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暉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生命安全事故頻發(fā),激發(fā)了社會上對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討論。高校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在推廣生命教育、增強學生珍愛生命意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應發(fā)揮積極作用,主動干預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不良心理問題,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文章從生命教育研究的起源出發(fā),探討了高校生命教育的現(xiàn)狀和問題,并提出新形勢下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高校學生? 生命教育? 心理問題
中國開設生命教育,起步較晚,只有十多年的歷史,還未形成完整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生命教育體系。然而,高校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心理疏導,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近年來,教育部門和高校越來越重視生命教育課程,紛紛將該課程列為每學期的必修課程,并要求輔導員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然而,我國目前生命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改進。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立足于對生命的思考,而高校通過開設生命教育課程,能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反思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領略到人與自然之間的聯(lián)結,進而幫助學生反思自我,探究內心活動,形成自己關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進一步處理好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關系,并學會愛護自己、關心他人,在腦海中形成一道安全警戒線,時刻反思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
生命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由眾多的內容組成,但生命教育的核心其實就是目標和方法這兩個方面。當下,大學生群體出現(xiàn)的問題,不論是社會問題,還是心理精神問題,很多都與生命教育缺失有關。生命教育關注的是一些終極問題,如“人們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學生探究這個問題的過程,本身也體現(xiàn)了如何給生命賦予意義的過程。如果說高校通過開展生命教育課程,能讓學生在現(xiàn)階段有一個明確的生命目標,并引導學生圍繞這個目標去做事情,那么學生的迷茫、痛苦的情緒就能逐漸減輕,幫助學生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現(xiàn)狀
(一)高校生命教育意識淡薄
有關調查表明,我國部分高校還未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生命教育意識淡薄,只是將該課程作為一般性的選修課程看待,不利于在校園內營造珍愛生命的氛圍。一些高校甚至沒有設立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只是采用班會等活動形式開展簡單的生命安全教育,導致生命安全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內容,并沒有深入探討生命的意義,不能觸動學生的內心,無法達到較好的生命教育效果。同時,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較為避諱死亡的話題,認為這樣不吉利,造成人們普遍忽視生命教育的問題,不利于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二)家庭生命教育缺失
國內生命教育缺乏的原因,除了學校教育的不足,還有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我國的教育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家長把教育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學業(yè)成績上,而面對較大的升學壓力,家長無暇顧及學業(yè)以外的教育,更難以時刻注意孩子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不僅如此,大量的父母不僅不重視家庭生命教育,還以提高成績?yōu)槟繕?,從小學開始為孩子安排課后輔導班和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班,填滿了孩子的課后時間,沒有給孩子留下放松的空間,這容易造成青少年過大的心理壓力。
(三)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
目前,部分不良社會環(huán)境加劇了學生的負面心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在奮發(fā)圖強、積極進取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各種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很容易影響心理發(fā)育不成熟、社會閱歷淺的學生,導致學生失去自信心,產(chǎn)生無助、自卑、挫敗等消極情緒,視自己的生命與他人的生命如兒戲。
同時,通信技術十分發(fā)達,不同于國內對網(wǎng)絡平臺不良信息的嚴格管控,國外的網(wǎng)絡平臺時常充斥著血腥、暴力、淫穢等不良信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尚未成熟的學生如果驟然接觸到這些信息,極容易對生命意義產(chǎn)生懷疑,從而走上一條錯誤之路。
此外,生命標志著生物機體所具有的活動能力,從人一出生開始,就意味著這種能力終將會消失,即走向死亡。這是任何人都要面對的宿命,是無法避免的。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快速發(fā)展階段,特別是大學生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享受著青春帶給他們的愉快和歡樂,對死亡缺乏深刻的認識,也沒有太多機會對生命展開深層思考,導致很多學生無法客觀看待死亡這一現(xiàn)實,從而漠視生命。
三、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對策
