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凱
摘要:初中音樂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審美感知是音樂課程的重要任務。音樂作為對人類生活情感進行表達的一門藝術形式,蘊含了大量的審美教育元素,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诖?,初中音樂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對音樂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內(nèi)涵進行全方位的挖掘,指導學生借助審美的方式,在全身心地感受中,感悟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旋律美、音色美、節(jié)奏美等,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文章展開對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分析。
關鍵詞:初中;音樂;審美能力;教學
前言:音樂被創(chuàng)造出來就是希望人們通過對音樂美的欣賞和感受,可以溫暖內(nèi)心和治愈心靈,同時音樂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形式。初中音樂作為藝術類學科的代表,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從而使得初中音樂成為了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最佳選擇。初中音樂包羅萬象的教學內(nèi)容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素材,相信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一定會得到令人滿意的培養(yǎng)成果。
一、初中音樂審美教學實際現(xiàn)狀
1.重視度不足
雖然新課程理念下,明確要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應重視學生的審美教育。但就目前的音樂課堂教學現(xiàn)狀來說,受到傳統(tǒng)音樂教學理念的束縛,在課堂教學中對音樂審美教育的關注度不夠,致使在其在開展教學時,常常將教學重點集中在音樂技能、音樂知識傳授中,并未對音樂作品中的人文內(nèi)涵進行深入地挖掘,忽視了學生的審美教育。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初中音樂教學中缺乏審美教育目標,致使音樂課堂教學效果不佳,難以滿足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教學目標。
2.審美教育基本以語言解釋為主
豐富的音樂作品中,蘊含了不同的情感、美感。并且在具體的音樂學習中,對音樂美感的理解也存在顯著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優(yōu)化學生審美教育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多樣化的審美教育手段,最終提升審美教育的效果。但是在調查和研究中發(fā)現(xiàn),音樂教師在開展審美教育時,基本上都是以語言講解為主,忽視了音樂學習過程中審美氛圍的營造,甚至對音樂學習流程進行了簡化,直接將音樂作品中蘊含的美口述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審美教育。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
1.開展多層次解讀強化學生審美教育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以語言講解為主的教學形式,結合具體教學內(nèi)容,靈活選擇多種手段,帶領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層次解讀,最終強化自身的審美教育。
第一,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審美體驗。情境教學是素質教育背景下最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情感教育的關鍵。基于此,教師在優(yōu)化音樂審美體驗教學時,應緊緊圍繞音樂教學內(nèi)容,借助道具、信息技術、器樂等多種途徑,創(chuàng)設良好的體驗情境,促使學生在特定的音樂情境中,體驗音樂情感、與音樂形成情感共鳴,最終更好地感悟其中蘊含的美感。
第二,開展音樂創(chuàng)造,發(fā)展審美能力。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音樂創(chuàng)造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音樂創(chuàng)造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诖耍處熢陂_展音樂課堂教學時,可將音樂創(chuàng)造融合與具體的教學中,指導學生在完成某一歌曲學習之后,圍繞其感情、意境等,展開聯(lián)想,通過自由發(fā)揮的方式,將其表演出來,從而使得學生在音樂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對音樂作品形成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音樂審美能力也隨之增強。
2.重視審美意識的培育
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對學生進行音樂理論知識教學的時間內(nèi),通過對音樂家成長經(jīng)歷的分享,以此來讓學生全新的認識審美能力的含義,并且意識到審美能力對新時代下學生長遠發(fā)展的影響。由此,利用音樂家的榜樣效應,促使學生產(chǎn)生想要擁有較強審美能力的愿望,并使其成為學生對自身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動力。音樂本就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而情感對審美能力具有一定的渲染作用,這也是初中音樂能夠培養(yǎng)學生擁有較強審美能力的絕對優(yōu)勢。
在初中音樂的教材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對各國的音樂文化有整體的認識,特別設置了“西樂擷英”的板塊來展示國外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月光奏鳴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老師就可以在學生對《月光奏鳴曲》進行欣賞時,向學生普及貝多芬的人生經(jīng)歷,利用貝多芬不懼病痛依然在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的高尚品質,對學生進行精神層面的教育。當學生在貝多芬的作品中,通過強勁有力的旋律變化和機構緊湊的節(jié)奏分布,學生可以體會到貝多芬對當時社會的嚴重不滿,也能對樂曲中傳達出的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有更深刻的領悟。以此,讓學生可以感受到音樂帶貝多芬的力量,同時也利用貝多芬的作品,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了國外音樂文化的熏陶。
3.運用多元教學方法促進審美體驗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對音樂作品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不夠熟悉的事物也能夠充分地發(fā)揮想象力。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初中生的這一認知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具有藝術性的音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更為直觀地感受到音樂作品的魅力,也有利于學生在思想上與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如《茉莉花》中要求學生用二聲部的合唱形式演唱出江南民歌委婉細膩的特點,同時能夠欣賞不同地區(qū)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特點與音樂表現(xiàn)形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電教設備向學生播放《讓世界傾聽我們的聲音》這一短片,學生可以從這一短片中看到秀美的江南少女吹響竹笛在不同國家及地區(qū)演奏《茉莉花》的情景,也能夠幫助學生從影片中直觀地感受到《茉莉花》曲調細膩、旋律婉轉的特點。有條件的教師還可以在課前準備茉莉花,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茉莉花的特點,于是學生在欣賞及演唱過程中,江南水鄉(xiāng)、潔白的茉莉花等優(yōu)美的畫面就會不自覺地出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學生也會更快地融入音樂情境中,更好地欣賞與演奏出音樂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方法??蓛?yōu)化現(xiàn)有授課模式,借助學生想象能力、多媒體技術及實踐活動等多樣的方法,促使初中生能對學習產(chǎn)生極大興趣,并在輕松、歡樂的氛圍下扎實掌握知識,同時引導初中生去體會與發(fā)現(xiàn)音樂的魅力,從而提高其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葉曉燕.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黃河之聲,2020(13):74.
[2]楊進霞.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8):26.01CCEFBA-66B7-4901-B96B-243A46D48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