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紅延 劉召雪
【摘 要】英語學習活動觀是促進英語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以初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學習理解類、實踐運用類和遷移創(chuàng)新類的進階式活動設計,能夠有效挖掘整本書在語言知識、文化內涵與思維品質方面的價值,進而在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整本書;閱讀教學
一、引言
與教材中相對短小的篇章相比,整本書以其內容的完整性、豐富性、情境性等優(yōu)勢,為實施整體化和深度化的閱讀教學策略提供途徑[1]。除學生獨立開展整本書自由泛讀外,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合理設計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合作閱讀,分享閱讀感受,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多元思維品質和提升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還能夠與教材教學相輔相成,對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雖然一些教師逐漸重視整本書閱讀對教材教學的補充作用,但受到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大多數(shù)教師仍采用“碎片化”的英語閱讀模式[2],僅注重語法和詞匯的積累,很少關注語言知識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思維訓練,忽略學生豐富而深層的閱讀體驗。筆者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連續(xù)課時進行整體設計,嘗試探索促進語言、文化與思維融合發(fā)展的實踐策略。
二、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基本內涵及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框架
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教師在主題引領下設計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遷移創(chuàng)新類等一系列具有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基于已有知識,探究不同類型語篇的主題意義,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知識,練習語言技能,理解文化內涵,發(fā)展多元思維,運用學習策略,判斷價值取向[3]??梢?,英語學習活動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英語學習活動觀將語言、文化、思維三者緊密結合,為教師設計、組織和實施教學指明了方向[4]。英語學習活動觀包括的三個層級學習活動均指向英語學科核心能力,其中學習理解能力、應用實踐能力、遷移創(chuàng)新能力三個一級指標又進一步劃分為九個二級指標,從而構成3*3英語學科核心能力要素。具體來說,學習理解能力包括感知注意、記憶檢索和提取概括能力;應用實踐能力包括描述闡釋、分析判斷和整合運用能力;遷移創(chuàng)新能力包括推理論證、創(chuàng)造想象和批判評價能力[5]。
筆者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在教材相關主題語篇教學的基礎上,為學生選取了共讀的整本書,并分三個課時進行整體、進階式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初步構建了初中英語整本書閱讀課程設計框架(如圖1)。三個課時分別對應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和遷移創(chuàng)新類三個活動目標,每個課時分別采取不同的活動形式,以發(fā)展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文化意識和多元思維。課時之間相互關聯(lián),層層遞進,共同構成整本書閱讀的微課程體系。
課時一為基于文本的初讀課,關注學習理解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目錄導覽對文本進行感知注意;以問題鏈形式對文本內容進行記憶檢索和整體認識;以讀書報告等方式對主要內容進行提取概括。課時二為深入文本的細讀課,側重培養(yǎng)實踐運用能力,通過小組分工與合作繪制導圖,提升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判斷能力;通過閱讀圈制作海報并以藝術展覽的方式進行組間交流,提高對文本主題的描述闡釋能力;通過讀者劇場等活動提升語言整合運用能力。課時三為超越文本的創(chuàng)新課,聚焦遷移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手工制作、詩歌創(chuàng)作及繪本編寫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推理論證、創(chuàng)造想象和批判評價的能力。
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案例
本文以科普類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為例,探析英語學習活動觀在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有效策略及其對發(fā)展學生語言、文化和思維的促進作用。本次教學在初中預備年級實施,學生處于小初銜接階段,已經(jīng)學習了教材中的“動物世界”單元,對于動物習性特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知識積累?;趯W生求知欲較強,對動物世界具有好奇心,且對該主題比較熟悉等學情特點,教師選取了科普類讀物Beetles。該繪本反映“多彩的甲蟲世界”這一主題,圖文并茂,為學生深入探究提供了空間,語言難度較低,但涉及甲蟲的專業(yè)術語對學生閱讀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本次整本書閱讀微課程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關注非虛構類(non-fiction)文本類型,學習、了解甲蟲的基本特征,獲取甲蟲分類、習性、棲息地等其他信息;(2)通過閱讀圈及讀者劇場等活動,對所學語言知識和內容信息進行實踐應用;(3)選擇詩歌撰寫、手工制作、繪本創(chuàng)作等多種活動形式,實現(xiàn)遷移創(chuàng)新。
