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熙宸
內容摘要:肖培東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誦讀教學模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誦讀教學藝術。其誦讀教學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貫穿課堂,層層推進;要點指導,涵詠詞句?;诖耍處熢陂喿x教學中可以做到以讀體情,提升學生的深度解讀能力;以讀激思,提升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以讀入境,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關鍵詞:誦讀 肖培東 教學藝術 啟示
誦讀歷來是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學習任務群中提出“重視誦讀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增進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積累古代作品的閱讀經(jīng)驗”①。肖培東作為我國新生代語文特級教師,對誦讀教學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視,王君老師曾評價其語文教學“是長在誦讀之中的教學”。因此,筆者通過分析肖培東老師的大量閱讀教學課例,探究其誦讀教學藝術,以期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實踐提供有益幫助。
一.誦讀教學的內涵與作用
關于“誦讀”的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廣義上看,“誦讀”在《詞源》中的釋義為“念,熟讀”,即指一種閱讀方法;從狹義上看,“誦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巢宗祺先生認為,“誦讀是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宜于抒情詩文、文言文等聲情并茂的作品。誦讀比簡單的朗讀更有助于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讀那樣具有表演性,這一方法有助于積累素材、培養(yǎng)語感、體驗品味、情感投入,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雹?/p>
與一般誦讀教學有著本質差別的是,肖培東老師深刻認識到誦讀對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升閱讀水平、增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在其著作《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一書中,肖培東老師充分闡述了誦讀教學的重要性,他認為,“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最樸實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讀,讀其義,讀其理,讀其情?!雹垡虼?,在肖老師的閱讀教學中,他將誦讀充分運用到小說、散文、詩歌、文言文、演講辭等各類文體的教學中,以“讀”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強調立足于字詞句,通過對課文語言的語氣、語速、輕重、節(jié)奏等誦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涵詠詞句,以此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促進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以及審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肖培東誦讀教學的藝術特點
(一)貫穿課堂,層層推進
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重講輕讀,缺乏對誦讀教學足夠的重視,僅僅將誦讀作為檢查預習、識字正音、初讀文本的手段,未能充分挖掘出誦讀教學的最大價值。而肖培東老師課堂教學的亮點之一,就在于他能夠以“讀”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并有效推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正如錢夢龍老師評價道:“如果把他的每一堂課比喻為一幢幢精心設計的建筑物的話,那么朗讀就是這些建筑物賴以支撐起來的骨架。”④
以肖老師執(zhí)教的《斑羚飛渡》一課為例,整堂課共分為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整體把握”——“燦爛的飛渡”——“燦爛的背后”。在“整體把握”環(huán)節(jié)里,老師引導學生在敘述故事梗概的基礎上誦讀關鍵句子,使學生感受到,斑羚心甘情愿選擇用自我犧牲的方式來換取種群生存的機會,以此達到整體感知文本、激發(fā)內心情感的目的,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深入探討“飛渡”奠定基礎。在“燦爛的飛渡”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肖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斑羚飛渡,是一次______的飛渡?”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把課文中表現(xiàn)斑羚飛渡特征的原句誦讀出來,并指導學生仔細揣摩句子情感;在討論的最后,肖老師引導學生誦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抓住“燦爛”一詞,體悟“燦爛的飛渡”蘊含著悲壯、驕傲、果敢等豐富情感。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經(jīng)過品讀與討論,對斑羚飛渡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由此得以順利進入到對文本主旨意蘊的探究。在“燦爛的背后”環(huán)節(jié)中,肖老師通過讓學生分別誦讀有關“燦爛的彩虹”的句子,來挖掘“燦爛”背后的精神實質,對比感受斑羚偉大而崇高的精神以及人類自私而丑陋的現(xiàn)實,由此引發(fā)學生對人性、對生命的思考;當學生對《斑羚飛渡》有了深層的情感體驗后,肖老師進一步鼓勵學生讀出“慚愧、內疚、感動、悲壯”的復雜情緒,最后,整堂課在關鍵句的誦讀中結束。
