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
摘 要: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當前的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中,由于受到學生個體因素、教師教學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行為參與、認知參與以及情感參與都存在一些問題。針對學生課堂參與存在的問題,筆者立足文獻研究、教學實踐的經驗,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 課堂參與 現(xiàn)狀 對策
數(shù)學課堂,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基礎知識、技能和思維的主要陣地。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這個觀點告訴我們:唯有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成為真正的學習小主人,學生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數(shù)學知識,課堂改革的目標也方能有效的實現(xiàn)。然而,在小學高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由于受到年齡、行為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xiàn)為:行為參與上,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專注度不夠,開小差,做小動作,回答問題質量不佳;認知參與上,學生依賴性較強,思維惰性,對相關的知識、問題等缺乏深層次的思維和理解,對認知過程缺乏必要的反思和總結;情感參與上,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有待提高,對課堂參與存在焦慮情緒。
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堂參與的現(xiàn)狀,筆者嘗試從行為、認知和情感多元化的視角提出解決建議,力求通過對學生的課堂參與進行有效的干預,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構建高效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
1 問題提出的背景
1.1 基于課程改革的需要
改革,是促進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助推力量。深入解析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改革思想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已然成為了現(xiàn)代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主流思想。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傳統(tǒng)的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當前的課程改革,首當其沖的任務便是改變這一現(xiàn)狀,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可以說: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各種教學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學生參與度低下導致的。如“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模式下,一系列的教育問題由此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惰性,自主能力低下,創(chuàng)新能力低下等。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參與”方能“自主”,而“自主”,則有助于促使思維、能力等的不斷提升。
正是基于課程改革的需要,筆者提出“小學高年級學生數(shù)學課堂參與現(xiàn)狀和對策析談”這一話題,力求通過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堂參與的現(xiàn)狀進行深入的解讀,分析原因,探尋對策,為有效地解決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全面提高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1.2 基于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
數(shù)學課堂,不僅僅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堂,更是強化思維訓練,學習經驗方法的課堂。作為高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師,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埋頭當“聽眾”的現(xiàn)象,已經嚴重阻礙了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更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成長。例如,一些學生在課堂中,表面上在聽課,實則在走神、開小差,學生的思維并沒有跟隨教師的腳步,教師無論說什么,學生都是云里霧里,甚至還會做小動作,如傳紙條、竊竊私語等;此外,一些學生雖然在課堂中能夠認真聽課,但一直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tài),學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導致在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主要掌握的是基本知識,缺乏基本技能、思維以及經驗的積累,這一點也與教育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诋斍靶W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筆者提出“小學高年級學生數(shù)學課堂參與現(xiàn)狀和對策析談”這一話題,為改變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的這一現(xiàn)狀奠定基礎。
2 學生參與課堂的影響因素分析
課堂參與,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從“行為、認知、情感”三個方面投入課堂學習的活動過程。課堂參與強調的是個體的主動化,內化知識、提高技能和思維等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2.1 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是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主要因素,包含:性別因素、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自我概念和效能感等。以性別因素為例,曾琦(2000)曾對我國小學生課堂參與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我的小學教育中,男生的課堂參與與活躍度低于女生。以學習動機和興趣因素為例,一般而言,有內在學習動機、對學習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其課堂參與度一般會比較高;反之,若學生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淡薄,其課堂參與度也會比較低下;此外,有學者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其課堂參與呈現(xiàn)正相關的關系,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課堂中會比較活躍,參與度也比較高;反之,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容易出現(xiàn)開小差、做小動作等問題,課堂參與度較低。
2.2 教學因素
