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云
【摘要】在各學科中,數(shù)學一直是一門特別重要而有意義的學科。而在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中,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難度也在提升,這使部分學生形成較大的學習壓力,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教學模式,不能“一鍋端”,而應該根據(jù)學生個性差異和知識技能情況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確保人人輕松、愉快地參與學習,保證他們積極向上發(fā)展。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理念和看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了分層教學,對教學質量得到很好的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也得到很大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分層教學;教學策略
針對當前的教學情況,現(xiàn)階段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如何在教學中提升教學質量,成為教師務必重點關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學生、家長的素質及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之間的差異就會越來越明顯。因此,在開展數(shù)學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結合分層教學的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分層教學的重要性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shù)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難度性,倘若教師應用統(tǒng)一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會使不同層次學生形成學習壓力。在分層教學的理念中,根據(jù)學生所接觸的知識難度不同和掌握的情況不同,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各司其職,采取各種手段發(fā)揮其所能,使他們滿腔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讓每位學生在學習中能體現(xiàn)出自身價值,促進他們自身學習效果,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應用分層教學的策略
(一)對教學對象進行分層
在進行分層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首先需要開展的前期教學任務就是對學生進行分層,考核學生的實力,結合學生的基礎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分組,保證學生得到合理、滿意的教育。
首先,在開展分層教學活動之前,先給學生制作一份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試卷,考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混合運算相關的知識時,筆者將試卷的內容設定為加減法的單項運算,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檢測,結合檢測的結果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判定。但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按照結果對學生進行判定,還需要將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及學習進步情況作為參考的內容,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分組,保證分組的合理性及公平性,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一定的保護。此外,在經(jīng)歷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教師還應該注意定期對學生的分組進行調整,對學生進行重新劃分,保證學生能夠接受自己的任務及教學計劃,從而促使學生自身學習質量及學習能力的綜合提升。
(二)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學生分層的相關工作完成之后,接下來教師需要開展的工作便是結合學生的調查結果及實際的教學內容,對教學的目標進行分層。在教學過程中,制訂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有目標、有方向,對學生的學習形成起到積極的影響。教師根據(jù)學生心中能接受的學習目標范疇,進行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任務,使其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心地構建自己的學習大綱,認真學習,從而有效提升整體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目標進行適當?shù)膭澐帧?/p>
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相關的知識時,就可以結合如下標準對教學的目標進行劃分。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應用面積公式計算正方形的面積,明確本課教學重點;接著,教師按照教學重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將學生按照能力分成ABC三組;之后,教師可以對不同的小組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比如,針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C組,教師可以將目標設定為了解正方形四條邊之間的關系,并能夠計算出圖形的面積;針對于能力中等的B組,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設定為能夠確定邊與面積之間的關系,能夠對其進行反向推導;針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A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通過這一公式計算其它圖形的面積,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穩(wěn)定提升。
(三)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過程中,決定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是教學內容。因此,在分層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內容,教師也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通常來說,在進行分層之前,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基礎能力進行確定,然后將內容的大綱分成以下三個層次:基礎層、提升層及拓展層。首先,基礎層所針對的學生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引導其進行學習時,教師應該多滲透與基礎內容相關的知識,比如,基礎理念、定理等;其次,提升層所針對的學生是學習能力良好的學生,教師應該在確定其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一些練習,組織做一些習題性的活動,保證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順利完成教學活動;最后,拓展層所針對的學生就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引導其進行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不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其進行拓展,選擇一些具有開放性的內容引導其進行自主研究,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在引導學生學習《乘除法的應用》相關的知識時,我們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如下分層:首先,針對于基礎層的學生,教師可以將乘法口訣作為主要內容引導其進行學習;針對于提升層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對數(shù)學書習題及練習冊中的習題進行解答,再增加課后相關解決問題的習題,夯實學生基礎和思維;針對于拓展層的學生,教師可以融合應用題及帶有情境的練習題引導其進行練習,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及思維意識的穩(wěn)定提升。
(四)對教學互動進行分層
在開展數(shù)學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分層教學的手段開展教學活動,雖然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但是倘若教師不組織學生進行互動,其自身的學習能力依舊無法得到提升。因為在分層教學的理念下,同層次小組學生之間的能力都相同,無法為自己的組員提供幫助。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小組間的互動,相互幫助、相互提升。
在進行《統(tǒng)計》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對其進行分組。然后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確定教學主題,例如,“計算出全班同學身高的平均數(shù)以及最大值”之后,教師需要為學生布置教學任務。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小組,教師可以要求其進行數(shù)據(jù)調查,通過詢問學生獲取身高數(shù)據(jù);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小組,教師可以要求其結合數(shù)據(jù)制作條形統(tǒng)計圖,明確數(shù)據(jù)的表達形式;針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小組,可以結合前兩組學生的努力成果進行數(shù)據(jù)計算,得到最終的結果。在此過程中,三組學生相互幫助,能力低的小組為其他兩組提供基礎,能力強的小組可以對其他兩組進行輔導。在此過程中,每位學生人人參與,體現(xiàn)自身價值,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學習質量以及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推動自身合作能力及團結意識的形成。
此外,當完成教學活動之后,教師還應該注重對學生開展教學評價,以此幫助學生鞏固基礎,形成記憶,推動自身學習效率的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也應該結合學生的能力展開不同程度的評價,保護學生的熱情及自尊心,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三、結論
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教師若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學生產(chǎn)生較大的學習壓力,繼而會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分層教學的理念引導學生開展不同程度的教學活動,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發(fā)揮出分層教學的最大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鄒雅紅.小學數(shù)學課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6):124.
[2]張文.分層異步教學在小學數(shù)學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學周刊,2019(3):54-55.
[3]丁朝英.分層教學,讓學生愛上數(shù)學課[J].江西教育,2018(33):61.
[4]徐鷺.小學數(shù)學課堂分層提問教學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8(20):122-123.
[5]許芝麗.關于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8(18):58.
責任編輯 ?陳小鳳B3077D13-101A-400B-B6EF-8173284D09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