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鷺昀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中的語言文字運用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但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一直處于被控制、被管理的地位,只是完成教師布置下來的各種閱讀學習任務,學生的個性特點和主體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學生閱讀的深度、廣度、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受到限制。
關鍵詞:小學語文;補充閱讀;閱讀策略
一、定計劃,整體明確游“書海”
(一)制定閱讀計劃,明確補充閱讀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一開始就制定計劃是十分重要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要以學生為本,將課堂還給學生。閱讀教學中,學生個體喚醒強調(diào)其主體地位,讓閱讀實踐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漸漸形成一種日常的學習狀態(tài)。“補充閱讀”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讓學生制定正確的計劃,讓學生有個好的開頭。
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生的發(fā)展必然是緩慢的、無效的.被動的。每學期開學初,筆者就指導學生量身定制切實可行的自主閱讀規(guī)劃,這種“私人定制”般的閱讀規(guī)劃從讀書的內(nèi)容、時間、主題、方法、反饋等多方面幫助學生明確自主閱讀的短期目標和總體目標,從而扎實有效地開展閱讀指導。
在筆者執(zhí)教的學校,一開始便會讓學生對本學期有一個閱讀目標,學生在閱讀目標中,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這樣制定明確目標,又激勵期待的閱讀規(guī)劃設計,讓學生在歡樂與分享中實現(xiàn)個體主動發(fā)展。
(二)把握課堂節(jié)奏,預留補充閱讀的時間與空間
學生的閱讀學習是一種能力構建的過程,閱讀能力的形成,必須依靠學生個體積極參與語言實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用共性代替?zhèn)€性,要避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fā)揮”。閱讀與學習都需要時間,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操之過急,要給學生自由支配的閱讀時間,課上讓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課后讓學生去讀自己喜歡的書、感到好奇的書甚至讀不懂的書,讓學生去經(jīng)歷自由閱讀的歷程。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xiàn)有策略地指導、引導、分享、交流,才能實現(xiàn)有效的師生、生生資源碰撞,才能實現(xiàn)有實效的提升拓展,從而喚醒學生個體的學習欲望,讓個體主動性的發(fā)揮促進閱讀實踐的內(nèi)化深化、個性化,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給策略,以一帶多拓 “閱歷”
閱讀實踐要立足于課本,但不能只限于課本。教師要以教科書為載體,在精學教科書課文的基礎上拓展孩子的閱讀量。小學階段的孩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語言和思維爆發(fā)的年齡,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時候的教師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正確閱讀。一個孩子如果只讀過教科書是非??上У模彩欠浅?杀?。真正的閱讀實踐要有課堂外的拓展和提升,要有以課堂閱讀實踐為中心向外輻射,教師要有以一篇帶多篇甚至多本的意識,讓學生在課內(nèi)帶課外精讀帶博讀的過程中,不斷開闊視野,加深加寬人文底蘊和語文素養(yǎng)。
(一)找類比閱讀
同一人物、景物、事件在不同作家的描繪下,會展現(xiàn)不同的場景,表達不同的感情。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相同“事物”為線索,安排學生進行補充閱讀。對比這些事物在不同作家描繪下展現(xiàn)的不同特點,進而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比如在統(tǒng)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是以“狐貍”這個事物為主角的文章,教科書中列舉了《狐假虎威》《狐貍分奶酪》和《狐貍養(yǎng)雞》等四篇課文,編者的意思是從不同作家的筆中,讓學生加深對狐貍聰明又狡猾這樣的形象的認識。筆者根據(jù)這樣的意圖,推薦學生補充閱讀了《列那狐的故事》《吃書的狐貍》《狼和狐貍》等書籍,書中的“狐貍”各不相同,但是又都是“聰明”的化身,學生在這樣的引導閱讀中,對“狐貍”這一形象印象深刻。
其次,可以根據(jù)“主題”相同來引導學生補充閱讀。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每一冊都安排了一次“快樂讀書吧”的內(nèi)容,這個欄目很好地將同一類主題安排在一起,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如二年級下冊的“故事里的兒童”,三年級上冊的“童話王國”,三年級下冊“小故事大道理”……這些主題拓展出來的書可謂是精彩紛呈,既補充了學生在課本之外的閱讀量,又引導學生進行了科學的類比閱讀。
這樣找類比的補充閱讀,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閱讀材料,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歸類,學會對比,潛移默化地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書籍的歸類,為以后的大量閱讀奠定基礎。
(二)按作者閱讀
課本中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不乏名家名篇,是學生接觸名家名著的好機會,但對名著名篇的閱讀如果僅限于課本,就如讓學生只欣賞了窗口的風景而忽略了整個大自然,實在是太可惜了!在教學中,學生從《窮人》中初識列夫·托爾斯泰,品味到其樸素又富有張力的語言;從《荷花》中認識葉圣陶,陶醉在其細膩優(yōu)美的文筆之下;從《少年閏土》中了解魯迅,感受到其對封建思想的痛恨;從《母雞》中走近老舍,欣賞著其雅俗共賞的風格……如果教師沒有抓住讓學生更深入認識作家的機會,著實可惜。教師可以在學完課文后再推一把,讓學生走得再遠些,看得再多些,補充閱讀這些名家的名篇,讓經(jīng)典在學生心中萌芽。
(三)循文體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每篇課文都承載著一定的知識點落實學習表達方式的任務,這些課堂資源可以作為引導學生補充閱讀的基點,幫助學生通過補充閱讀達到知識補充,進而構造完整的知識架構。
在學習了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假如沒有灰塵》這一說明文后,筆者引導學生補充閱讀相關的環(huán)保主題文章,舉辦環(huán)保主題發(fā)布小論壇,讓學生在閱讀和交流的過程中更進一步熟悉說明文的表達特點,鞏固學生嚴謹?shù)谋磉_態(tài)度、探索科學的興趣。又比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的《宇宙生命之謎》是一篇科普類說明文,結構嚴謹,描述了科學家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太空中探索未知生命的歷程,地球與其他星球不同是我們擁有現(xiàn)代文明和高級生物體,而地球以外的星球至今未發(fā)現(xiàn)有生命蹤跡。引導學生通過相同的說明文文體閱讀品味其他科普文或書籍,如《十萬個為什么》《時間簡史》等,拓展學生對于說明文這種文體的認識。
三、尋方法,不拘一格展“個性”
批注閱讀是個性閱讀實踐中最有效的方法?!墩Z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學生個體在閱讀時要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疑問”“自己的感受”,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依心之所感,圈圈畫畫,筆墨摘錄,這樣做不僅能加深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更能幫助學生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有個性閱讀習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不一樣,批注的形式也就不一樣,不用刻意統(tǒng)一規(guī)定,要鼓勵不同形式的批注,讓學生在批注閱讀中開闊思維,感知閱讀的快樂,逐步掌握批注方法。
四、結語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心靈的火焰?!苯逃龖撌怯眯撵`喚醒心靈,教師應該站在語文學科學習與學生個體發(fā)展緊密互生的角度,去認識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個體主動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對學生成長的深遠影響,在閱讀教學的特定場合下,喚醒學生的主動發(fā)展,幫助學生形成主體獨特的閱讀體驗,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個性化的學習品質(zhì)以及自主意識、獨立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楊艷. 探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模式的策略[J]. 教學周刊,2019(03):121-122.
[2]趙常姝. 談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J]. 中國校外教育,2019(02):117-120.
[3]黨春春. 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 學周刊.2020(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