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華
摘要: 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是對于剛剛開蒙的小學生來說卻有些晦澀難懂,很多小學生對數字和公式不感興趣,造成小學數學教學開展艱難的局面。再加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模式讓活潑好動的小學生提不起興趣,這就影響了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普遍偏低的數學素養(yǎng)又限制了小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培養(yǎng),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數學教學要想突破創(chuàng)新,就要從問題探索入手。因為數學的本質就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只有把數學教學和解決問題聯系起來,才能真正的從根本上突破小學數學教學的瓶頸。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導向;自主學習
引言
我國新的教學教育改革目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做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快樂學習。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合今天迅速發(fā)展的時代,甚至可能會束縛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的需求。為了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教學改革已經勢在必行,為了培育出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新型高素質人才,也為了適應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小學數學課程需要新鮮血液來給補充生機和能量,那就是構建以問題帶動課堂的小學數學課堂。
一、 我國目前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現狀
小學數學是學生最早接觸數學的過程,是未來學習高等數學和相關學科的基礎。數學以其極強的邏輯性和延展力,可以讓學生有效地提高自身學習力和創(chuàng)造力,非常有利于學生的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和家長過于在乎分數,忽視了對學生興趣和素質的培養(yǎng),在學生的心里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初始印象。小學生天性好動愛幻想,因此對這些“枯燥乏味的東西”沒有好感,不愿意去主動學習。為了讓活潑好動自律能力較差的小學生對數學能產生興趣,改革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就成了勢在必行。
二、 問題引導下的小學數學課堂要注意的問題
(一)老師要著力于創(chuàng)建和諧教學課堂
在傳統(tǒng)教育教學中都是以老師為主導和中心的課堂,老師將相關知識傾囊相授,可是有時候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喉嚨干啞,依然有學生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聽不明白老師的講解,甚至有的學生公然上課開小差。這些都是傳統(tǒng)教育教學的弊病,學生缺乏主動性,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裝進自己腦袋,因為沒有做到完全消化吸收,所以做不到舉一反三。老師一邊辛苦授課一邊還要費心費力維護課堂秩序,爭取讓所有學生都能跟上學習進度,無形中增加了老師的工作負擔。
老師和學生應該是一個相互促進的整體,共同組成一個大的課堂。但是當老師用生硬的方式把學生約束在課堂上的時候,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很微妙,甚至是劍拔弩張。如果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課堂打造出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一方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共同進步,另一方面也能讓老師騰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學講義,這樣就提高了教學效率,確保少做無用功。
(二)在數學課堂上用相關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之所以對數學不感興趣,除了數學綜合素養(yǎng)還不夠高,對數字不敏感,還有一些原因就是對教學過程提不起興趣。傳統(tǒng)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就是主觀性地將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相關問題的解答方法,用引導或直接講出來的方式讓學生來掌握。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只是被動接受,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如果能用相關問題做引導,最好是與學生息息相關或是學生常常關注的問題,老師帶領學生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就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與老師聯手尋找答案。比如在講解分數或者小數這類問題的時候,老師可以用現在比較流行的游戲來提出一個問題,某個游戲一共分為四關,闖第一關的時候用掉了四分之一血量,闖第二關用了三分之一血量,問現在還剩下多少血量?類似這種問題在應用題里是很常見的,但是教材一般比較嚴肅認真,不會出現這種題目。但是老師如果發(fā)現學生有走神或者疲憊的現象,就可以用這種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還能讓學生從中得到學習,簡直一舉兩得。
(三)讓數學問題生活情景化
數學是小學教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它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生活離不開數學,而最開始的數學研究其實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某些問題。小學生生活閱歷還不夠多,對生活中發(fā)現的問題要善于思考才能更加思維活躍更加機靈敏捷。數學教材的內容都是與小學生的年齡閱歷相對應的,從簡單到復雜,從小問題到大問題,逐步加深難度,逐步深化遞進,以現有的知識儲備為基礎,一點點地延伸挖掘。
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身邊的數學問題,并且尋求答案,必要時可以找家長和老師幫忙。這不失為一個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好方法。在課堂上老師用問題引導學生消化吸收知識點的時候,也要提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甚至是演繹一些有趣的場景,讓學生與生活場景聯系起來,這樣更容易讓學生融入進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玩樂和學習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四)問題導引下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
俗話說有教無類,好的教師都是一視同仁的,在好老師眼里沒有笨學生。大多數學生在智力方面都是不相上下的,之所以會分出成績好壞,一是因為基礎差知識儲備不夠,造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現象,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對某一學科提不起興趣,不能全心投入進去。為了提高學生整體的課堂效率,那么就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老師要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在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考慮學生的基礎不同,來提出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充分考慮到每個基礎層次的學生,以此來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高效率地學習。
結束語:
現代小學數學教育應該徹底轉變思路,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以分數來定高下用考試來決雌雄的觀念,讓學生不再為分數而被動學習,而是為了興趣愛好或者解決問題而主動學習,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yǎng),改變數學這一科目在學生心目中枯燥無趣的形象。用相關問題來帶動數學課堂進度,是一個非常好的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方法,應該被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曹曉燕,基于問題導向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科普童話,2020,21
[2]王桂瓊,基于問題導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 《集美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
[3]周小敏,基于問題導向引領的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