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操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朗讀教學占據(jù)了重要的教學地位,學生通過朗讀的學習,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了活力,也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因此,身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要將朗讀與課堂相結合,使學生的情感更加豐富,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
引言
在新課改的不斷推行下,要加強對學生語文綜合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不是只注重對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朗讀可以讓學生對文章初步進行理解,體會作者寫作時的韻律、敘事節(jié)奏和思想情感。然而在我國當前教學工作中,教師并未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展開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研究必要性
小學是義務教育的開端,良好的教學方式、正確的引導措施有助于學生建立對課程學習的好感,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與高段學習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語文學科具有集綜合性、奠基性與人文性等為一身的特點。其中,朗讀教學作為十分基礎的內容,其不僅將給予學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大量的接觸文本素材,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更將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情愫,讓他們結合自我理解與感受,在朗讀中通過語調、聲音、氣息等調整,讀出真情實感、讀出童真童趣。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為節(jié)省課堂時間,部分教師習慣以老師范讀代替學生的自主朗讀,其更重視梳理文本中的知識結構、促進難重點講授。因對朗讀教學有所忽視,造成了師生間教學角色固定,教師對學情了解有限,學生對朗讀不感興趣等問題。為此,展開對朗讀教學有效性研究,不僅符合新課標要求,更將突出小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中心位置,拉近師生距離,促進學生掌握多樣性的閱讀方法,使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
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質量提升的策略研究
2.1營造一個良好的朗讀氛圍,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
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的時候往往就是班級內的氛圍不是很好,就使朗讀活動無法很好的進行下去,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也要逐漸引起學生對于朗讀的重視,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科學的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利用班級氛圍來帶動學生進行朗讀了,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以學生主體位置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軟件給學生提供一些比較良好的朗讀氛圍,就可以放一些慷慨激昂的音樂來進行氣氛的帶動,在教學景色描寫的文章時就可以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到圖文中素描寫的景象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就可以在進行朗讀的時候帶著觀看視頻的心情去進行朗讀了,這樣朗讀的質量就會提升。例如:教師在進行《琥珀》這一課教學的時候,具體進行到朗讀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語文教師不能讓學生自己的進行反復的閱讀,要將閱讀變成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在進行教學琥珀這一課時就可以先播放朗讀音頻進行教學,這樣一來就能很好將學生帶入到學習氛圍之中,學生在聽音頻的過程中也就會知道該如何去進行閱讀,充分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完成既定目標的教學。
2.2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主動性
朗讀的還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語言進行表達,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素養(yǎng),只有多加練習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為例,在每個單元的結尾處,教材中都有“口語交際”部分,如第六單元的主題是“意見不同怎么辦”,教師要讓學生切實遵照主題中的要求,分角色寫作自己對“春節(jié)燃放煙花爆竹”和“砍伐行道樹”問題的看法,寫作完成后,分角色在組內朗讀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學習第七單元的課文《月光曲》時,學生也可以分角色進行朗讀,這樣有趣且鮮活的課堂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全體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文章能有深入了解,達到對文章情境再現(xiàn)的效果,也能增加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聯(lián)系。
2.3融入創(chuàng)新方式,增強朗讀興趣
為了增強朗讀教學的生動性,教師還可在朗讀引導中融入多元創(chuàng)新方式。譬如:可以分角色朗讀、表演性朗讀及小組朗讀等不同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充分激發(fā)小學生的好勝心與求知欲。例如:在《蟋蟀的住宅》教學中,教師可以“接龍朗讀”的小游戲,使課堂氛圍更活躍。學生在聆聽同伴朗讀時,變得更加聚精會神,當輪到自己時,又會跟隨情節(jié)發(fā)展,調整朗讀的語調與狀態(tài),時不時融入肢體動作,使蟋蟀構建“豪宅”的過程生動的呈現(xiàn)在師生面前。通過朗讀教學,促進語文教學能夠逐層深入。
2.4促進教學互動,提升朗讀趣味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讓他們在朗讀中更具語文學習收獲感,教師應重視促進師生、生生朗讀互動,讓語文學習變得妙趣橫生。例如:在《將相和》的教學中,可創(chuàng)新朗讀方式,以教師組織為主導,讓學生們結組、選取自己更感興趣的小故事,在微劇場演繹中、進行朗讀。并進行組間的比拼,教師與各小組一同為表演組打分,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朗讀中與同伴存在怎樣的差距、表現(xiàn)的不足之處。并且,可將朗讀學習的經驗、感受匯總為一篇小練筆,使教師走近學生,實現(xiàn)朗讀與寫作的教學整合。通過在不同文本朗讀中,選取最適宜的引導方式,使朗讀學習變得有激情,讓學生在課下自主練習朗讀,爭取更好地展現(xiàn)自我。
總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成為了一門藝術,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還能夠讓學生變得更加主動。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發(fā)揮朗讀的重要作用,提升朗讀教學效果,為小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何愛珍.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1(06):7.
[2]韓芳珍.小學語文課堂中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智力,2021(14):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