教師的教學因素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具有直接性的影響。教師教學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風格、言語表達方式、師生關系等。以教學方法這一因素為例:一般而言,在課堂教學中,講授法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而互動法,則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師生關系而言,師生關系與學生的課堂參與呈現(xiàn)正相關的關系,即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教學中,教師的言語表達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如懂得藝術性表達的教師,容易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反之,如果教師的語言表達生硬,甚至還略帶語言暴力,則將會直接影響學生課堂參與的效果。
2.3 課堂環(huán)境因素
課堂環(huán)境對學生的課堂參與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學生課堂參與的環(huán)境因素表現(xiàn)為:班級規(guī)模、座位編排。一般而言,大班額教學的環(huán)境中,教師難以關注到每一名學生,難以了解不同學生的需要,因此,相比較小班額教學而言,大班額環(huán)境下,學生的參與度相對較低;此外,在課堂中,學生的座位編排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在教學中,教師會習慣于關注前排的學生,更容易與前排學生有語言、眼神上的交流;而后排學生,因距離因素影響了和教師互動的效果,后排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會低于前排學生。
3 小學高年級學生數(shù)學課堂參與存在的問題
3.1 行為參與問題
3.1.1 課堂傾聽專注度不夠
學生的傾聽行為是衡量其課堂參與度的一個主要元素,認真傾聽,代表學生的思維跟隨教師的步伐,這是提高學生數(shù)學學習質量的一個關鍵元素。一般而言,在課堂教學中,擁有良好傾聽習慣的學生,其對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把握都會比較敏捷。而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課堂傾聽專注度不夠的問題。以學習成績處于“優(yōu)秀”層級的學生為例,在一堂課中,真正達到“專注”水平的學生僅占學生人數(shù)的50%左右,一般專注的占比40%左右,而開小差、不專注的學生占比10%左右;相比之下,學習成績處于“差”的學生,其課堂的專注度更低,達到“專注”水平的學生占比不到20%,不專注的學生高達50%-60%。此外,就課堂專注這一元素而言,一些學生課堂伊始便不專注;而部分學生會在課堂開始10-20分鐘左右開始出現(xiàn)走神、打瞌睡等不專注的現(xiàn)象。
3.1.2 學生的課堂提問狀況不佳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課堂提問,也是衡量其課堂參與度的一個主要因素。筆者在開展課堂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課堂提問并不理想,以學習成績處于“優(yōu)秀”層級的學生為例,能夠主動提問的學生僅占學生人數(shù)的60%左右;而被動提問的學生占比40%;以學生成績較差的學生為例,主動提問的學生占比0%,學生100%處于被動提問的狀態(tài)。關于課堂提問,筆者認為:主動提問與學生的主動思維正相關,即:只有主動思維的學生,才會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中主動提問為0%,源于學生在課堂中并沒有真正參與,缺乏思考,從而導致學生根本沒有問題可問。
3.1.3 問題回答兩級分化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直接反映其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也反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關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主動回答和被動回答,主動回答以學生自主舉手回答為表現(xiàn);而被動回答,則是教師點名才回答。通過調查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問題呈現(xiàn)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一般而言,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更加傾向于主動回答,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積極主動地舉手;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多數(shù)處于被動回答的狀態(tài),需要教師點名才回答,很多時候,由于學生的思維并沒有緊隨教師,導致其回答問題的質量也比較低。
3.2 認知參與問題
3.2.1 思維惰性
思維惰性,也稱思維依賴。即學生在課堂中,缺乏獨立思考、主動思考,很多學生存在“教師講什么,我聽什么”的心理,導致其學習思維一直未能真正得以激活。例如,在課堂上,當學生遇到一個相對有難度的拓展性問題時,部分學生(尤其是B層級和C層級的學生)習慣于等待教師講解而不是自己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對教師的多度依賴以及獨立思考意識和能力的缺失,往往導致的結果便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下。
3.2.2 缺乏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備受推崇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認知為基礎。深度學習能夠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遷移和應用能力。在小學高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中低學習水平的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依然停留在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態(tài),學生思維不夠活躍,知識的歸納總結、應用遷移能力不強,舉一反三能力也不強。這樣的學習模式,與學生沒有真正參與課堂息息相關;同時,這種學習的思維和模式,也不利于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課堂。
3.2.3 認知過程反思的缺失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在學習實踐中,總結與反思有利于促使學生取得不斷的進步。高年級學生,年齡集中在11-12周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總結反思能力。然而,很多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往往缺乏對過程的思考。例如,一些學生總是在同樣的問題上犯錯,甚至是一錯再錯,但學生卻很少思考自己的過程,如是否是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是否是解題思路出現(xiàn)問題?等,學生缺乏反思、缺乏舉一反三,影響了其數(shù)學學習質量的提升。
3.3 情感參與問題
3.3.1 缺乏興趣,內在學習動機不強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內在動機等,與其課堂參與呈現(xiàn)正相關的關系。筆者在開展課堂參與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數(shù)學是一件無趣、枯燥的事情,尤其是進入高年級之后,數(shù)學知識的難度系數(shù)增大,讓學生打心里對數(shù)學的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這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之一。這是基于這種情感上的認知障礙,影響了學生參與數(shù)學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2 焦慮情緒
焦慮情緒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是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存在的情感認知問題。在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中,學生的這種焦慮情緒體現(xiàn)為:不愿意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甚至是害怕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在課堂上,學生面對教師的關注會采取逃避、躲閃的態(tài)度,在被動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自信心不強,聲音小,支支吾吾。部分學生甚至在上數(shù)學課前就存在緊張心理。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適當?shù)慕箲]情緒并非壞事,反而有助于促進學生集中精力思考問題;但過度的焦慮情緒,卻容易導致不良的學習效果,如學生因過度焦慮而忘記了聽課,忘記了參與課堂。