(一)課時一:學習理解類活動——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整體感知文本
學習理解類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主題情境中,完成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舊知,以舊知帶動新知,通過語言及背景知識的整合引導學生逐步了解文本內容。
1.實物觀察,文本導入
在文本導入活動中,教師首先通過游戲讓學生猜一猜各種動物的名稱,并描述動物的主要特征:“What is it?Can you tell us some features about this kind of animal?”然后,展示裝有甲蟲的玻璃瓶,讓學生進行識別和描述:“What is the small animal in the bottle?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通過激趣游戲和實物展示,學生復習了教材語篇中與動物有關的語言知識,同時以舊知引出新知,建立信息間的關聯(lián),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文本導入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封面,借助鮮活的圖片感知甲蟲的外貌特征,并以問題“What can you get from the cover?What is the title of the book?Who is the author of the book?What else can you think of?”引導學生關注非虛構類繪本的基本信息,預測文本主要內容。
2.目錄導覽,問題深化
當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封面,大致了解繪本主題后,教師可以通過目錄導覽的方式引領學生整體把握非虛構類文本的體裁特征,關注主要章節(jié)的內容并勾畫關鍵詞匯“beetle、wing、color、words、more、index、author”。學生結合關鍵詞閱讀繪本后,教師針對每個章節(jié)給出引導性問題,引領學生逐步走進文本,提取細節(jié)信息,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
Q1:How many kinds of beetles can you get from the book?
Q2:Where do the beetles live?
Q3:What do the beetles eat?
Q4:What colors are the beetles?
3.自主閱讀,完成讀書報告
初步閱讀繪本后,學生對甲蟲這一主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學生可進行自主閱讀,并完成閱讀報告(見表1),梳理出書中關于甲蟲的更多細節(jié)。在概括閱讀中獲取新知的同時,學生還要關聯(lián)和拓展已知,對文本進行初步分析判斷,綜合提升邏輯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
(二)課時二:應用實踐類活動——內化運用語言,深入理解文本
應用實踐類活動是在學習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通過對內容信息的分析與整合,進一步內化與鞏固語言知識,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教師通過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探究和建構主題意義。
1.導圖繪制,理解深化
教師先帶領學生以導圖的形式對繪本進行梳理,厘清文本的基本架構,共同繪制導圖(如圖2),為讀后的遷移創(chuàng)新打好基礎。然后,鼓勵學生結合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整本書繪制個性化思維導圖,鞏固詞匯知識和語篇知識。
2.藝術展覽,知識拓展
教師借助閱讀圈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文本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總結歸類。學生可以基于自己喜歡的主題分配word finder、graphic organizer、connector、summarizer、questioner等角色,通過自我學習拓展文本信息,完成角色任務。教師組織藝術走廊活動,張貼學生作品,劃分不同板塊,通過主題展覽實現(xiàn)信息共享。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特長與愛好選擇角色任務,并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在共同分析文本邏輯和主題意義的過程中培養(yǎng)多元思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讀者劇場,內化文本
學生在閱讀圈分享交流后,對甲蟲的信息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對文本背后反映出動物世界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主題也有了較深入的認知與體悟。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讀者劇場活動朗讀和表演文本內容,讓學生進行劇本的創(chuàng)編和表演。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內化語言知識,還能增強文化認同感,提升創(chuàng)造性思維。
【ReadersTheatre片段】
Student A:A beetle is an insect.
Student B:There are many kinds of beetles.
Student C:Beetles live 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Student D:Most beetles live on land.
Student A:Some beetles live in the water.
Student B:Beetles have wings. Most beetles can fly.
Student C:Some beetles are very large. The largest beetle in the world is a Goliath beetle.
Student D:Beetles eat many things.
Student A:Many beetles eat plants.
Student B:Beetles are many of colors. Ladybugs are red with black spots.
Student C:Some beetles glow in the dark. Fireflies glow in the dark.
Student A,B,C,D:Beetles are interesting insects.
