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鋒
摘 ? 要:基于逆向教學設計的理論,融合SOLO分類理論和可視化理論,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二章第一節(jié)“杠桿”為例,探討指向“精準可視化”的逆向教學設計與實施。
關鍵詞:逆向教學設計;精準;可視化教學;杠桿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2)4-0033-4
1999年,美國課程與教學領域專家威金斯和邁克泰在反思傳統(tǒng)教學設計時,發(fā)現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往往依據教材和經驗組織教學活動,注重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但因缺乏教學目標導向而造成教學低效?;诖耍鹚购瓦~克泰提出了逆向教學設計模式,即“將教學過程分為三個步驟:確定預期的學習目標;制訂如何證明學生實現了學習目標的手段與措施;安排各種教學活動,指導學習活動,達成學習目標”[1]。簡而言之,即“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2]。結合課堂實踐,為追求優(yōu)質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應在逆向教學設計的基礎上,融合SOLO分類理論和可視化理論,使課堂教學更加精準、可視化和可測評。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二章第一節(jié)“杠桿”為例,做具體說明。
1 ? ?“精準”是逆向教學設計的銜接保障
國內教師開展逆向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遵循“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三個步驟。但在三個步驟的銜接中,往往會存在一些困惑:如何把預期結果(教學目標)解構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如何把學習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的評價方案;如何將評估證據與教學活動相融合。
1.1 ? ?從教學目標到學習目標的精準解構
1.1.1 ? ?分析教學素材,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制訂教學目標,要綜合分析教學素材,如課程標準、教材、近幾年中考題目等。2011年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課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分析教材:“杠桿”是前面幾章力學知識點的延續(xù),也是學習滑輪和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通過整理近幾年的中考題,發(fā)現“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力臂的畫法”“杠桿的分類”是考核的熱點。
1.1.2 ? ?運用信息技術,了解學生認知
學生在小學六年級對“杠桿”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更好地銜接小學知識并了解學情,教師利用“問卷星”編制題目,課前推送給學生完成,指引學生回顧小學科學知識。教師通過分析問卷,確定學生的前概念認知:知道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杠桿;知道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能簡單區(qū)分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
1.1.3 ? ?融合SOLO理論,解構學習目標
基于學情分析,融合SOLO理論,把教學目標解構為學習目標。SOLO層次主要包括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lián)結構、拓展抽象五個層次[3]。
借助SOLO分類理論,將教學目標解構為低階認知和高階認知兩個階段,共分成四個層級,進一步把每個層級的要求細化為可測量的學習目標(表1)。解構學習目標,有利于教師把握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1.2 ? ?從學習目標到課堂評價的精準銜接
根據SOLO分類理論把教學目標解構為9個可測量的評價觀測點(學習目標),再將9個評價觀測點與物理核心素養(yǎng)、物理中考題和課本評價任務相結合,從而制訂合理的評價方案(表2)。評價方案包含“評價觀測點”“評價任務”“主要評價方法”“評價結果呈現與反饋”四個維度。
1.3 ? ?從課堂評價到教學活動的精準設計
首先,確定課堂評價方案,即確定學習目標達到的證據,再根據發(fā)現證據的需要設計教學活動,從而使教學成為發(fā)現證據的過程,實現課堂評價與教學活動的精準銜接,形成“教學—評價—教學”的螺旋結構。
1.3.1 ? ?創(chuàng)設情境,認識杠桿
教師利用PPT展示“阿基米德”的圖片,引導學生猜測名言“給我一根杠桿和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進而引出課題——“杠桿”。教師追問學生“下列哪些物體(圖1)是杠桿?”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總結杠桿的定義: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1.3.2 ? ?類比模型,探究實驗
