言文化、人文風情等都會存在較多差異,不同單詞在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含義。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夠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那么在翻譯和閱讀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出現(xiàn)理解偏差,進而影響到其學習。因此,教師需格外重視單詞的教學,與學生一起挖掘單詞背后隱藏的文化知識,逐步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漢語相同,英語單詞中也蘊藏著特定的文化與內涵,而教師就可由此入手滲透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正確引導和熏陶下順利積累和掌握人文知識和英語知識。
例如,同樣都是表示電梯,英式英語中會使用“l(fā)ift”,美式英語中則會使用“elevator”;同樣都是足球,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也存在差異,分別是football和soccer;在英語中,dragon象征著破壞和惡魔,但在中國,龍是一種十分吉祥的象征。在該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就需認真分析每一個單詞在不同國家的不同含義,圍繞著單詞進行適當?shù)耐卣购脱由欤@樣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保證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四)巧用課堂活動,培養(yǎng)正確觀念
對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既要促進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認同,還要注重其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塑造良好人格,成為一名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事業(yè)接班人和建設者。當然,如若教師一味地采取說教的方式實施教學,難以達到理想的成效,甚至還會適得其反。所以,教師不妨發(fā)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組織學生開展新穎、有趣的課堂活動,與傳統(tǒng)的說教式教學相比,課堂活動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更能夠獲得學生的認可、關注,吸引學生踴躍參與,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
例如:在教學“Abilities”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可以明確的是,reading部分講述的是Lin Tao在火災中救下一位老人的故事。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緊扣課文的主題,設計如下問題:“Do you think Lin Tao is a hero?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m?”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展開交流、探討,談談自己的看法。完成上述環(huán)節(jié)后,就“What kind of person is worthy of worship(什么樣的人值得崇拜)”這一主題,開展交流會。在此期間,學生可以直抒己見、暢所欲言,自由發(fā)表見解。如:有的學生結合社會熱門話題進行了探討,談論了對“最美逆行者”的崇拜之情;有的學生則聯(lián)系生活實際,講述了一些發(fā)生在身邊的英雄……課堂氛圍極其活躍,學生的熱情也非常高漲,活動進行得非常順利。
與傳統(tǒng)的說教式、灌輸式教學相比,趣味十足的課堂活動與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需求更為契合,廣大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且加以落實,充實英語課堂教學的內容、形式,推動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學生在情感交流與對話中樹立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為未來發(fā)展保駕護航。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認真分析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還需充分了解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身心發(fā)展特點,利用英語單詞、教材內容、信息技術以及課堂活動等,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人文知識,使其能在正確引導下逐漸形成較強的人文素養(yǎng)和英語素養(yǎng),成長為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現(xiàn)代化人才。
【參考文獻】
[1]任和秀.淺談人文素養(yǎng)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4):321.
[2]劉炳美.探析人文素養(yǎng)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47):229.
[3]王曉民.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10):114.
[4]馬曉麗.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