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怡君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不斷改革與發(fā)展,對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改善課堂教學現狀,引用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模式來啟發(fā)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動力。而故事教學能夠優(yōu)化歷史課堂,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飽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歷史知識了解更加深入和廣泛,打開歷史思維和知識視野,有效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整體質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引用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進行了探究,以期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歷史故事;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教育乃立國之本。近年來,我國教育教學不斷改革與發(fā)展,以求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高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一個關鍵時期,這關系到一個人未來發(fā)展的前景,決定著一個人命運的開始。歷史在高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歷史內容覆蓋面非常廣泛、知識比較繁復,所以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也會遇到多多少少的問題。高中歷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傳授歷史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引用歷史故事來調動學生課上專注力和積極性,通過歷史故事的引入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力加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的重要意義
在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很多人學富五車懂很多知識,而有的人了解的知識就比較匱乏,相信學生們都會羨慕這種學富五車的人,也想成為這樣的人。據了解,在實際歷史教學中,有很多學生學習歷史都好像只學習到歷史知識中的某個點,比如,向學生提出問題,“王陽明是誰?”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也能說出哪個朝代,是思想家、哲學家,包括王守仁的名字都知曉,但是,當問到“他具體提出哪些思想呢?”學生們就會啞口無言。到底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沒有找到學習歷史的正確方法和竅門,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將學習的這些知識點串聯成一條歷史線。如果教師引入歷史故事,故事是全面的,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能夠讓學生們了解非常全面和深入,通過歷史故事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歷史知識,并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在今后的學習中這些知識會植入于心,不會交還給老師。
二、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引入故事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歷史興趣
說到歷史課相信有很多學生會覺得學習歷史比較枯燥、乏味,歷史知識比較零散化、碎片化,所涉及的知識范圍比較久遠,知識面很廣泛,學習的歷史知識與自己相隔久遠,沒有太多的感觸,再加上歷史中有很多關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時間需要熟記,很多學生采用生記硬背的方式,這樣的記憶看似是記住了,但是遺忘率非常高,難以有落地生根的效果。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性格、認知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興趣,有了興趣的牽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在課堂上能夠由被動變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探索歷史知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歷史故事開展教學活動,將專業(yè)的詞匯通過歷史故事進行轉換,從故事中創(chuàng)設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能夠提出質疑,學會假設問題,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和推理能力,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通常情況下,在完成一堂歷史課后,教師會要求學生進行下一節(jié)課的預習,如果按照傳統(tǒng)預習的方法,有很多學生難以產生興趣,也無法達到預習的目的。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故事,為學生留下懸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尋找線索和答案。
例如,在學習《西安事變》這節(jié)知識點時,西安事變是由蔣介石為代表調集重兵進入陜西,逼迫張學良、楊虎城“剿共”。當給學生講述完關于西安事變的小故事后,可以讓學生圍繞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這三大人物展開思考,讓學生們假設問題,把自己當成張學良,會對蔣介石采取怎樣的措施?再進一步去思考,當蔣介石回到南京之后,會怎樣處置張學良呢?通過問題的創(chuàng)設,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的欲望,這樣一來能夠讓學生進行有效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又會產生一些問題,等到進入正式學習階段,學生們會將這段歷史學得非常扎實。
(2)引入故事拓展視野,激發(fā)學生歷史思維
新課標背景下,將歷史故事融入教學當中,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知識的思路,拓寬學生的歷史認知度,不斷增加知識的儲備量等優(yōu)勢,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歷史故事穿插到教學活動中,能夠提高學生在課上的專注力。所謂歷史故事其實就是真實發(fā)生的一些事情,通過通俗的口述將其描述出來,能夠使學生感到歷史的發(fā)展歷程。在歷史課堂上,一定要確保歷史故事的真實性,根據教材中所學的內容,去搜集更多的相關歷史材料,引入真實歷史故事作為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如果在教學中引入不真實或者虛構的歷史故事,會影響到學生的思維判斷以及對歷史的認知,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fā)展。
例如:在講述《商鞅變法》的內容時,我通過講歷史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進行導入,在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從秦國商地走出來一個人,此人走出商地后就匆忙向東邊趕去,請問同學們他這是要去哪兒呢?接下來告訴大家,他是要逃往魏國。進入黃昏時他來到一家客店投宿,沒想到進入客店后店主向他要身份證明,并說“商君變法有令,凡是住店客人必須留有憑證,否則我要受牽連和處罰的?!睙o奈之處他只好長嘆:“沒想到商君變法到了如此地步”并走出客店繼續(xù)上路。再次問同學們“這個人究竟是誰呢?”這時,學生們非常好奇,激烈地討論。原來他就是在秦國變法的商君,那么在秦國他究竟進行了怎樣的變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進行深入學習。這種故事引入,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伴隨著問題的帶動,學生在學習上形成了良好的習慣,激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促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得到有力地培養(yǎng)。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為課堂增添更多的靈活性、趣味性、開放性,教師要將歷史故事與教學內容有效銜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學生今后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寧呈俊.淺談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教師,2021(S1):107.
[2]顧斌.讓高中生愛上歷史課堂——巧用歷史故事的妙處[J].清風,2021(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