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在我國高職院校全面推進素質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的背景下,音樂美育已成為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德育內容。盡管高職院校開展音樂美育課程已有一段時間,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現(xiàn)狀與困境,基于音樂審美教育的固有特性與原則,提出采用歌唱教學、欣賞教學、創(chuàng)作教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方式,以提高公共音樂課程中美育的滲透。
關鍵詞:音樂審美 ?高職院校 ?多元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6-0149-04
一、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現(xiàn)狀
音樂是國民教育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當前,人們對于音樂的教育價值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認識,例如人們通常把音樂當作是娛樂消遣,又或者認為音樂是那些專業(yè)人員才會理解的東西,對普通人來說只是一種生活的調味品,這些觀點存在較大的片面性。越來越多的教育實踐者在探索全面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音樂教育的本質核心是美育。學生在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xiàn)音樂、鑒賞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的過程中,能發(fā)現(xiàn)藝術之美、人文之美以及人性之美。音樂的熏陶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健全他們的人格,實現(xiàn)個性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因此,何東昌先生就曾提出“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痹趯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背景下,音樂美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對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新青年,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我國高職院校培養(yǎng)全面高素質技術人才的時代背景下,音樂美育逐漸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并憑借其課程中蘊含的獨特魅力愈發(fā)受到教育工作者們的關注。高職院校學生相對于高等院校學生而言,他們的教學資源相對有限,學到的文化、專業(yè)知識本就存在一定差距。將音樂審美課程滲透到高職院校教育中去,通過審美教育視域下的音樂欣賞課程,使學生不僅可以欣賞國內外的相關音樂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提升自身修養(yǎng)。雖然,在音樂欣賞課程中美育的滲透已經(jīng)展開了一段時間,但目前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音樂課程的美育滲透過程難以有效進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教學內容過于專業(yè)化
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盲目跟風地選擇專業(yè)音樂教材的問題,這種選擇偏離了音樂審美教育的課程本質,不以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為基礎,大大超出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解學習能力范圍。對于音樂審美教育來說,教材只是載體,過于專業(yè)的教程只會使得學生失去聽課興趣,甚至對音樂欣賞教學產(chǎn)生厭惡感。
(二)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化
教師講解、學生接受,這是當前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有些教師甚至原封不動地照搬教材內容念給學生聽。這種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單一枯燥,無法吸引學生,甚至可能會引起他們對音樂欣賞課程的逆反心理,長此以往,音樂教育的美育目標就很難實現(xiàn)。
(三)學生音樂認知能力與學習積極性差
高職院校學生由于不是音樂專業(yè)學生,缺少相關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教學過程中,講授高深的音樂教學內容、采用單一教學模式,學生在缺乏相關知識背景的前提下,會普遍存在失去學習動力的現(xiàn)象。
(四)理論教學與音樂實踐不同步
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課程,通常由于繁瑣麻煩,被授課老師一帶而過,課堂成了單一的理論知識教學,導致本該輕松的音樂欣賞課堂變得單調乏味,極大地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公共音樂欣賞課程中滲透美育,這是未來高職院校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音樂美育也逐漸成為了高職院校開展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德育內容。針對上述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本文通過研究音樂審美教育的固有特性和原則,提出鑒賞教學、歌唱教學、創(chuàng)作教學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方式。
二、音樂審美教育的特征與原則
音樂審美教育是以音樂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盡管它也體現(xiàn)了一般美育的共性特征(例如,社會科學領域的交叉性學科、鮮明的實踐性等),但在其實施過程中,卻有著較明顯的自身特點。
(一)音樂審美教育的特征
1.聽覺感受
