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爽盈
摘? 要:“立德樹人”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一項重要教育任務,旨在通過學科整合的改革模式,實現德育在學生群體中的滲透,達到提升學生整體道德素養(yǎng)水平、打造高素質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目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在這一方面更是肩負不容小覷的使命和責任。文章分析了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立德樹人”理念貫徹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路徑展開深入研究。
關鍵詞:立德樹人;初中道德與法治;滲透教育
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中學生道德修養(yǎng)、品質的關鍵時期,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是我國教育領域的一次重大改革,更注重中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之外自身品德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和提升。同時,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提出為當下中學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教材內容展開相應的德育拓展活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融合,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可以更好地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計劃,幫助中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價值觀。然而,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時間短,很多教師依然處于摸索探究的教學階段,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影響教學成效的思想和行為。為了能更好地體現立德樹人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滲透效果,本研究以部編版初三道德與法治的教材為例,探討一些教學實踐模式。
一、立德樹人的概念
對于學校而言,教師是教育者,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是引導者,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就是立德樹人。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法制觀念作為主要教學任務之一,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當然教師想要通過課程教學,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對立德和樹人的概念關系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培養(yǎng)的人才不僅具備良好的道德,還應該具有法制觀念,這樣才能讓當代初中生適應社會發(fā)展。
二、道德與法治滲透的作用
新課改中明確表示,初中教育要將素質教育作為教學理念,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課程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還應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共同進步,進而成為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高度重視道德和法制教學的深入。教師應該改變教學環(huán)境,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發(fā)展等特性,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給學生開展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觀念。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立德樹人理念滲透的現狀
(一)滲透教育認知不足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雖然不是主學科的科目,但是在同化教育模式的影響下也是一直以成績?yōu)橹?,過度重視中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掌握,忽視了知識內容中隱藏的德育教育元素。所以,開展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教學之后,很多教師的教育思想依然停留在傳統的觀念認知中,并沒有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課堂滲透教學的設計規(guī)劃不足。
(二)教學方式和內容過于單一
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融入,注重從學生的思想認知能力入手,然后落實成為每一個學生的真實言行體現。目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理論說教的方式展開,雖然改版后的教材中也融入了大量鮮活的生活案例,但是教師并沒有將理論引導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所以學生根本無法徹底理解道德與法治的一些德育思想。另外,一味說教的教學方式,也讓抽象的道德與法治內容顯得更加不容易理解,學生看似記住了書本上的內容,但是自身的德育素養(yǎng)并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三)德育實踐機會較少
立德樹人背景下提倡的德育兼修的理念不是一句“空頭話語”,成功的課堂滲透教學可以從思想、行動兩方面提高學生的德育修養(yǎng)。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滲透教學中,理論內容的見解過于充實,缺乏與之對應的德育實踐機會,學生對于一些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宣揚的德育思想還是停留在理論學習的層面上。
(四)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教師如果在課前沒有做好課堂教學準備,會給學生的學習效果帶來直接的影響,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傳統的單一教學方法,不僅會讓學生對學習無法產生興趣,更不能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導致教學內容缺乏趣味性,讓學生產生厭惡感,學生只能被動地掌握基礎知識,根本無法幫助學生樹立偉大理想。教學和實際不能建立聯系,會導致學生缺乏良好的情感體驗,沒有激情的課堂教學,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對道德與法制課程更不會產生學習興趣,還如何實現立德樹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不能突出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將自己作為課堂主體,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如果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無趣、呆板,學生不能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和快樂,那么何來立德樹人。
四、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滲透路徑
(一)轉變教學觀念,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核心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要想實現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效果,首先是要改變任課教師自身的教學觀念。從教師的教育思想入手,先讓任課教師的思想認知達到一定的水平,他們才會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全方面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才能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核心。
比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摒棄自己以往的教學觀念,認知學習領悟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精神,明白“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概念、具體要求、實施方法等,樹立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教育觀念。同時,轉變自己的身份認知,改變以往單純將自己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錯誤想法,在日常的教學互動中,關注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嘗試利用課本中對應的德育元素對他進行引導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此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還應該在課余時間多學習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唯有如此,才能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內容,并將這些內容與教材結合在一起,教會學生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