4 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數(shù)學課堂參與的策略
上述,筆者從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四個層面闡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數(shù)學課堂參與存在的問題。以下,筆者將結合自己文獻研究的思路、高年級數(shù)學教學實踐經驗,提出小學高年級學生數(shù)學課堂參與的對策。
4.1 課堂行為參與的提升策略
4.1.1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傾聽是學生參與課堂的根本。試想,如果學生在課堂中并沒有認真傾聽,對教師教學的思路、內容等都一知半解,那又如何參與到課堂中呢?因此,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極其重要。筆者在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中,采取如下辦法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
首先,讓學生明白傾聽的重要性。在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方面,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傾聽的重要性,認識到傾聽是知識、意見或建議等輸入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乃至日常的溝通交流中,可以適時提點學生,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傾聽,促使其充分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
其次,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傾聽習慣。好的習慣并非與生俱來,需要教師科學有效的引導。在高年級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多元的。例如,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師可以和學生約定一些傾聽的規(guī)則,如別人發(fā)言時不要插嘴,而要認真傾聽;老師上課時坐姿端正,眼睛平視前方;等等。教師還可以采取任務傾聽法,如在A同學發(fā)言時,教師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A同學發(fā)言完畢之后,教師隨機點名讓B同學復述A同學的發(fā)言。任務型傾聽的方式,對訓練學生的傾聽習慣,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乃至語言表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4.1.2 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針對當前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主動提問意識不強、被動式回答問題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的思維、行動等真正在數(shù)學課堂中活躍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至關重要。在問題意識培養(yǎng)方面,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在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讓課堂“活”起來,促使學生“敢問”;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科學應用問題教學法,精心設計針對教學內容的、啟發(fā)性的數(shù)學問題,引領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質疑,進而向教師提出問題。筆者在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中,設計了一項數(shù)學游戲活動:學生或者是學生小組出題“考”老師,如果學生出的題能夠難住教師,學生或學生小組將會得到獎勵。這一游戲活動出臺之后,學生出題的積極性頗高,很多時候學生甚至會發(fā)揮群體的智慧出題考老師。在筆者看來,這一游戲活動,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同時也有助于引領學生思考、參與課堂。
4.2 課堂認知參與的提升策略
在認知參與方面,學生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思維惰性、深度學習缺失。因此,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課堂認知參與,教師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是構建翻轉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在知識習得過程中,思維惰性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對知識的習得不主動、不深入,歸根結底,源于學生在知識習得過程中的主體性缺失。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師可以緊密結合當前比較熱門的“翻轉課堂”,采取課前“學習任務單”自主學習、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改變思維惰性的現(xiàn)狀,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二是在教學方面,教師要善于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深化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認知,促進深度學習。例如,高年級數(shù)學教師可以精心設計生活化的數(shù)學教學模式,以生活案例、生活現(xiàn)象為基礎開展數(shù)學知識講解,對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提高其課堂參與度具有重要意義。
4.3 課堂情感參與的提升策略
情感參與方面,小學高年級學生存在的顯著問題為:學習興趣不濃、動機不足、畏難情緒。以上幾點,對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提升都會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因此,要想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情感參與,教師需要從“興趣”、“動機”、“情緒”等多方面入手。例如,高年級數(shù)學教師可以采取故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增強數(shù)學課堂趣味性。如在給學生講解“體積”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入“烏鴉喝水”的故事,以故事引入知識講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此外,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師還可以通過數(shù)學競賽活動、課堂游戲活動、當“小老師”等多元化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對數(shù)學學科的認同感,全面提高其課堂參與度。
參考文獻:
[1] 林淑萍.試論小學生數(shù)學課堂參與度的提高[J].教育教學論壇,2014(37):151-152.
[2] 白振華.淺談提高小學生數(shù)學課堂參與度的有效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
[3] 王珊.學生課堂教學參與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7(7):54-58.
[4] 彭銀梅.基于多感官刺激的學生課堂參與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9)59-61.
[5] 吳斯嫻.提升小學生數(shù)學課堂參與度的教學策略探析[J].海峽科學,2018(1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