音樂美育通過具體可聽的音樂形象作為審美教育的媒介,從而進行審美教育?!傲删叽娑苈犝撸瑹o師曠之耳也。”只有音樂,但沒有感知音樂的耳朵,是無法進行審美教育的。施教者需要真正的聽懂樂曲,才能達到駕馭它的要求,學生也只有真正聽懂了它表達的情感,才能達到良好的審美體驗。
2.情感抒發(fā)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xiàn)的地方?!币魳房梢员憩F(xiàn)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它的本質是一種抒發(fā)和表達情感的方式。情感的抒發(fā)、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發(fā)等無不蘊含在音樂審美活動之中。因此,需要按照音樂善于抒發(fā)情感的特點進行音樂審美教育。
3.愉悅精神
“樂者、樂也。”音樂本身具有使人快樂的屬性,音樂美育可以同時給施教者和受教者帶來愉悅、滿足和快慰的感受,這既是一種生理上的滿足,同時也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當其升華為一種高尚情操時,就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和諧、充實。
4.音響實踐
感知、鑒賞、創(chuàng)造等是審美教育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脫離開這些實踐環(huán)節(jié),審美教育就會變得空洞,或者成為了一種抽象的美學理論。在音樂審美教育中,音樂的音響是其實踐的直接對象,它具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形式: (1)表現(xiàn)性的實踐,包括歌唱和各種樂器的演奏;(2)鑒賞性的實踐,教學中對音樂音響的聆聽;(3)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創(chuàng)作教學和其它音樂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4)工具性的實踐,主要包括基礎樂理、視唱、練耳等教學中的音響實踐。
(二)音樂審美教育的原則
想要完成音樂審美教育的根本任務就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過音樂藝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從而把廣大青少年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因此,在實施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貫徹音樂審美的教育原則,它主要有:
1.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
給學生欣賞、演藝的歌曲、樂曲,不僅要優(yōu)美動聽、富于感染力,還一定要內容健康,有一定的美育作用。只強調思想性,忽視藝術性,學生會逐漸失去聽、唱的興趣,使得音樂美育變?yōu)榭菰锏乃颊?若是把一些通俗甚至下流低級的音樂帶入課堂,反而會毒害學生的心靈。
2.審美體驗與審美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審美實踐與審美體驗相結合的原則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審美體驗以審美實踐為基礎,沒有審美實踐,就接觸不到審美對象(音樂),審美體驗更無從產(chǎn)生;審美實踐必須要通過知覺感受,進行以情感為核心的審美體驗,才能升華到更高的審美層次,進入音樂美的自由王國。
3.感性認識與理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將音樂審美活動只停留在感性認知層面,它只能實現(xiàn)感受與情感的呼應功能。這樣便無法實現(xiàn)對音樂作品的準確審美判斷與評價,更何談去領略其表達美的豐富內涵。音樂欣賞分為知覺的欣賞、情感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等三方面。在音樂審美教育過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覺、情感欣賞,即感性認識,還需要進行理智欣賞,對音樂作品進行理性地分析,感性認識必須和理性分析相結合。
4.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原則
為完成教學大綱中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在音樂美育教育中需要制定統(tǒng)一的標準與要求。但在實際過程中,各個學生的審美觀點、能力與關注點存在差別,這使得他們對同一個音樂作品的審美感受也各不相同。例如欣賞一首樂曲,有的學生喜歡聽,也有的學生不愛聽,這種現(xiàn)象都說明了美感差異性的存在。在音樂審美教育中,這種審美感受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需要貫徹統(tǒng)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妥善解決這一矛盾。
三、多元化的音樂審美教學方法
(一)鑒賞教學
音樂鑒賞是一種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活動,也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學生作為審美主體,對音樂這一對象進行審美,即通過聆聽音樂作品,實現(xiàn)對音樂美的鑒賞與認知。筆者在高職院校開設了2門公共藝術課程:《中外音樂鑒賞》《歐美流行音樂賞析》。通過讓學生聆聽感受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佳作,并輔以必要的講解和引導,從而豐富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使他們形成一種審美經(jīng)驗的積淀,最終提高音樂的審美教育價值。此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音樂欣賞的審美價值有一些新的思考:
鑒賞曲目要有積極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與真實世界一樣,音樂世界同樣存在真善美與假丑惡。在音樂美育課程中,無疑要挑選真善美的音樂作品作為審美對象,將正面的音樂形象呈現(xiàn)給學生,使他們能夠梳理正確的審美觀。久而久之,還可以增強他們抵御假丑惡音樂的免疫力。通過聆聽真善美的音樂作品,可以讓學生在提高音樂美鑒賞水平的同時,形成積極正面的審美觀點,從而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教學目的。
