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娜
摘要:音樂學科在學生家長中學科認同認知率低,學生家長在音樂興趣上投入有限。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更應堅守嚴謹治學、務實高效、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學原則,扎實開展音樂教學活動?!逗诵乃仞B(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前言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要有超前的意識,準確領會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完整內涵和實現路徑,做到“為我所用”,結合學段特點以: 提升聆聽興趣,培養(yǎng)聆聽習慣;重建教學關系,讓聆聽持續(xù)增長;強調學科活動,讓聆聽提升歌唱表達。把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機地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之中。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聆聽;歌唱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音樂學科在學生家長中學科認同認知率低,學生家長在音樂興趣上投入有限,大部分學生只有在音樂課堂中才能接觸到正規(guī)的音樂教育。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更應堅守嚴謹治學、務實高效、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學原則,扎實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教育學博士、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撰寫的《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前言中指出:雖然本次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改革(課程標準修訂)是從高中階段開始的,但是我們確信,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研制和提煉,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在出發(fā)點和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準確領會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完整內涵和實現路徑,做到“為我所用”,結合學段特點,把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機地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之中。
一、提升聆聽興趣,培養(yǎng)聆聽習慣
分析小學歌唱教學現狀,我們會發(fā)現歌唱教學要么沒有扎實“雙基”,要么開心的跳跳唱唱,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如何讓低段音樂課堂的歌聲動聽、豐富起來呢?筆者認為,一定要以興趣為主導豐富教學手段,在樂學中、樂學后巧妙扎實的落實“雙基”,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歌唱興趣,一般要經過三個發(fā)展階段,即:有趣階段、樂趣階段、志趣階段。志趣階段的興趣是一種高水平的、較為專一的、穩(wěn)定的興趣。小學階段,歌唱興趣的培養(yǎng)應以樂趣階段為目標。
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于聽覺。把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培養(yǎng)其對音樂良好的感受能力,訓練與培養(yǎng)良好的聽覺感知,發(fā)展優(yōu)異的音樂思維,是學習音樂表現技能的必要前提。只有緊密地圍繞著聽來進行和展開歌唱教學活動,才能適應音樂藝術的規(guī)律,使歌唱教學收到良好的成效。
二、重建教學關系,讓聆聽持續(xù)增長
如何實現從以教為主的歌唱教學走向以學為主,從而推進教學關系和方式的根本性變革?筆者認為,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是關鍵的抓手。
首先,以學生為本,重建教學關系。學生的學習在前,教師的教學在后,變"學跟著教走"為"教為學服務"。先學,強調的是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獨立開展聆聽、對比、思考活動,通過聆聽自行解決能夠解決的歌唱問題。教學走向對學生獨立學習的深化、拓展和提升。后教,必須根據學生學中產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教學,是有效教學的法寶,只有針對性的教學才能實現由教向學的轉化,最終達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實現并完成"教是為了不教"。先學為學生的參與提供了基礎,通過教師聆聽前的設問,學生帶著問題、困惑、思考、想法、見解和意見進入課堂,課堂真正成了學生求知和歌唱展示的舞臺。學生不僅參與了學也參與了教,師生真正成了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課堂才具有內在動力和充滿生命活力的根本機制。
其次,三個優(yōu)化,讓聆聽持續(xù)增長:優(yōu)化教學目標,腦中經常有課標;優(yōu)化教學結構,內容過程要合理;優(yōu)化教學方法,教無定法,教應有法。
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必須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只有授之以“漁”,才能幫助大多數學生愉快、高效地學習。
三、強調學科活動,讓聆聽提升歌唱表達
如果說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主要載體,那么學科活動則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主要路徑。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還能得到培養(yǎng),素養(yǎng)只有在需要素養(yǎng)的活動中還能得到形成。
首先,歌唱要在學科活動中展開。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提出了參與式的活動形式或者是游戲式的教學載體??梢妰H僅依靠觀察和聆聽,是很難將他人的音樂內化為自己的體驗。只有在活動或者游戲中讓學生參與和體驗,建立身體的控制和力量的平衡機制,主觀的去積累自己的音樂經驗,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因此,歌唱教學的感知過程應在關注聆聽的基礎上,進行針對諸如歌曲節(jié)奏、速度、力度變化、演唱音色等一系列音樂要素的活動上展開。
其次,聆聽提升歌唱表達素養(yǎng)?!兑魳氛n程標準》指出:音樂教育必須遵循"以聽為中心"的原則,把全部教學活動牢固的建立在聽的基礎上。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其核心任務是為學習者的后續(xù)發(fā)展打基礎,為學習者的終身學習做準備,所以歌唱教學中所教的東西應該讓學生"帶得走",應該陪伴學生行走一生。正如莊子所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1.反復完整聆聽成就歌唱的完整性
表達是一種心理需要,是表現欲得以滿足和實現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表現自我、影響他人的需要。歌唱教學中學生往往能安靜的聽完1遍范唱,但是接下去的聆聽要么心不在焉,要么蠢蠢欲動的要唱出耳熟能詳的部分,到了跟琴練唱環(huán)節(jié)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梢姼璩虒W中反復完整安靜專注的聆聽,是完整準確的歌唱基礎。
2.聆聽讓歌唱充滿創(chuàng)意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創(chuàng)造教學是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發(fā)掘創(chuàng)造性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也是引導學生積累音樂創(chuàng)作經驗的重要學習領域。素養(yǎng)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從個體角度分析,思維方式是個體思維的層次(深度)、結構(類型)、方向(思路)的綜合表現,是一個人認知素質的核心。
在小學歌唱教學中我們通過聆聽,豐富學生的體驗擴充他們的想象力來完成。肢體聽覺聯動豐富感知的基礎上,進行開頭和結束念白部分歌唱力度變化編創(chuàng)。
歌唱教學是一個應長期關注,不斷發(fā)展提升的音樂教學板塊,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要關注"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谶@樣的教育理念,我們著手小學歌唱教學,從聆聽入手,圍繞歌唱理念、歌唱樂趣、歌唱中師生教學關系重建等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展開探究,最終實現學生歌唱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余文森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聲勢—音色、節(jié)奏與身體》陳蓉 著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