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軍
[摘 ?要]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結構形成、發(fā)展、變化、完善和豐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認知障礙,如表征障礙、過程障礙和建構障礙等。作為教師,要豐富學生的認知表征、認知運作和認知結構,促進學生認知力的提升,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呈現出積極的、良好的樣態(tài)。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認知障礙;矯正
現代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驗研究越來越清楚地表明,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結構形成、發(fā)展、變化、完善和豐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認知障礙,如表征障礙、過程障礙和建構障礙等。對學生而言,認知障礙可以發(fā)揮“正向作用”(如突破認知障礙的成就感等),也可以帶來“負向作用”,這種“負向作用”可以是“認知性負向作用”(如一錯再錯),也可以是“非認知性負向作用”(如喪失學習信心)。因此,研究學生數學認知障礙,并據此采取有針對性、方向性、目的性的矯正措施,能有效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的認知健康、科學地發(fā)展。
[?] 一、表征障礙:豐富學生的認知表征
華東師范大學李士锜教授通過對學生認知結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學生的認知結構是由節(jié)點和連線組成的網絡的觀點。其中,“節(jié)點”是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元素、對象,如概念、性質等。學生在認知節(jié)點性的知識時,通常會針對知識形成相應的心理表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常常會出現障礙。研究表明,學生對于節(jié)點性知識的認知障礙通常是表征障礙,也就是說知識沒有以合適的方式進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之中。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開辟多種學生認知通道,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實踐表明,有學生善于“聽覺思維”(聽的效率高),有學生善于“視覺思維”(對圖片、動畫等感興趣),有學生善于“動覺思維”(對操作感興趣),等等。對學生來說,合適的學習方式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作為教師,要善于研究學生的認知傾向、認知風格、認知特質等,從而針對不同學生出現的表征障礙,采用不同的認知表征方式,豐富學生的認知表征。只有當能夠有效地表征數學知識時,學生才能發(fā)揮內在的認知執(zhí)行功能,甚至發(fā)揮內在的認知主動建構、創(chuàng)造功能,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比如教學“2、5倍數的數的特征”(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時,在一些教師看來,學生不能理解、表達“奇數”“偶數”的本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這部分內容很簡單。但在實踐中,我們確實發(fā)現有部分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出現了認知障礙。通過問詢,筆者發(fā)現,學生之所以不能理解“奇偶數”的本質特征,一是因為學生自我的認知表征方式單一,二是因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認知表征的方式也單一。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針對不同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的學生采用了不同的表征方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認知表征。如對部分學生來說用文字表征就可以,即“2的倍數的數是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是奇數”;對于另一部分學生,筆者采用了圖形表征,即整組地畫圖、整組畫圖多一個(兩個為一組),以數據表征將偶數從2、4……開始列舉出來,或者以字母表征(2a),等等。通過多種表征方式,打通每一位學生的認知通道,消除學生的認知障礙。
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一種抑制性學習心理。作為教師,要打通學生的認知通道,排除學生的認知障礙,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認知執(zhí)行功能。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的認知現狀,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方法讓數學知識獲得科學性表征。
[?] 二、過程障礙:豐富學生的認知運作
學生數學認知的心理障礙,還表現為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系列障礙,比如感知失真、注意失調、表象模糊、記憶膚淺、情感脆弱、思維定式等。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障礙,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攔路石”。這樣的障礙,筆者將之稱為“過程障礙”。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障礙,教師要善于深度分析,從而找準障礙的具體類型,進而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讓學生能突破自我的認知心理障礙。
比如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蘇教版五年級下冊)這部分內容時,許多學生因為未能建立科學的、精準的“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表象,所以經常將兩者混用。比如有學生認為學校的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千米,有學生認為公園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千米,有學生認為一個行政區(qū)域是多少公頃,等等。對于這部分內容,筆者認為,教師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采用類比、想象的方式,助推學生建立“公頃”“平方千米”的概念表象,如借助22個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100平方米的正方形來引導學生認識公頃的概念;另一方面是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筆者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將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聯系起來,如公頃是百米的平方,平方千米是千米的平方,從而將面積單位建基于長度單位之上。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用豐富的課件演示向學生展示公頃、平方千米的大小,以豐富學生的視覺表象。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校園里東西走動、南北走動,讓學生形成針對公頃大小的直觀感受。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感受、體驗,能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對“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數學概念有真切的認知。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對學生的認知性過程障礙持一種觀望、彷徨的態(tài)度,這是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認知性過程障礙有所把握,區(qū)別對待。根據認知障礙的具體類型,教師需要積極地采取有效措施來促進學生認知的改善,由此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深化學生的數學認知,讓學生的數學理解從膚淺走向深刻、從模糊走向清晰。
[?] 三、建構障礙: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障礙不僅體現在認知點上,更體現在認知結構的建構上。華東師范大學李士锜教授認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是由節(jié)點和連線構成的復雜網絡。根據李教授的觀點,數學知識結構包括線性結構、樹形結構、網絡結構等。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建構認知結構的主要方式為兩種,一是同化,二是順應。所謂“同化”,就是將新知納入已有認知結構之中;所謂“順應”,是指當新知不能納入舊知結構時,需要改變、重組舊知結構。
比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二)”(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這部分內容時,重點是讓學生建立“整體”的概念。對于“整體”的概念,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沿襲教材中的簡單描述——“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因而導致學生出現了諸多的認知建構障礙,如“數”與“量”的混淆、“整體的量”與“單位‘1’的量”的銜接、“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整體”與“每份數”的關系的認知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應用同化、順應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認知,即從“數”到“量”的思維轉變。教學中,筆者首先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對“4個桃”“2個桃”“1個桃”平均分,進而引導學生對“4盤桃”“2盤桃”“1盤桃”平均分,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平均分不僅可以具體的物體作為對象,還可以對由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進行平均分”。如將“4盤桃”“2盤桃”“1盤桃”作為對象進行平均分,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盡管整體里面包含的物體數不同,但因為都是將“這個整體”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數,表示相同的份數,所以都表示相同的分數。接著,筆者還豐富了平均分的整體對象,進而讓學生認識到“整體”可以是任何物體組成的整體。同時,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不僅平均分的對象可以是“由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而且每一份也可以是“由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整體”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產生諸多的關系認知障礙,但在筆者的引導、調節(jié)、干預下,又有效地排除了關系認知障礙。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會遇到許多的認知障礙。作為教師,不能僅僅讓學生反復地操練、學練,更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有針對性、實效性地展開教學。要具體、深入地分析學生的認知障礙類型,采取相應的措施、策略去排除學生的認知障礙,對學生的認知障礙進行干預,從而讓學生有效執(zhí)行、建構、創(chuàng)造。通過豐富學生的認知表征、認知運作和認知結構,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呈現出積極的、良好的樣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