(三)課時三: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多維作品創(chuàng)作,遷移升華主題
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是基于主題意義引導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并以此展開的研究式活動[6],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chuàng)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文本背后的價值取向及文化意義,形成結構化知識,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文本創(chuàng)新,表達其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7]。本案例中,教師設計了體現(xiàn)合作探究的繪本編寫、詩歌創(chuàng)作、手工制作等活動,并呈現(xiàn)每一類創(chuàng)作內容的評價標準,鼓勵學生關注語言的準確性、信息的發(fā)散性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性。學生尊重小組意愿,選取具體的創(chuàng)作形式,進而參照評價標準完成創(chuàng)作。
1.繪本編寫,文本重構
學生在文本學習的基礎上,打破原有繪本的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創(chuàng)作個性化的英語繪本(如圖3)。小組分工合作,通過畫、寫、排版等活動激發(fā)學習熱情,鞏固語言知識和科普類讀物的體裁結構,提升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培養(yǎng)熱愛動物并與其和諧共處的文化意識。
2.詩歌創(chuàng)作,思維創(chuàng)新
基于以往的教學基礎,教師鼓勵學生以剛學過的藏頭詩形式為Beetles賦詩一首。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感受詩歌語言的特殊魅力,在韻律和節(jié)奏中升華文本的主題意義,挖掘其背后承載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意義,同時提升創(chuàng)造性思維。
【學生為Beetles賦詩片段】
Be an insect forever,
Every time I see you,you are busy working.
Either animals or plants you eat,
Trees and fresh water are your homes.
Lovely and cute your appearance is.
Enter the tissue of plants,
So that I can find your track.
3.手工制作,綜合實踐
動手能力與學生語言學習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體現(xiàn)了“做中學”的理念[8]。教師鼓勵學生通過DIY手工制作甲蟲黏土,將文本中涉及的甲蟲生存環(huán)境、身體特點、食物、種類等信息以形象的手工作品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用英語進行介紹,以具象化的方式完成語言的內化與遷移運用。這種學習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多元智能,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與小組合作意識,口頭介紹還能提高語言的表達力與自信心。
4.教師反饋,總結升華
教師進行整體的評價與反饋,借用板書總結升華,與學生共同探求繪本傳達的價值。雖然甲蟲的形態(tài)比較弱小,但是它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每一只都獨特且珍貴。這如同每一個學生,雖然渺小,但都蘊含著耀眼的光芒。師生對此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生成“Maybe we are small,but we are special”的主題,樹立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師在黑板上勾畫出蝴蝶的形狀,向學生傳達“雖然我們只是一只小小的并不起眼的甲蟲,卻依舊可以如蝴蝶一般美麗和精彩”的寓意。
四、結語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整本書閱讀微課程設計,有機融合了語言、文化與思維發(fā)展的整合性教學目標,打破了以往閱讀教學單一化、片面化和碎片化的問題,以更具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的活動設計[9],使得整本書閱讀課堂教學實踐更具有指向性和目標性,能夠有效落實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通過學習理解類活動,學生基于整本書閱讀對英語語言知識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通過讀者劇場、閱讀圈等應用實踐類活動,學生在綜合語言運用方面更具靈活性,同時發(fā)展了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繪本制作、手工制作等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學生不僅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性思維,還增強了文化認同感。此外,在體驗多維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金秀.中學英語書籍閱讀策略探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版),2018(8):1-6.
[2]王薔.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英語閱讀教學:問題、原則、目標與路徑[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7(2):19-2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王薔,錢曉芳,吳昊.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內涵、架構、優(yōu)勢、學理基礎及實踐初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版),2021(7):1-6.
[5]王薔,趙連杰,魯美蕓,等.“中小學生英語學科能力表現(xiàn)框架”在英語教學和測評中的應用[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8(2):17-26.
[6]賀亞麗,張金秀,徐國輝.運用思維可視化工具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閱讀教學實例分析[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8):19-24.
[7]張凌敏.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活動設計:以Unit 5 Section B Reading Beauty in common things教學為例[J]. 英語學習(教師版),2018(14):146-150,154.
[8]DEWEY J.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 New York,NY:Macmillan,1938.
[9]馮善智,韋鈺璽韙.基于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Unit 7“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為例[J]. 廣西教育,2019(7):25-28.
(責任編輯: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