由此可見,在本節(jié)課中,肖培東老師運用誦讀串起整個課堂的教學,層層遞進指向文本主旨意蘊。不僅如此,肖老師在《山羊茲拉特》、《春酒》、《皇帝的新裝》等課文的教學中,也無不將誦讀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品析、在誦讀中沉淀,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要點指導,涵詠詞句
肖培東老師誦讀教學的成功之處,在于其緊扣文本,通過對課文語言的語氣、語速、節(jié)奏、輕重等誦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準確把握言語形式、仔細揣摩言語內容,以此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言語形式上的誦讀教學主要包括對文體、韻律和句式三個方面的指導。首先,在課堂教學中,肖老師重視引導學生根據(jù)不同文體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誦讀方式,例如,在教學《始得西山宴游記》時,有的同學誦讀語速過快,肖老師立即指出需用舒緩的語調來進行文言文誦讀;在教學《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時,肖老師指導學生應把握演說辭的特點來進行誦讀,注意突出重音、找準節(jié)奏、適當停頓,才能讓聽眾瞬間捕捉到演說重點。其次,在古詩詞教學中,肖老師引導學生須在掌握詩詞用韻特點的基礎上進行誦讀,如在《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教學中,肖老師提示學生注意詞中兩句一換韻以及仄韻、平韻、仄韻、平韻回環(huán)往復的特點,讀出詞的復疊之美。此外,肖老師指導學生在誦讀中要讀出句子的句式特點,以《始得西山宴游記》的教學為例,肖老師特別指出“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一句中的“凡是”并非現(xiàn)在意義上的“凡是”,而是由“凡”“是”兩個詞組成,提醒學生在誦讀時要將其斷開,不可連讀。
言語內容的誦讀教學,就是在一系列誦讀指導下,聚焦關鍵詞句,讓學生讀出滋味、讀出情感、讀出理解,從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例如,在《山羊茲拉特》的教學中,師生圍繞“決定賣山羊的時候,人的情感是怎樣的?請找出關鍵語句”這一問題進行思考。有學生從文中找到了“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猶豫之后,硝皮匠勒文決定把家里的山羊茲拉特賣了”一句,肖老師隨即向學生追問:“哪些詞語你覺得要注意語氣?”在這一追問中,肖老師意圖讓學生把握反映人物情感的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語氣以表達人物情感。隨后,學生以很緩慢的語氣讀出了“很長時間的猶豫”一詞,并從中體會出硝皮匠勒文迫于生計不得不賣掉山羊的不舍與無奈之情。通過肖老師的指導與點撥,學生已經(jīng)領會了從誦讀中涵詠詞句的閱讀方法,當肖老師繼續(xù)追問:“這種無奈不舍在其他人的表情中也有嗎”,學生能夠快速找到相關句子,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對“不禁”、“也”、“只得”進行了語氣強調,從而深切感受硝皮匠勒文一家人對山羊的不舍與無奈之情。
所以,肖培東老師的誦讀教學,重視讓學生靈活運用誦讀方法,在對文本言語形式理解的基礎上,把握關鍵語句,細細咀嚼其中滋味、揣摩體悟其中情感,在反復的誦讀與品味中促進語言文字的理解力與感受力的提升。
三.肖培東誦讀教學的啟示
肖培東老師的誦讀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誦讀教學模式,真正做到在誦讀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今后廣大中學語文教師進一步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以讀體情,提升學生的深度解讀能力
所謂“以讀體情”,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立足于文本,把握具有情感生長點的關鍵語句,在分層誦讀中走向文本深處,促進文本的深度解讀。例如,在《始得西山宴游記》的教學中,“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是文中的具有情感生長點的關鍵句。初讀此句,肖老師立即引導學生抓住“悠悠乎”一詞,嘗試讓學生讀出句子的悠然之感,以初步感受西山的遼闊與遙遠。經(jīng)過對文本的品析,學生對柳宗元與西山融為一體有了更深的理解,再讀此句,學生已然能讀出作者沉醉于西山之感。進入到“對比兩種游的‘游——醉——知——歸’”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從兩種游玩的比較閱讀中,更進一步認識到西山是柳宗元的精神歸所,“西山宴游”實質是一種神游,由此,三讀此句,學生得以真正讀出作者那份愉悅與忘我之感。然而,西山終究只是柳宗元暫時的解脫,他最終還須回到現(xiàn)實中去,最后,四讀此句,學生不僅讀出了西山的大氣、悠遠,更讀出了柳宗元難忍歸去的不舍與傷感之情。