對音樂作品欣賞的主要感受形式是聆聽,并不要求進行表演,可以適當給學生聆聽高層次的作品,比如:大合唱、交響樂以及技巧性強的獨唱、獨奏等,可通過鑒賞渠道讓學生感受這些作品,以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例如,洗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陳鋼、何占豪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柴科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等中外優(yōu)秀作品。當然由于學生素質、學習能力等參差不齊,導致他們鑒賞同一作品的能力存在一定差異,這就需要施教者在選擇鑒賞作品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
鑒賞曲目的風格和表演形式需多樣化。音樂表現(xiàn)美的形態(tài)是千姿百態(tài)的,既有崇高、雄偉、莊嚴、堅強等陽剛之美,也有優(yōu)美、抒情、委婉、秀雅等陰柔之美。至于人之常情——喜、怒、哀、樂、厭、惡、欲,凡事都可付之以音樂美的表現(xiàn)。不能以教師個人的愛好來選擇曲目,以避免“偏食”而造成學生審美心理的片面性發(fā)展。此外,施教者最好將我國作曲家的作品和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作為鑒賞曲目,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民族情懷、民族自信的愛國主義思想。
(二)歌唱教學
音樂需要歌唱出來,啞巴音樂無疑是無法實現(xiàn)音樂審美價值的。當歌唱的內容生動形象,且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時,學生在唱的過程中就可以將情感表現(xiàn)出來,在唱的同時滋潤自身的心田。想要達到對學生審美教育,首先教師必須對歌曲教材進行嚴格的篩選,以保證課堂的“凈化”,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審美教育效應。根據(jù)藝術性和思想性要緊密結合的原則,作者在公共音樂欣賞課程中,以“唱紅歌,講紅色故事”為主線,分別從“開天辟地”(1921-1949)、“革命建設”(1949-1978)、“改革開放”(1978-2012)、“不忘初心”(2012-2021)等四個時間線進行歌曲收集并進行教唱。在建黨一百周年的時代宏偉背景下,可以將歌曲的時代精神和民族風格緊密結合。歌曲是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反映,人們的歌曲審美意識既有鮮明的時代性,又有強烈的民族性。愛國主義歌曲能達到思想教育目的,要把健康、積極的思想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成統(tǒng)一起來。
此外,在歌曲的演唱教學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1.做到良好的范唱
教師對所要教唱的歌曲進行示范性的演唱。良好的范唱,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歌聲中獲得完整的藝術形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而且會激發(fā)他們自己想歌唱的欲望。在教學范唱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到準確,避免不良的唱歌習慣(如唱歌時用腳點拍、吸氣時聳肩等)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2.注意提高學生的歌唱技巧
歌唱是一種音樂美的表現(xiàn),唱歌教學時不僅要給學生聆聽,而且必須進行歌唱的實踐,以培養(yǎng)學生表現(xiàn)音樂美的能力。唱歌教學不能停留在一首歌的會唱階段,必須提高學生的歌唱藝術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良好的姿勢、正確的呼吸、自然的發(fā)聲和清晰的咬文嚼字等四個方面來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歌唱技巧。
3.處理好歌曲的情感
在學生學習唱歌的過程中,把情感體驗與表達作為核心任務。教師要結合范唱深入淺出地分析本歌的內容、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使學生能夠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學生隨著對歌曲的學習練唱,將逐步加深對歌曲所表達情感的體驗。當學生唱會了之后,就要集中時間做好對歌曲情感表現(xiàn)的處理:(1)安排好速度與力度的變化;(2)適當變化演唱形式;(3)指揮演唱。
4.培養(yǎng)多聲部歌曲的審美能力
在唱歌教學中,合唱、重唱等歌曲具有發(fā)展學生多聲部聽覺、感受和表現(xiàn)和聲美的作用。老師可以由易漸難的安排一些二部合唱歌曲的演唱,這是音樂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合唱教學審美的基本要求是音色要統(tǒng)一,歌聲要和諧、均衡。在合唱分聲部時,要注意按照性別、音域來劃分,使音色基本一致。
(三)創(chuàng)作教學
音樂審美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鑒賞和表現(xiàn)能力,而且還必須開發(fā)對于音樂美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創(chuàng)作教學是音樂審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創(chuàng)作是以音樂美的表現(xiàn)為追求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實踐,其本身蘊含著豐盈的審美教育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1)啟迪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2)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3)可以健全和完善學生的審美機制;(4)實踐和鞏固音樂知識。
創(chuàng)作教學其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作曲家,而是為了實施審美教育。通過學習作曲,確實也可以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出極少數(shù)具有天賦的作曲人才,但對于廣大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作教學提高他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因此,在音樂美育實施過程中,創(chuàng)作教學必須做到:
1.破除學生的“作曲神秘論”的觀念
