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yǎng)小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注重開展語文閱讀中的實際訓練,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借助語文要素,將語文要素融入閱讀教學中,以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基礎,采取綜合性的教學策略,以發(fā)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觀能動性,有效開展語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語文要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18-0152-03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將語文要素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遷移閱讀等,發(fā)揮語文要素的積極作用,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本文通過分析語文要素的概念和意義,探究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語文要素的概念和意義
(一)語文要素的概念
語文要素又稱語文訓練基本元素,主要包括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等方面,各方面之間相互聯(lián)系:學生應利用有效的學習方法,高效率地學習語文內容,在長期的學習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形成語文學科的綜合能力。小學語文要素強調基本的文化知識和語言能力,利用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文化知識是小學生在課堂中掌握的基本內容,是學生理解閱讀材料的基礎,是形成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語文要素,為學生營造閱讀語境,并利用多樣化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分析和理解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設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1]。
(二)語文要素在閱讀教學中的意義
語文要素在小學閱讀課堂中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一方面,有利于創(chuàng)設高效的小學閱讀課堂。教師借助語文要素,圍繞閱讀課堂中的重難點開展語言理解和應用的實踐活動,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閱讀材料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更好地突破閱讀教學的難點知識,提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進一步夯實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素質教育理念側重于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語文要素在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突破材料理解方面的瓶頸,將課內課外閱讀相結合,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實現(xiàn)實質性的進步和發(fā)展。
二、借助語文要素,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語文閱讀方法,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
閱讀方法是語文要素中的基礎內容,也是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產生的前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閱讀方法的傳授,利用有效的閱讀方法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型的閱讀方法,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閱讀方法的多元化不僅能夠豐富閱讀課堂的內容,還可以滿足學生對閱讀教學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現(xiàn)在的閱讀方法有很多,如補充閱讀、標注重點、對比閱讀、合作閱讀和默讀等。
補充閱讀是指學生利用課外讀物,對學期的課文知識進行補充,不僅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知識,還可以將課外閱讀作為課堂閱讀的有效補充。標注重點是指小學生在閱讀時,應將生字詞進行標注,在閱讀后進行注音和注解,從而強化學生對材料的閱讀理解。對比閱讀是指將主題相近的兩種閱讀題材進行對比,引導小學生在對比中牢固掌握兩種題材的閱讀方式,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合作閱讀是指學生間對閱讀材料的分工合作,進行深入探究式的自主閱讀,在提高閱讀效率的同時,實現(xiàn)閱讀資源的共享。默讀是現(xiàn)在最普及的閱讀方式,也是效率最高的閱讀方法,不僅速度快,還能夠在閱讀中思考,有效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總結閱讀材料。除以上閱讀方法外,還有精讀、略讀、帶著疑問去閱讀等閱讀方法[2]。
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這篇文章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閱讀方法,深化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首先,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標注重點的精讀,在精讀的過程中,將不理解的生字詞進行標注,在課后通過查字典、詢問教師的方式進行學習和鞏固;其次,開展學生之間的合作閱讀,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在學習小組內進行分工合作,將閱讀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小組成員,以便提高閱讀效率;最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課后的補充閱讀。這篇文章是《魯濱遜漂流記》的節(jié)選,其內容并不完整,教師或家長可為學生提供完整版的《魯濱遜漂流記》,組織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進行補充閱讀,促使學生對這個故事進行充分的了解。
語文閱讀是言語實踐性質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師應借助語文要素,為學生提供多種類的閱讀方法,促使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材料。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身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拓展學生的課文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語文要素中,閱讀能力建立在有效的閱讀方法上,教師應拓展學生的課文閱讀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課文閱讀能力并不局限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包括抓住重難點詞句、結合課文題目、把握課文中心思想、解答課后問題等方面的能力。課文閱讀能力不僅僅是語文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開展閱讀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抓住重難點詞句。在語文閱讀中,詞、句是閱讀材料的必要因素,學生在對語文課本中的材料進行閱讀時,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兩遍的朗讀,教師還應為學生設計導讀教案,讓學生帶著預設的問題去閱讀,抓住文章的重難點詞句,從而將課文中的重難點內容進行簡化,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第二,結合課文題目。課文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題眼,是文章的靈魂。教師在借助語文要素時,應引導學生從課文題目出發(fā),對文章進行整體的閱讀和分析,在題目中獲取關鍵信息,從而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把握課文中心思想。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開展寫作時的思路,學生利用默讀或者朗讀的形式,分析作者在情境描述中的心情和借助事物抒發(fā)的真情實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第四,解答課后問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閱讀材料的最后會呈現(xiàn)與材料內容密切相關的理解性問題。課后問題往往結合文章的整體內容設置,解答課后問題也是對學生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評價。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后,應帶領學生圍繞問題重新閱讀,認真思考課后問題,理清文章的表達思路,從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3]。