因此,在誦讀中體會情感,在情感中領會文意,是走向文本深度解讀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以讀激思,提升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所謂“以讀激思”,就是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思維訓練點,巧設問題,啟發(fā)學生在自主誦讀中打開思路、多元思考,不斷增強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與獨創(chuàng)性。在肖老師的課堂上,他往往會在文本研讀環(huán)節(jié)設計一個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在誦讀中積極思考,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例如,肖老師在教學《孔乙己》一課時,以“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重點研討“文章中孔乙己以外的人對孔乙己最能記住的又是什么呢”的問題。研討剛開始,肖老師先讓學生齊讀孔乙己第一次出場的片段,再指導學生從細讀“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句中體會旁觀者對孔乙己的嘲諷之感,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自然而然讓學生意識到“旁觀者最能記住孔乙己的傷疤”。經(jīng)過肖老師的啟發(fā)引導,學生們的思維已經(jīng)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在研討的過程中,學生們又紛紛提出“孔乙己被吊著打”、“孔乙己欠錢”以及“孔乙己引起的一片笑聲”等等見解,并在肖老師的誦讀指導與思路點撥中,進一步體會旁人對孔乙己的冷嘲熱諷,認識到整個社會對孔乙己的涼薄冷淡,進而深入理解孔乙己的悲劇形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將誦讀滲透到問題研討之中,并給予適當?shù)攸c撥、指引,讓學生在自主誦讀中深入思索、發(fā)散思考,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三)以讀入境,提升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所謂“以讀入境”,就是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在反復誦讀中品味作品的語言美、形象美、情感美,從而進入到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審美情境中,獲得審美享受。誦讀是提升審美能力的最好途徑,尤其在詩歌鑒賞中,肖培東老師認為,誦讀古詩詞“要細細地進入文字當中……每一個字都要很真很真地去讀”⑤,不僅要“讀出韻律美,還要讀出畫面美”⑥,他重視運用誦讀與想象的方式來讓學生讀懂詩意、漸入詩境、體悟詩情。具體來說,肖老師在教學《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一詞時,讓學生思考“江南之好,好在哪里”,學生們從“春水碧于天”中讀出了江南風光之美、從“畫船聽雨眠”中讀出了江南生活之美、從“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中讀出江南女子之美。隨后,肖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用充滿憧憬與期待的語調讀出“春水碧于天”的開闊明朗,再仔細揣摩“眠”字,以緩慢的語調輕輕讀出“畫船聽雨眠”中主人公泛舟湖上、伴雨而眠的從容與寧靜,用輕柔的語氣誦讀感受江南女子人似皎月、腕若霜雪的神態(tài)情韻。通過對語言反復的誦讀與品味,學生漸漸進入到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審美情境中,切身感受江南的閑適之美,體會作者眷戀江南的真摯情感。因此,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誦讀的方式,輔以聯(lián)想和想象,沉浸到語言文字之中,以審美的眼光來閱讀文本,增進美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
總而言之,在肖培東老師的閱讀課堂上,誦讀教學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從宏觀上,以“讀”貫穿課堂,層層推進教學進程的開展;從微觀上,通過誦讀要點的指導,引導學生涵詠詞句,豐富情感體驗。這樣由點及面的誦讀教學,能夠直指教學核心,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使學生的深度解讀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以及審美感知能力得以真正提升。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1.
②巢宗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4.
③肖培東.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82.
④肖培東.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
⑤肖培東.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113.
⑥肖培東.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112.
參考文獻
[1]肖培東.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2]肖培東.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蔣光明.朗讀教學的功能、原則和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2015(11):7-10.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