(二)創(chuàng)新多樣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道德法治覺悟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德育教育元素,如親情孝道、人際關系、愛國情感、責任意識等。但是書本上給出的內容多以理論形式呈現,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也喜歡按照教材宣本照讀,缺乏一些豐富多變的教學方法,學生面對枯燥的德育內容學習積極性和理解效果都不理想。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一些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去接受和理解課本中的德育內容。
比如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關于“踏上強國之路”的教學中,這一單元中包含了“新中國的騰飛”有關的教材資源,其中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之后發(fā)生的一系列驚人變化。這部分的內容是立德樹人背景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素材,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改變之前照本宣科的講解方式,在課程開始之前,提出一些具有自主探究性的問題,如“你知道新中國成立后,祖國發(fā)生了哪些重要的改變嗎?”這樣的問題,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電視、網絡、紙質媒介上查找相關的資料,并做好信息記錄。然后在課堂教學進行到這一章節(jié)時,可以讓班級中的學生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展開學習,引導他們將自己收集的成果分享出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分享,幫助他們進行觀點歸納總結。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在具體的事例了解中真實地感受到新中國的壯大騰飛,也會由內而外產生自豪感,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道德與法治教師還可以結合一些社會熱點現象,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課本中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深刻地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實現“教學一體”的教育效果,引發(fā)學生對某些道德法治問題的深思。比如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關于“民主與法制”的教學中,在“參與民主生活”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銜接目前社會上“網絡謠言”的社會現象展開不同觀點的辯論活動。選取目前某些網紅為了流量惡意杜撰某些謠言的案例,引導學生根據這個現象展開正反兩方面的辯論,通過這種直接表達內心想法的學習互動方式,可以讓學生接觸到真實有效的生活案例,并從這些人身上洞察到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價值的德育教育理論,督導自己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
(三)開展實踐體驗活動,做到德育教育行知合一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知合一”教育理念在當下的課堂教學中備受推崇,主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講解”與“實踐體驗”有效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氛圍或者環(huán)境中通過言行舉動來提高自身的德育感悟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材經過改版后也出現了一些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教師可以整合這些活動的要求以及教材中的德育教育重點,開展一些適合中學生的體驗活動。
比如在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關于“建設法治中國”的教學中,教材中出現了有關“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一些法律條文。這些法律條文與中學生息息相關,通過學習和理解這些法律條文的內容可以幫助中學生養(yǎng)成自我保護意識,同時教導他們尊重關愛同學。在關于這方面的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布置課外實踐作業(yè),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各小組通過不同渠道搜集整理我國法律條文中出現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內容。然后,在課堂互動中,可以挑選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組織大家進行分析探究,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消除學生間的一些霸凌行為。
(四)合理引用生活化案例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
只有教師有效開展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教材內容和日常生活建立聯系進行授課。教師先給學生講解教材理論知識內容,然后再將一些現實中常見的案例尋找恰當時機滲入課堂,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內容,也能夠讓學生正確的認識道德與法制課程的重要意義。另外,將案例運用到實際教學當中,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觀念。
比如教師在教學“師生交往”的課程內容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課堂,對教材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和探討,這樣能夠讓課堂教學內容簡單化,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重難點知識。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加深記憶,教師在課堂快結束前,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如“現實生活中你和教師是如何相處的?你覺得師生關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不僅可以加深知識記憶,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積極作用,另外,教師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應該及時地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思想和觀念,引導學生形成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目標。
五、結語
立德樹人的目的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接班人,而初中道德與法治科目的設計初衷也是為了從思想、行為等方面提升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幫助他們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挖掘立德樹人理念的精髓和德育要求,將這種教育理念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有效整合在一起,滲透到學生的日常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提高中學生的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蔣文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施立德樹人的教學路徑探究[J]. 考試周刊,2021(12):115-116.
[2]王崇峰. 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72(01):200-201.
[3]李麗. 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滲透路徑研究[J]. 文理導航(上旬),2021,3(9)83-84.
(責任編輯:秦?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