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麗
摘要:《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性課程,結合青島農業(yè)大學海都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本文介紹了在兼顧理論知識的同時,將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并將思政教育融入本課程的原則下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使學生在掌握必要的非營利組織管理知識的同時又具備一定的職業(yè)能力和公民責任感。
關鍵詞:翻轉課堂;非營利組織;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當前“互聯網+教育”的理念下展現出了新的內涵。要在學情分析基礎上,實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符合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要求。
一、《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案與實施過程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
2020年3月本課程實施純線上教學,從線上授課過程及最終考核成績看,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沒問題,但是對難點知識的理解不夠,源于學生與教師是隔空對話,不能實施線下課堂的隨時互動,所以線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掩蓋了很多不積極學生的偷懶行為。但線上授課確實能比純粹的線下授課提供更豐富的知識,為此從2020年9月份開始嘗試實施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具體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
1.教學內容的整合優(yōu)化。我國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比較晚,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以后,而《非營利組織管理學》這門課程也是近些年才作為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或行政管理專業(yè)的核心專業(yè)課程,因此本課程的相關教材及教參較少,大部分偏重于理論研究,相關的案例及應用性教參比較缺乏。因此,有必要編寫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實用性較強的參考材料。為此,整合現有優(yōu)秀教參并查閱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將理論與實際相關組織結合,形成適合我院學生的電子教參。
2.教師教學方法的多元化。首先在線上建課,分成理論模塊、拓展閱讀模塊、實踐模塊,將電子教參、課件、參閱資料、練習題等都放到相應模塊位置。在課前,給學生發(fā)放預習任務。課堂上,通過話題討論、重難點精講、課上技能操作等方式加強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再帶領學生到相應的非營利組織實地考察和實踐,切實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
3.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元化。除了完成線上布置的預習任務外,同學們之間還可以將自己本課程相關的筆記進行群內分析,從而更加拓寬本門課程的知識面,課堂上,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老師講,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本門課程知識的探索中,從而增強對本門課程的興趣。課下,在校園內,學生在完成布置的任務的過程中,不但增長了技能還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的能力。在相應的非營利組織,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不但自己技能得到了鍛煉,而且內化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4.成績評定方式的多元化。加強平時成績的考核,包括線上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線上線下討論成績、案例分析成績、技能練習成績,將原先線下的期末考試搬到線上進行,按照一定占比計入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考核變成課程論文,從而切實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
1.線上學習階段。線上設置必做內容和選做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必做完成基礎上,有選擇做選做內容。當學生按照預習清單將視頻、文檔內容、拓展資料看完并完成相應練習后,成績會由系統(tǒng)自動記錄。
2.線下學習階段。為了滿足學生線下課堂學習的需要,進行了問題調查,通過調查,得到學生的反饋詞云如下:
詞云來源:問卷調查
通過問卷調查,總結如下:學生希望老師能夠進行合理的課程安排,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能夠重點突出且有針對性;每學期至少八九門課程,再加上學生自己報了很多考證任務,因此希望能夠提高本門課程的學習效率;希望能夠在老師的幫助下增加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及合作創(chuàng)造的機會。為滿足學生需求,特將課堂內容做如下安排:
1.成績考核。學生課程總成績包含平時成績評定和期末考核成績評定,其中平時成績包含預習清單完成情況、討論情況、考勤情況、線上終考成績,由于將原先的線下期末統(tǒng)一閉卷考試搬到了線上進行,因此線下的期末考查就要求學生以課程論文的形式提交,課程論文的寫作要求是用到本門課程的理論框架內容,能夠從現實組織中發(fā)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切實從考查環(huán)節(jié)體現出應用型本科生培養(yǎng)的要求,既有理論知識的考核(線上進行),又包含理論的實際應用,以課程論文的形式體現。
二、《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成效
通過三個學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觀察,實踐證明,教改做到了如下改變: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興趣
改善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學生重視程度不高的問題,教改后,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翻轉課堂,為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增強了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提高了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效率,提高了學生滿意度。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課程實用性
傳統(tǒng)的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由此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相脫離。教改后,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了大量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技能訓練等內容,切實鍛煉了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走進相關非營利組織,學生通過親身體會并實踐,增強了自身的實踐能力及公民責任感。
(三)專業(yè)課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十九大報告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是“立德樹人”。本課程將大量的思政元素融入線下線下的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保障
教改的順利實施,需要老師幕后做大量的準備同時也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一)線上線下內容安排合理
1.量少質優(yōu)。因為本門專業(yè)核心課程是在大三開設,此時大學生設定了自己未來的目標,要么考研要么考公要么考證,在自身學習的壓力下還要學好學校設置的多門課程,壓力自然大,作為任課老師的任務就是精簡學習內容,通過線上線下合理的安排,提高學習的效率和內容的留存率。
2.難易合理。教學內容偏難,會降低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沒有興趣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內容太容易,缺乏挑戰(zhàn)性,同樣也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會出現出勤率低或者人在心不在的情況。所以,必須難易結合,實施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
(二)制定目標、循序漸進
1.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短期目標及每次課的目標,課前發(fā)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清楚地知道本次課要學的內容及要求達到的要求;長期目標即本門課程要達到的目標,要在第一次開課的時候就清晰地告訴學生。這樣,學生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對自己的學習成效有一個比對,從而保持每次課程都是按照老師的進度進行。
2.漸進式方式推進。線上預習清單由易到難,讓學生漸進式完成;線下課堂上先由老師講,再過渡到學生老師或者學生與學生討論,再到技能實踐,最后老師總結,這樣的漸進方式,一步步推著學生往前走,讓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每次課程的任務。
四、結語
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了,學習內容的留存率也明顯增多,也能更好地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本門課程的教改模式也適應于其他的課程,具有廣泛的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魏蘭蘭.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新東方英語:中學版,2019(10):2.
青島農業(yè)大學海都學院2020年院級教學研究課題:《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非營利組織管理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立項編號JY20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