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云
摘要:示范課作為一種良好的教學交流形式,它能直觀有效傳遞教學技能,展示教學效果,受到一線教育學校的重視。無論是教學競賽,還是校本教研,都把示范課作為展示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上好一堂示范課不僅需要教師對教學知識、教學技能的日積月累,也需要明白示范課的一些特征和特點。本文將對筆者所見的示范課中共性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一定對策。
關鍵詞:示范課 校本教研 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一、示范課的定義和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裴娣娜指出,示范課始于 20 世紀 50 年代中后期。示范課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一種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開的課程講授形式活動。示范課主題鮮明、任務明確,除了學生參加聽課外,還有領導及其他老師參加,是老師展示教學水平,交流教學經驗的好時機。一堂示范課經歷授課者思考、選題、籌備、講授,觀摩者觀摩、思考、討論等過程,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教研形式。
示范課具有良好的展示和示范作用,是教學交流、教學評價、教學經驗推廣的重要形式。
然而以筆者十年的教學經驗看,現(xiàn)階段示范課叫好不叫座。
在部分教師看來,示范課就是一堂“表演課”,有部分教師甚至毫不客氣地說,學校示范課講得好的教師,學習專業(yè)是“語文表演學”、“數(shù)學表演學”、“教育表演學”……
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絕不能僅僅把原因歸咎于這部分教師安于現(xiàn)狀、不學無術、不圖進取。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我們的示范課確實存在不少問題。
二、示范課的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 部 分 示 范 課 務 虛 不 務 實
示范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堂展示課,教授者通過對課程內容的研究,根據課程標準,把自己對課程的理解,通過恰當?shù)慕虒W手段,向觀摩對象展示,觀摩對象通過觀摩或學習教學技能,或學習課程理解,或發(fā)現(xiàn)優(yōu)缺點,從而達到示范作用。它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開展的、供旁聽、借鑒和評價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是探討教學規(guī)律、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2。
然而近年來,隨著它存在的時間越久,在日常教研中應用的越廣泛,教師們?yōu)榱顺鲂隆⒊霾?、出分,所授示范課朝著華而不實的方向發(fā)展。
為了獲得高分,或生硬應用一些不適合所授內容的教學手段,例如游戲和表演;或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制作精美的彩圖、手工、 紙貼等。一味追求新奇,令人眼花繚亂。類似這樣的示范課所表現(xiàn)出來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技巧,在我們日常教學中可望而不及,不具備推廣作用。試問,日常教學中,教師們哪有時間花如此多時間來準備一堂課?無怪乎,被部分觀摩的教師稱之為“表演課”。
那么示范課怎樣避免流于表演課呢?
筆者認為,還是要回到示范課的本質上來說。示范課雖說是一堂示范課,但是示范課要示范的正是日常的教學技能,而不是那些表演成分大于實際意義的東西。
首先,教學手段要和所授知識相符合。一種好的教學手段,并非 100%適用于 100%的教學內容。不能為了展示這種教學手段,而生搬硬套。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合適的才是完美的。
其次,盡管示范課是一堂示范課,需要具備一定展示和示范作用。但仍然不提倡為了出新出彩,展示一些日常教學中遙不可及教學手段。日常教學中,尤其是中小學教學中,教師的課時安排比較緊,一堂課的準備時間不會太多,如果所展示的教學手段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準備,那么這種教學手段便失去了推廣空間,自然,這樣的示范課便被人稱之為“表演課”。
2、 小 組 討 論 被 過 度 神 化
筆者接觸過一些示范課授課者,他們的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設計得不是很合適?;蛘吒纱嗨麄兊慕虒W內容就不適用于小組討論。然而他們還是設計了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為什么呢?他們說:“如果不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會被評委嚴重低給分?!?/p>
不得不說,小組討論在某些地方被過度神化。部分評委教師甚至認為,只有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的示范課才是合格的示范課。經常聽他們在評語中說:某某某的課沒有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似乎小組討論成了課堂必須,不能缺少的一環(huán)。
不可否認,小組討論法具備它特有的有點。小組討論法最早出現(xiàn)于 20 世紀 60 年代的英國和美國等地區(qū)小班教學課堂○它是指把一個班的學生,按基礎的強、弱搭配,分成若干小組。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向小組提出一個問題。小組同學在獨立思考、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一份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最后由教師引導小組展示和交流,形成最終意見。這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以學生為主,教師作為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和服務者,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但不合適的小組討論設計,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一方面,有的內容并不具備討論空間,是一些概念性的內容。例如,筆者曾聽過一堂課,該課是一堂識字課,教師要求學生就課文生字、生詞的讀音進行討論。筆者認為,這樣的設計,學生不具備討論空間。只能自己查字典,或者相互配合你查 A 生詞我查 B 生字,最后互通有無,我們都有了 AB 兩個字詞的讀音。這樣的小組合作與討論,沒有太多意義。第二方面,教師設計的討論點,沒有抓住問題的突破點。例如筆者聽過我校一位教師講授的《兩位數(shù)乘多位數(shù)》,教師在完成和展示了兩位數(shù)乘多位數(shù)的算法算理研究后,給出一個題目,要求小組討論完成。結果,學生們沒有討論,沒有合作,只有合座。因為學生們拿到題目以后立刻開展了獨立演算。這樣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們“不要討論”、“忘記了討論”!那么,小組合作、小組討論的問題該怎么設計呢?
一方面,設計的問題要留有討論的空間。例如采取小組推理、小組預報、小組整理等方式設計問題,讓小組組員有話可說,有方向可尋。
第二,設計的問題難度要合適,要緊扣上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能夠找到解決的方法。
第三,設計的問題要能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是每個老師的必備技能,小組討論的問題也必須設計得能夠激起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否則,索然無味的討論沒有人愿意參與!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教學論》,裴娣娜,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年 9 月第一版。
2、《教師怎樣上好公開課》,項家慶 潘海燕,開明出版社,2015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