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太陽》這篇文章時,教師應組織學生從分析題目出發(fā),在分析題目后,教師應帶領學生精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分析“距離地球一億五千萬千米、約一百三十萬個地球、表面溫度五千多攝氏度與人類關系密切”這些句子,從而總結出太陽遠、大、熱的特點,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本篇課文是說明文,作者運用列數(shù)字、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向學生普及有關太陽的相關科學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興趣。這篇文章的課后思考題是“課文寫了太陽的什么特點?它和我們人類有著怎樣的關系?”學生通過再次閱讀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夠正確分析和解答出太陽的特點,并回答出太陽為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提供豐富多彩的語文閱讀內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周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這個特點,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閱讀內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傳統(tǒng)的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對閱讀內容的豐富性并不重視,往往依照閱讀教學目標和要求,為學生選擇最接近教學目標要求的文章進行閱讀,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保障學生的閱讀效率,但是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了阻礙?!伴喿x完”并不代表著學生就能“閱讀好”,這種過分強調閱讀教學目標、任務的閱讀教學方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利于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要緊密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選擇最適合的閱讀素材,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4]。
如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自由權,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籍。教師可在課前為學生設計一份最適合小學六年級學生閱讀的書冊清單,清單中的書籍要與閱讀教學目標和任務相符合,并且書冊清單要包含多類型的書籍,如童話故事、古文經典、寓言故事等。當然,教師為學生選擇的書籍都是優(yōu)中選優(yōu),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將書籍進行先后閱讀的排序,這樣既能夠保障學生完成閱讀任務,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遇到比較喜歡的部分學會記錄和積累。如在閱讀寓言故事時感覺書中對寓言的評析比較中肯,學生能夠對評析內容產生共鳴,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將這些評析摘抄下來。一方面,因為學生自己感興趣,能夠增強學生的摘抄記錄主動性;另一方面,通過讓學生摘抄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摘抄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文章閱讀效果。
當然,在豐富學生閱讀內容的教學方式上,不僅僅是讓學生選擇幾本書,也不僅僅是讓學生自由摘抄喜歡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有為學生提供豐富閱讀內容,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意識。從而在以后的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都能關注學生的閱讀需求,使得閱讀教學活動更加科學有效。
(四)創(chuàng)新閱讀形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習慣能夠助力一個人成功,在學習中依然如此,學生如果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就會事半功倍,能夠有效提升學習質量。但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很多教師聯(lián)合家長為學生每天布置閱讀作業(yè),讓學生通過手機App進行閱讀打卡,這種強制學生進行閱讀的行為不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相關研究表明,越是強制學生閱讀,學生越是對閱讀產生反感心理。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閱讀形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元的閱讀形式中對閱讀產生依賴的心理,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形式的創(chuàng)新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引導閱讀的方式,為學生提出幾個閱讀材料中的問題,讓學生產生探索的欲望,從而積極地進行閱讀。當然,在閱讀探索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這時教師可以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在課下閱讀時能夠通過信息技術媒介進行討論和思考,共同探索閱讀材料中的問題[5]。
如在教學快樂讀書吧中的《笑與淚,經歷與成長》的閱讀課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豐富多樣的閱讀形式。如為學生選擇一些以成長、生活為主題的閱讀材料,并且為學生設計幾個閱讀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這些事對人生成長的意義是什么?”“怎樣抓住生活中的趣事?”等。這些緊密結合閱讀主題的問題,使得學生對閱讀內容有了閱讀的沖動,并且探索式的閱讀方式也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樂趣,增強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方式有很多,這就需要教師緊密結合閱讀內容和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提供多元的閱讀方式,將“讓學生閱讀”轉化為“學生要閱讀”,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語文閱讀需要學生全面地應用語文要素,并且將各項要素內容進行有機的整合,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要關注語文要素的應用和整合,為學生提供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彭應奉,杜憲江.借助語文要素,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文淵(中學版),2021(2).
[2]陳春花.借助語文要素,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語文課內外,2021(7).
[3]高國云.如何圍繞小學語文要素開展閱讀教學[J].新課程,2020(47).
[4]盧美玲.巧用學習單,有效開展閱讀教學——《落花生》教學案例[J].語文課內外,2021(23).
[5]張蓉.優(yōu)化單元整體教學 有效落實語文要素——以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閱讀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
2021(5).
【作者簡介】
余紅(1974~),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