由于音樂課堂長期以來一直將音樂創(chuàng)作拒之門外,導致學生認為作曲深奧莫測,高不可攀,不敢問津。這對于音樂創(chuàng)作教學來說無疑是一種思想障礙,教師應該適時講述一些中外著名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道路,例如莫扎特五歲開始作曲、肖邦七歲就寫出了第一首波蘭圓舞曲,也可以利用本校同學中創(chuàng)作出的歌曲進行更有說服力的教育。
2.堅持正確的音樂創(chuàng)作觀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反映論為指導,應該明確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音樂是現(xiàn)實生活中思想情感的反映。避免把創(chuàng)作當成拼湊音符的游戲,要從許多優(yōu)秀作品范例中找出一些音樂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實例,用以論證和說明音樂創(chuàng)作必須要有生活。
3.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音樂審美觀
既要排除那些格調不高,甚至庸俗的流行音樂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又需要指導他們能以優(yōu)美、高尚的音樂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情感,把對音樂的審美鑒賞能力應用到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中。
4.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作成果
沒有專業(yè)背景的高職院校學生開始學習音樂創(chuàng)作之初,必然會經(jīng)歷一個模仿的階段。例如,他們寫作的旋律之中,總是會像某一首歌或某一樂曲,這是不可避免的,需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肯定他們的作品,使更多的同學敢于寫出富有新意的音樂作品。
四、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可行性建議
音樂審美教育必須遵循其特有的規(guī)律與原則,通過優(yōu)秀的音樂藝術作品,給人以正面積極的審美體驗,繼而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目的。在高職院校開展音樂審美教育,不僅滿足了社會對高素質高職人才的需求,更順應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趨勢。在未來的高職院校公共藝術音樂課程中,如果想要更好地凸顯這一課程對于德育、美育工作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教師們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升教師對高職院校公共藝術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
想要凸顯這一課程中的德育、美育功能,教師們首先應從提升對這一課程中德育、美育功能的重視程度入手,明確開展高職院校音樂課教學的意義,為后續(xù)的高職院校音樂課教學奠定基礎。教師們首先應明確音樂欣賞的本質意義是一個精神放松和享受的過程,而后學生們應在放松和享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獲得有關德育和美育知識,繼而實現(xiàn)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程開展的預期目標,推動后續(xù)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育的發(fā)展。
(二)結合自身院校情況,針對性地設計課程教育目標
教師們也應結合自身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開展高職院校音樂課教學目標,確保后續(xù)課程中相關德育、美育的內容能夠有的放矢,以此實現(xiàn)預期的高職院校公共藝術音樂課教學效果。其次,教師們也應從自身院校的學生來源進行調查,并在生源調查的基礎上確定這一音樂鑒賞課程的難易程度,以此確保實際課程的設計能夠滿足大部分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需求,從而為后續(xù)凸顯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中的德育、美育功能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提升高職院校教師團隊素養(yǎng),升華課程效果
教師作為課程的引導者,其素養(yǎng)水平將直接影響音樂欣賞課中德育、美育實施效果。高職院校應優(yōu)化教師團隊能力水平,在兼具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也應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在音樂教師選拔的環(huán)節(jié)凸顯這一課程德育、美育功能的需求,在源頭上選擇更多具備此能力的教師參與到高職院校音樂課教學中來;另一方面,通過定期組織崗位培訓、教學研討等多樣化方式,提升在職音樂教師的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湘輝.“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新時代背景下音樂美育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養(yǎng)路徑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9(26):69-70.
[2]李麗.試論當代音樂審美教育的新內涵及其社會意義[J].教育探索,2007(07):48-49.
[3]馬銘.非音樂專業(yè)藝術類學生的音樂藝術審美教育探析——以四川音樂學院傳媒學院編導專業(yè)學生為例[J].戲劇之家,2017(14):186-188.
[4]歐陽瓊.音樂欣賞教學對高職院校美育教育的價值[J].北方音樂,2020(15):145-146.
[5]牛杰.論高職院校的音樂美育[J].教育與職業(yè),2005(24):57-58.
[6]董理.淺談高職院校美育教學中音樂學科的重要作用[J].大眾文藝,2013(23):224.
[7]王蓓蓓.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中的德育和美育功能[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1(29):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