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議題教學要處理好“議什么”和“怎樣議”的問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好議題,給學生的議論創(chuàng)設議境,引導學生篩選議材,從而通過議論來建構自己的議理。議題教學能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真正地“動起來”“議起來”“思起來”。教師要引導學生“議”,讓議題教學引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抵達“議題共生”的境界。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議題教學;小學教學
議題教學是當下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種新范式。議題教學是在一定的“議題”引領下借助兩難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議題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填鴨式教學”,也不同于“保姆式教學”的包辦代替,而是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真正地“動起來”“議起來”“思起來”。相比于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議題教學能打開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催生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想象,從而深化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促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行為。議題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主體性的“大寫之人”。
一、議題教學的根基:議題
議題是議題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議題教學的歸宿。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議題教學,學生既可以以教材中的話題作為議題,也可以以社會熱點問題、現(xiàn)象等作為話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議題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擺脫了教材的束縛,擺脫了課堂的束縛,讓學生真正成為道德與法治的課程開發(fā)者。當然,學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儲備,可能會提出系列性的話題。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話題進行梳理、疏導,從中找出有意義、有價值的議題。
一般地,有爭議、開放性、思辨性、兩難性、綜合性的話題,更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辨、交流,更有助于學生突破自身的認知慣習,讓學生在質疑中“明辨是非”,表達不同的見解和主張。教師要正視不同學生的觀點、思想、主張等的差異,在引導學生議論時,要鼓勵學生“固執(zhí)己見”。只有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圍繞議題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從而讓議題在論辯中走向澄明,走向敞亮。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反思、批判,也要引導學生學會接納。
比如,在教學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上冊的《我們排好隊》這一章節(jié)時,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遇到老人、殘疾人,我們是否應該允許他們插隊?顯然,學生在一般性的共識之外,提出了特殊性的問題。筆者認為,這一問題是學生初步的辯證思維的體現(xiàn)?;诖?,筆者敏銳地抓住學生的這一問題,將其作為議題:“是啊,如果我們在公共場所遇到這些特殊人群,我們應該怎么做呢?”通過這樣的議題,引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向縱深推進,從而深化學生的認知。通過思辨,學生認識到排隊是一種公平、公正的社會規(guī)則,是一種社會公德,也是一種具有文明禮儀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在堅持排隊的同時,主動關照一些特殊人群。如此,社會才能更和諧、更美好。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些議題是由教師精心設置的,有些議題則由學生的問題演變而來。換言之,有些議題是預設性的,有些議題則是生成性的。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從中捕捉有價值的問題、話題等作為議題。議題是議題教學的總引線,是議題教學的靈魂,決定著學生議論的品質和成效。
二、議題教學的母體:議境
議題是議題教學的脈絡、線索。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可以圍繞議題展開,除此之外,還必須擁有一定的論辯性的語境,這就是議境。議題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效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無議境。只有擁有良好的議境,才能活躍學生的認知、思維、情感等,從而讓學生快速進入“議”的狀態(tài)。
良好的議境能激發(fā)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催生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想象。創(chuàng)設議題情境,一方面要把握“真”,要讓情境中的素材、資源是真素材、真資源。為此,議境最好是貼合學生的生活世界,從而讓議境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對學生有一種親近感、感召力、向心力。另一方面,議境要把握“多”,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多向思考、想象,要能讓學生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進行思考、探索、活動,從而讓學生有話想說和有話可說。
比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年級上冊的《生命最寶貴》這一課,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與父母、同學春游、旅行、吃大餐。在這種視聽盛宴中,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通過觀看微視頻,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學生想到了生活的美好,有的學生想到了生命的可貴,有的學生想到了與自己的父母、朋友、同學相處的寶貴時光,因此要珍惜共有的美好時光等。在此基礎上,筆者設置了這樣的議題:“生命的誕生是艱辛的,生命的成長更是漫長的,我們應當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由于這一議題是嵌入在情境之中的,因而能激發(fā)學生的議論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
議境是一種氛圍、一種氣場。借助議境,學生能夠展開積極的研討。置身議境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引導學生大膽闡述觀點、見解。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議境,將議境設置在“教”和“育”的交匯點上,設置在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難忘點”上,設置在實現(xiàn)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目標的“需求點”上。只有這樣,議境才能真正推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
三、議題教學的核心:議材
實施道德與法治的議題教學,需要開展富有邏輯性、層次性、雄辯性的議論,其關鍵在于議材的支撐和支持。所以,引導學生借助議材進行議論,是議題教學的關鍵。好的議材總是讓人信服,總是會促進人的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議題教學中采擷、選擇議材,讓議材為學生的議論服務。
在議題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擁有敏銳的眼光,還要擁有敏銳的大腦,去引導學生捕捉良好的議題素材。一般來說,議題素材要具有針對性、生活性,要接地氣,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具有一定的說服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議論有底氣。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打開議論的思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考量,從而讓議論不是簡單地、單向度地闡釋或者達成一致,而是在商討、研討、論辯、解釋、評價中達成一致。在議論的過程中,不僅要闡釋自我的觀點,而且要對他人的觀點提出疑問。只有這樣,真理才能愈辯愈明。在論證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論點是什么,論據(jù)是什么,論證是否嚴密,論據(jù)、論證中有沒有其他的相關信息等內(nèi)容。
比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上冊的《我們受特殊保護》這一章節(jié)屬于“法治教育”的內(nèi)容,學生對其比較陌生。為了發(fā)掘學生的議論潛質,筆者在教學中將新修訂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引入其中,引導學生在網(wǎng)絡上搜尋相關的未成年人問題。這一課前的驅動性任務,讓學生非常感興趣,從而積極卷入其中。有的學生收集了沉迷網(wǎng)絡的相關事件,有的學生收集了校園欺凌的相關事件等。這些事件都是新聞事件,因而是真實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學生在議論的過程中,紛紛旁征博引,用相關的事實來佐證“網(wǎng)絡游戲”“父母離異”“關愛缺失”等對孩子的影響。
議題式教學,總的來說要處理好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議什么”的問題,或者說“議什么題”;二是“怎樣議”的問題,或者說“題怎么議”。為此,教師不僅需要深入研究“題”,還要研究如何引導學生“議”。要讓學生的“議”緊緊圍繞“題”,也要讓“題”能引發(fā)學生的“議”,進而讓議題教學引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抵達“議題共生”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沈雪春.議題式教學簡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鐘啟泉.“核心素養(yǎng)”賦予基礎教育以新時代的內(nèi)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1.
[作者簡介]張秋燕(1984—? ? ),女,江蘇如皋人,如皋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