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敏潔
摘要: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幼兒園室外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園內室外自然是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動手能力、科學素養(yǎng)與探索精神的天然課堂。本文闡述教師利用園內室外竹林培養(yǎng)幼兒觀察、探索和學習的做法,旨在促進幼兒實踐經驗獲得。
關鍵詞:竹筍;觀察;體驗;探索;實踐
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蔽覀円脠@內室外自然培養(yǎng)“悅”自然、“覓”自然、“享”自然的孩子。一次孩子們路過竹林,發(fā)現(xiàn)竹林中鉆出了小小的筍尖,孩子們很好奇,這是什么?是春筍!一下子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于是我們一起踏上了探秘竹筍的旅程,尋求謎底的解開…,生成了課程-----竹筍“大玩家”。
一、初次探索:觀·筍
自從那天看到冒出的小芽---竹筍后,孩子們經過小竹林,都要去看看有沒有新的小芽冒出來。可看了幾天,沒什么新樣。一場雨后,幾個孩子又去竹林看了,細心又眼尖的晨晨說,快看呀,這里有個大芽,……。于是我讓孩子進竹林了找一找、看一看,觀察一下小芽芽。不一會兒,朔朔尖叫,這里有個筍!孩子們圍上去了,接著又是一陣歡呼,好多孩子都找了小筍。沐沐突然說:你們快看,這顆竹筍可高呢!這時孩子們就想出了要用尺子量一量的想法,我很贊同。
孩子帶著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小蘇說:看,這里有顆筍!笑笑說:哇,這筍好高呀!孩子們用測一測、比一比的形式對竹筍有了新的認識,有了這個親身觀看、親身體驗??鞓氛媸翘嗔耍?/p>
孩子們發(fā)現(xiàn)那一個個惹人喜歡的小竹筍,他們像一座座嫩黃色的小寶塔,又像一個個小陀螺??靵砜?,孩子們開始挖竹筍行動了??矗∫慌缘某瘸扔苗P子挖起筍來,嘴里嘟囔道:泥土硬硬的,真難挖呀!朔朔說,我們一起來挖筍吧!兩個人你一鏟子我一鏟子,可是竹筍還是紋絲不動,于是吸引來了其他孩子,大家?guī)兔o他倆加油鼓勁,可效果還不是很大,有人說,我們一起挖吧,人多力量大,就這樣,大家用小鏟子一起挖起來,我也加入其中。不一會兒的時間,竹筍挖出來了,孩子們歡呼雀躍,嘴里說著,挖竹筍真快樂!
幼兒的經驗與學習
幼兒園內有豐富的資源,給幼兒帶來很好的探究、學習、體驗的機會。孩子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探究竹筍,正如《指南》中科學領域所提到的“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真正讓孩子們走進了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幼兒對觀察到的竹筍外觀,顏色等看法是不一樣的,他們互相交流、探究各自的發(fā)現(xiàn),幼兒通過觀察竹筍時的測量比較到挖竹筍,相互交流的基礎上,適時地對幼兒的經驗進行梳理,當孩子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作為一名支持者,給與孩子一些正確的答案。
二、實踐探索:探筍
孩子們將自己挖到的筍放進了科學區(qū)進行觀察,小如和拿起一根竹筍,先用眼睛細細觀察又看看記錄單,就耷拉著腦袋,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我走上前去對小如說,你先試著剝一剝,可能有意外發(fā)現(xiàn)哦!就這樣,她試著把竹筍一層層的剝開,開始時孩子動作生疏,剝碎了,后來,她掌握了一些方法,剝得快起來了,她更加帶勁了,她把筍殼鋪平,然后記錄的筍殼的樣子。我讓小如嘗試著將筍沿著豎切面切開,請她仔細觀察筍內部的結構,瞬間她被像階梯似的形狀吸引了,興奮的和旁邊的辰辰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她的發(fā)現(xiàn),并記錄著橫切和豎切的不同。我還展示了一些筍的烹飪圖片,介紹筍的烹飪做法,可把孩子們饞的直流口水,筍殼變廢為寶,變成了工藝品和涼席,孩子們都說要在生活區(qū)也要投放竹筍,美工區(qū)也要投放,用筍衣作畫呢!
幼兒的經驗與學習
《指南》的科學領域指出“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敝邪嗟暮⒆咏涍^在園觀察竹筍、挖筍等孩子對竹筍有了初步的認識,現(xiàn)在將竹筍投放到區(qū)域內,進一步進行深入觀察和探究,孩子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新興趣,當遇到難題時,引導孩子一步步的將疑問化解自主探索,從而孩子就充分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從發(fā)現(xiàn)——探索——記錄等深入研究竹筍,當孩子沉漫在觀察筍殼、橫切、豎切之中時,教師沒有過多地介入,而是以聆聽者的身份,仔細傾聽幼兒對竹筍的見解。讓幼兒打開了思維,發(fā)揮了想象,結合科學區(qū)讓孩子通過思考、觀察、操作、記錄等形式探究竹筍的奧秘,鼓勵孩子將自己看到的、感知到的、發(fā)現(xiàn)的用記錄單、操作等形式加以表現(xiàn)并分享,給予幼兒更大的思維創(chuàng)造的空間。
三、情感收獲:游·筍
故事三:筍林
在戶外大區(qū)域游沙水游戲中,幾個孩子圍成一起,我悄悄地走過去,聽到孩子們商討---我們今天玩竹林游戲吧!小姚就說:“好的呀?!焙栒f:“那怎么弄呢!”“我們先挖點河道,在河道邊上種點竹筍和竹子。”不知誰說了老師來了,孩子們回頭看著我,各種期待的眼神看著我,我笑了笑點點頭。
就這樣,大家行動開了,有的在這邊挖河道,有的在那邊挖河道,有的在河道邊蓋房子,有的在河道邊種樹,忙的不亦樂乎,這時海爾說:“這里一片我們來種竹林吧!現(xiàn)在又是吃竹筍的季節(jié),大家多種一點!”于是,邊上的小朋友聽了海爾的話,都趕緊種起來,當時竹筍種下去總是立不起來,大家都來想辦法,最后,有人說:“可能要想挖個坑,這樣竹筍就能立起來了?!闭娴某晒α?,不一會兒,筍林就像樣了!大家歡呼著,這個筍林真是美麗!
幼兒的經驗與學習
在游戲過程中,當幼兒有新的想法玩游戲時,他們能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分工合作讓自己的想法得以實現(xiàn),一起想辦法,遇到困難時一起克服,同伴間還能按照游戲規(guī)則游戲,享受自由、自主、愉悅、創(chuàng)造的游戲體驗。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在沙水游戲---筍林這一游戲中,無論是資源的利用還是游戲內容與規(guī)則的制訂,教師都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給予幼兒自由自主的游戲空間。要捕捉游戲中的教育時機,自然而然地孩子能更好的了解生活中的事物。
竹趣這個微課程活動從孩子的生活出發(fā),學習和探究過程遵循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讓幼兒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經驗的拓展,在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的過程中引發(fā)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孩子懂得從小關注周圍環(huán)境,樂意探索和發(fā)現(xiàn)。通過找竹筍、挖竹筍,在剝一剝、玩一玩、嘗一嘗的操作中,多維度對竹子、竹筍、竹制品進行深入地探索,從而領略大自然的樂趣。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2012年教育部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