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蘊穎
摘要: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重點是培養(yǎng)的個性涵養(yǎng)、社區(qū)關懷、家國精神情感,以及主動發(fā)展、協作參與、創(chuàng)造實踐等基本能力。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育是一個引導學習者身心、技能全方位發(fā)展的關鍵課程,作為每一個學習者在發(fā)展過程中才能、品格培養(yǎng)的關鍵支柱,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始終是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育的價值追求,而家國人格情感的培育則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點和關鍵。因此筆者提出將家國人格情感素養(yǎng)教育為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主要部分,并貫徹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育中,勢在必行。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yǎng);應用策略
引言:在中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歷史背景下,中國歷史和社會發(fā)展也產生出了新的教育問題,部分老師很可能因為大量延伸和擴展了教材內容,而忽略了對課程本身豐富資源的發(fā)掘,從而在實際使用教育資源時會產生了舍本求末的現象。因此,老師要充分意識到課程在教學中的關鍵意義,以此建立合理的課程設計思想,降低學生的復習壓力,從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訓練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中的核心素養(yǎng)價值體現
1、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意義
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不僅僅是國家在新課改教育政策中對所有課程進行的具體要求,還具有著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促進學生健全道德、人生觀和價值理念的關鍵意義,是保證學校未來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基礎。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通過訓練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機會,通過訓練學生具備準確的生命價值觀和道德理念,通過重塑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意志,促使學生具備真正掌握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文明和弘揚歷史文明的能力。
2、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yǎng)要素
所謂歷史與社會的核心素養(yǎng),即學生通過修習歷史與社會這門必修課,使學習者的認識技能、世界價值觀和情感心態(tài)等得到了系統(tǒng)形成,從而突出了歷史與社會這一課程的實質。所謂綜合思維,是指運用歷史眼光深入地理解當下社會的一門能力,一般基于認知內容角度,分為中外綜合、古今綜合、空間綜合等。其中,中外綜合指我國社會在歷史、人文、地域等方面的綜合;古今綜合即當代社會與歷史方面的綜合;空間綜合即地域、歷史方面綜合的三大點內容。歷史意識是指對人類發(fā)展歷程的自覺反映,包含了對歷史事物的認同感、評價和認識。
3、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不少初中老師既缺乏對學生如何培育專業(yè)核心能力的意識,也認識不到教育內涵的意義,更加沒有有關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實際教育經歷。從而在進行核心素養(yǎng)培育教學策略研究的時候遭受到了諸多不利限制,同時課堂效果與質量也很難進一步提高。而盡管國家始終在大力推廣綜合性的教育理念,但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維中的唯成績論和師尊生卑的傳統(tǒng)教育觀卻仍在影響著歷史老師的課堂開展情況和成效。學生在課堂中主要地位的不突出使得老師的課堂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掌握狀況,過于追求考試成績的提升就會忽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訓練。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1、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歷史理解能力
隨著當今社會信息化的飛速發(fā)展,在課堂中使用信息化的課堂輔助工具已不是一個新鮮事了。所以,初中歷史和社會教學在訓練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同時,又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輔助工具,為課堂增添新奇感和趣味性,同時調動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從而訓練學生的歷史理解。
例如:在教學《國土與人民》這一課程,初中的老師們希望可以使學習者更清晰地看到古代中國的領土遼闊以及隨著歷史發(fā)展中國領土的不斷變遷,于是使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工具,制作了從古至今中國領土的演變動圖。把中國歷史的演變和世界滄海桑田的變化都清晰的展現在學習者的面前,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歷史教學情景,在降低學生歷史學習困難的同時調動學習者的歷史學習興趣,培育學習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最后達到訓練學習者歷史理解能力的教育目的。
2、做好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教學
在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中,離不開對歷史人物的探討。在培養(yǎng)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背景下,學科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做好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需要以唯物史觀為評價的基礎,結合該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以發(fā)展的眼光和批判性的評判方法對人物進行合理的評價。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還需要結合歷史史實來分析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在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引入來開展學科的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因而在具體教學活動中,人物形象要以多面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來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并且能夠以正確的角度,加強判斷歷史人物的形象對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影響,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有效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整體質量。
3、巧用資料開闊學生知識視野
新版的中國歷史和社會教科書中增加了不少材料式資料和讀卡,同時由于此類資料有著簡明扼要、緊扣課本內容的特征,對教育實用價值較高,所以新教材也必須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運用。而在整部教科書中,讀卡也發(fā)揮著一種信息補充的功能,但由于新教材因編寫時間有限,而無法將知識點全面的展示,若采用讀卡片的形式來加以展示,則可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并為教師對書本內容的拓展提供了好的條件。也因此,教師在開展有關《新中國初期的外交》的課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仔細地閱讀和分析關于乒乓外交的這一讀卡片,同時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從而實現了對學生讀書內容的一種很好引導。當學生們通過剖析乒乓外交所產生的影響因素后,再結合當前的中美關系形勢,能對建國以來中美之間的關系變化規(guī)律,作出很好的把握。
結束語:在歷史和社會學科的課程中,學生為了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那么課程老師就必須在課程中合理地融入學生對歷史角色客體的評價教育環(huán)節(jié),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程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具備積極探究的機會,包括開展與課程有關實際活動的機會,并以此培育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余秋萍,杜玲.基于社會實踐活動的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20).
[2]呂小萍.核心素養(yǎng)引導課堂教學——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4).
[3]胡振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教學為例[J].文教資料,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