教師播放PPT,呈現“蹺蹺板”模型,先講述杠桿的平衡狀態(tài),再讓學生把桌面的杠桿調成水平位置的平衡狀態(tài)。小組完成探究實驗:類比蹺蹺板游戲,用質量較大的鉤碼替代大人,質量較小的鉤碼替代小孩,調節(jié)鉤碼位置,使杠桿重新回到水平位置的平衡狀態(tài),記錄實驗數據,分析數據并得出實驗結論。
1.3.3 ? ?妙用口訣,突破難點
力臂的認識和作圖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教師首先介紹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的力臂。再設疑:如果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平衡,動力臂和阻力臂又該怎樣畫?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得出力臂即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教師手握直角三角板的斜邊,讓力的作用線與一條直角邊重合,緩慢移動直角三角板,使另一條直角邊經過支點O,并巧用 “轉角(直角邊)遇到愛(支點)”的口訣,畫出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平衡時的力臂(圖2),從而由簡入深、層層遞進,突破力臂的作圖。
1.3.4 ? ?聯(lián)系生活,明辨杠桿
PPT呈現不同類型的剪刀,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你會用哪把剪刀修剪花木?教師聯(lián)系生活,設置情境,引導學生總結杠桿的類型,既營造了課堂的氛圍,也體現了“物理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2 ? ?“可視化”是逆向教學設計的高效保障
在物理知識抽象之處創(chuàng)設可視化情境,一方面,遵循了初中生認知的客觀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跨越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另一方面,知識可視化有利于達成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知識抽象之處通常出現在物理學科的核心知識呈現之時,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或難點[4]。借助“可視化”理論和工具,把逆向教學設計的教與學活動高效落實到位。
2.1 ? ?學情信息的可視化
利用“問卷星”軟件開展學情調查,把學生認知以答題正確率、答題的選項分布等方式反饋給教師,幫助教師掌握學情,調整教學設計,實現學情信息的可視化。
2.2 ? ?教學策略的可視化
利用SOLO分類理論把教學目標解構成學習目標,并以表格的方式呈現,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知識,促成教學策略的可視化。
2.3 ? ?概念構建的可視化
“力臂”的概念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首先,學生利用杠桿尺模擬蹺蹺板在水平位置平衡,但在分析數據時,學生對“力臂”的認知思維仍停留在支點O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改變某一個力的方向,觀察力的大小變化,并分析原因。提出問題:實驗數據表格中的距離指的是什么?這個距離一定在杠桿上嗎?然后,抽象出模型,讓學生主動建構力臂的概念。其次,對于學生來說,“力臂”不在杠桿上的畫法是具有較大的難度的。教師先呈現杠桿(圖3),再利用PPT動畫(或擦掉杠桿)使杠桿暫時“消失”(圖4),只給學生呈現支點O和兩條力的作用線。學生聯(lián)系數學知識,較容易理解此時“力臂”就是支點O到兩條力的作用線的最短距離,并結合 “轉角(直角邊)遇到愛(支點)”的口訣畫出“力臂”,促成概念建構的可視化。
2.4 ? ?實驗數據的可視化
學生在完成探究實驗后,把實驗數據輸入到Excel表格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幫助學生糾正(F1+L1=F2+L2)的錯誤認知,并巧妙地利用Excel的計算功能,快速呈現(F1L1)和(F2L2)的所有值,順利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實現實驗數據的可視化。
3 ? ?總結與反思
逆向教學設計主張“目標先行,評價優(yōu)先”的思想,而指向“精準可視化”的逆向教學設計可幫助教師較好地銜接和落實教學設計。經過實踐檢驗,將逆向教學設計的概念延伸為“逆向精準可視化教學設計”(圖5),即綜合逆向教學設計、可視化工具、SOLO分類理論,達成指向“精準可視化”的逆向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威金斯,邁克泰.理解力培養(yǎng)與課程設計——一種教學和評價的新實踐[M].么加利,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13.
[2]張旭東,孫重陽.由峰至原:中學化學逆向教學設計的探討與實踐[J].化學教學,2019(3):41-45,49.
[3]彼格斯,科利斯.學習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結構[M].高凌飚,張洪巖,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熊華,盧天宇,郭美華.試論思維可視化運用于初中物理教學的要點——以“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6,45(22):13-15,2.
(欄目編輯 ? ?鄧 ?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