(一)發(fā)揮高校的生命教育主陣地作用,完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生命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該發(fā)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完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如高??梢蚤_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將相關課程設置為公共必修課,保證生命教育范圍覆蓋全體學生。同時,高校應學習、借鑒國內外相關的優(yōu)秀課程,參考國內外的優(yōu)秀生命教育理論,并將先進的教育方法引入學校,并結合我國的社會現(xiàn)狀和國內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構建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生命是脆弱的、艱難的,同時是堅強的、有力量的。高校應教育學生正確地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價值意義,從而熱愛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保護生命,明白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生命”包括人的生命,還包括動物生命、植物生命等。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是寶貴的,獨一無二的,有價值的,不分高低貴賤的,也是無法用金錢和地位來衡量的。所以學生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也要愛惜他人的生命,保持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生命意識教育是開展生命教育的第一步,能使學生對生命形成科學的初步認識。只有了解生命,才能開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首先,教師要使學生了解生命的基本構造,懂得生命從孕育到成長是一個神奇而又復雜的過程,生命體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而是在自然的恩惠下、在社會和家庭的關系中成長起來的。教師還要讓學生認識到,能來到這個世界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應懷著感恩之情來過好每一天。其次,在學生對生命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師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生命來之不易,所以不能隨意傷害生命,而是要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享受生命帶來的各種體驗。最后,由于每一個生命都是具體的、獨一無二的,所以教師要教育學生充分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用一種寬容態(tài)度接納自己與他人。
(二)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助力生命教育的開展
高校僅用校內的資源開展安全教育是不夠的,還應當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按照“開門辦學、開放辦學”的方針,建設高校、社會、政府多位一體的生命教育體系,從多個方面入手,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大學生可以輕松接觸到網(wǎng)絡上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混雜著一些不良信息,容易對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不利影響。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網(wǎng)絡信息的管控,除了加大宣傳力度,呼吁學生抵制不良信息之外,還可以攜手社會各界,主動為學生營造健康的網(wǎng)絡空間。高校還可以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到養(yǎng)老院當義工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幫助學生從實際生活中體會生命的意義。
學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同時由于學校心理干預體系啟動的機制較為被動,只有在學生自己意識到心理出現(xiàn)問題,主動到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后,學校的相關部門才能介入,為學生提供心理治療,而這種心理干預方式的局限性較大。因此,高校應當加強與校外機構或企業(yè)的合作,引入社會力量,彌補校內心理干預資源不足的問題。如開發(fā)校園心理咨詢服務的程序,完善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事前干預機制,深化生命安全教育,將不良心理扼殺在初始階段。
此外,高??梢酝ㄟ^調查問卷、心理測試等方式,調查學生的心理狀況,在篩查出異常情況后,發(fā)出警報,便于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高??梢愿玫乇O(jiān)測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系統(tǒng)性地分析問題,針對性地調整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優(yōu)化生命教育課程內容。
(三)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lián)系,形成生命教育的家校合力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幫助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性格形成和心理狀態(tài)影響深刻。因此,高校應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lián)系,密切與學生家庭的管理,形成家校生命教育的合力。本著為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輔導員可以主動與學生的家長建立聯(lián)系,通過各種便捷的網(wǎng)絡通信平臺或者軟件,定期召開線上家長會,隨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解決問題。
學生主要生活環(huán)境有兩個:一是校園環(huán)境,二是家庭環(huán)境。許多學生的不良心理問題是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高校必須加強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形成家校合力,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
在新形勢下,各行各業(yè)面臨著轉型問題,伴隨著行業(yè)轉型升級,企業(yè)對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全面發(fā)展。在愈加嚴苛的就業(yè)競爭壓力下,“內卷”“焦慮”“空心病”已經(jīng)成為當下學生群體的心理側寫,學生很容易失去追尋自我價值的動力,變成“功利主義”教育思想下的受害者。同時,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在學生群體中頻發(fā),學生的心理咨詢次數(shù)越來越多,學生無處排解的心理問題極易引發(fā)悲劇。為了幫助學生搭建良好的心理基礎,高校應積極和家長合作,從家庭關系入手,幫助縮小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代際差異,使得家長與學生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橋梁,讓家長向學生傳達正確的生命觀。
綜上所述,面對新舊觀念交相碰撞與社會的快速變革,學生會感到很茫然:“人到底該怎么樣地活著”“人活著的目的是什么”,這些問題都讓學生感到迷惑不解。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要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與崇高的信念,不讓學生被眼前紛繁復雜的信息迷惑,重新喚起學生對人生價值的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真對待自己的生活,讓生命充滿意義。同時,在新形勢下,學生的生命教育需要高校與社會各界共同合作,共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我國青少年的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康衛(wèi)國.高校生命教育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
[2]鄭曉江.生命教育事業(yè)的回顧與前瞻[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3]張懿,夏文斌.馬克思生命觀形成與確立的歷史考察[J].東南學術,2019(5).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