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銘
摘要:隨著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的發(fā)展,很多創(chuàng)新的教學思想開始應用到教學中,思政教育理念也屬于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核心內(nèi)容就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以及品行進行培養(yǎng)。此外,語文本就屬于一種語言性學科,落實思政教育理念,對于深化語文知識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有較大的意義。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較大,無法將思政教學理念貫徹其中,一是被傳統(tǒng)教學觀念所影響,不愿意創(chuàng)新,二是不能將思政理念與語文課堂有效結(jié)合,進而無法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使思政教育理念可以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政教育;應用策略
在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要結(jié)合國家總體的立德樹人發(fā)展目標,在小學課堂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挖掘語文學科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有效構建語文學科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的關系。在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在教材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內(nèi)容,教師需要從題目著手,找到創(chuàng)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幫助學生逐字逐句的有感情朗讀課文,找出思想政治元素,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故事的講解中創(chuàng)造思想政治氛圍。
一、精準抓住題目的深刻內(nèi)涵,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語文教材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學生們通過看過題目就可以大致掌握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題目也是教材內(nèi)容的濃縮,是作者創(chuàng)作情感的精煉表達。在教材題目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契機,需要教師深入去挖掘并運用。在帶領學生們進行一篇文章的閱讀和理解時,要精準抓住題目的深刻內(nèi)涵,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結(jié)合當前的教育目標,實現(xiàn)教書和育人的完美融合。
二、逐字逐句分析課文內(nèi)容,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
在帶領學生們學習語文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通讀一遍課文,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分析課文蘊含的深刻內(nèi)容。在字、詞、句當中有效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塑造學生們良好的人格及品格。小學的語文教材當中,每一個故事都烘托了一個人物的形象,教材中樹立的都是一些英雄模范。教材中英雄楷模的事跡,時刻激勵著學生們的學習和奮斗精神。比如劉胡蘭、邱少云、黃繼光、雷鋒等等,這些人物形象所刻畫的性格特點就非常的鮮明和突出。例如,在學習《黃繼光》這篇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首先介紹黃繼光的英雄事跡,然后又通過課文描寫黃繼光的語句,來進行人物形象刻畫的補充。抓住黃繼光的一些行為動詞,來突出黃繼光英勇頑強和勇敢的精神。學習英雄人物黃繼光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斗志。
三、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學習課文首先要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的過程當中,讓學生們更加深刻的去感受語言的溫度,體會人物形象的情感,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的表達方法。在朗讀的過程當中,教師指導學生們?nèi)ジ惺芪恼伦掷镄虚g的真情實感,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內(nèi)涵,結(jié)合朗讀指導的契機,語文教師做好思政教育的鋪墊。例如,在進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文章的學習時,教師首先要富有情感的進行朗讀的示范,指導學生們在重點地方進行標記。比如在朗讀到伯父于周恩來之間的對話時,讀出“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朗讀出追問的感覺來,提醒學生們要注意此次的文字描寫。指導朗讀的方法有很多,教師找出適合學生們的朗讀方式,指導他們進行有情感和有目的的朗讀,養(yǎng)成文章的朗讀習慣。揣摩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和思想,從課文中深刻感悟少年周恩來的遠大志向和報效祖國的博大胸懷。將課文拉回到現(xiàn)實,教育學生們要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
四、關注學習過程,強化思政教育水平
教師需要將語文知識和思政教育要素相結(jié)合,在為學生講解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要時刻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強化思政教育水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有效指引學生明確其將來的目標和人生理想。因此,教師需要注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的思政教育理念要與學生的發(fā)展和學習需求相符,站在學生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推動學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養(yǎng)成。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弘揚思政美德的內(nèi)容,如“岳母刺字”“鑿壁借光”“孔融讓梨”等,教師需要將語文課堂當作進行思政教育的重點途徑,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舉辦朗誦會、制作手抄報等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強化思政教育水平,達成思政理念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墨梅》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花中四君子”的相關知識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拓展他們的知識面?!盎ㄖ兴木印奔礊楣旁娫~中經(jīng)常提及的“梅、蘭、竹、菊”,為何將它們歌頌為“君子”,是因為在古人眼中,這四種花草表現(xiàn)出良好的品性?!懊贰庇_,代表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蘭”與世無爭,代表謙謙君子;“竹”經(jīng)冬不凋,代表剛正不阿、不亢不卑的品質(zhì);“菊”不趨炎附勢,代表傲然不屈的高尚品質(zhì)。教師在引入上述內(nèi)容時向?qū)W生滲透了德育教育要素,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語文知識,也實現(xiàn)了基于思政理念的語文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新教學思想,從多角度出發(fā),將思政教育貫穿到小學語文教學的始終。實際上,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實能夠填補語文教學中的空白,將兩者融合既可以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還十分具備應用價值。但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貫徹思政教育理念難度較大,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校及語文教師需要在小學生接受基本教育時加入思政教育,并意識到進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在日常教學時掌握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正確的時機融入思政教育理念,推動學生將來的全身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米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J].語文建設,2020(14):10-11.
[2]樊莉.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貴州教育,2020(13).281C1894-11D8-4464-A7BE-27C7D057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