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等尚不完善的階段,對他們來說,正是需要人生啟蒙和立德樹人的關鍵時期,知識教育固然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對其人格教育的培養(yǎng),而這更是影響孩子成長和發(fā)展道路的根本所在。所謂的人格教育,其實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情懷教育、責任教育和品格教育,而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個人品格的主要學科,其教學內容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诖?,文章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的意義和策略進行了簡要分析和闡述,以此來實現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有效性,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人格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從我國的總體育人目標和新的課程標準出發(fā)來看,小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需要將其培養(yǎng)成為有著良好思想道德和品格的高素質人才,并將這一教學要求放在首要位置。而針對這一點,廣大教育工作者已經達成了共識,但人們對良好思想道德和品格的標準有著各不相同的認知與理解。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積極響應新時代新形勢下國家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政策和訴求,注重對學生的人格教育,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方式,從而達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個人道德品質的目的。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的意義
人格本身就是一個概念比較模糊、所涉范圍比較廣泛的詞語,總的來講,一般會涉及人的道德品質和精神文化這兩個方面,經常用心理、態(tài)度、價值觀和性格等多個抽象性的概念去對其進行表示,往往會反映和約束人的行為,使其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和成長。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和形成,必然少不了正確的人格標準和思想價值觀念的引導,而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自由健康的生活、心胸豁達的精神等,這些都是我們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的根本原則。只有當學生形成了健康正確的人格品質時,他們才能勇敢抵抗住生活所帶來的壓力,并且對其一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都十分重要。所以,對小學生實施人格教育,培養(yǎng)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依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不僅是該學科的重要教學目標,同時還是新課改對這一課程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一)有利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要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行為習慣,懂得集體生活中相互溝通、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學習中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逐漸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尊重思想和責任意識,最終形成良好健全的個人品格。因此,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自立、自制的行為習慣,同時還能培養(yǎng)和鍛煉他們對問題的自主探索、綜合分析的能力,使其深刻地明白生活中的矛盾,從而幫助他們更快適應小學的集體生活。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價值觀念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明確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懂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的價值和意義。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對自制力和辨別是非能力都比較差的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誘惑,他們很難不被互聯網中消極的文化和思想影響,進而形成攀比、拜金等不良心理。所以,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學會怎樣區(qū)分對錯、辨別是非,形成科學、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并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引導下進一步形成良好的個人品格。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的策略
(一)發(fā)揮自身榜樣作用
基于新形勢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必須要不斷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模式,注重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yǎng)和教育,激發(fā)他們對問題的自主探究精神,有意識地去深入挖掘每位學生自身的個人學習潛力。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以此來教育學生怎樣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人格和道德修養(yǎng),并結合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去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知識水平。
例如,在教學《生命最寶貴》這一部分知識點時,首先,需要教師直接明確地告訴學生生命的重要性,并借助多媒體課件以視頻的形式向學生播放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受到他人傷害等給自己生命所帶來的危害,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生命的自我認知。其次,利用課件向學生呈現一些反面的生活實際例子,比如,過馬路玩手機、惡意傷害他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等,從而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并鼓勵他們表達自己對這些生活事例的想法或者觀點,而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點評、分析這些實際案例背后的原因或者故事。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通意識,比如,以教師本人為例,強調自己在過馬路時先要確定左右兩邊沒有車輛的時候再過,有天橋時會走天橋,始終保證自己的個人安全,保護好自己等,從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對這一方面的問題引起足夠重視。最后,由師生共同點評并總結出與交通規(guī)則相關的問題,并要求學生在課本中找到然后掌握對應事例的相關知識點,使其快速融入知識的學習活動當中。這樣一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思想道德意識就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和提升,同時也讓他們懂得了要嚴格遵守交通規(guī)則,明白了法律和自身成長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并且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正確引導學生模仿和學習,進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chuàng)設課堂學習情境
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可以發(fā)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有著較強理論性的課程,而為了更好地落實這一課程教學目標,相關的教材創(chuàng)編者專門在課本中插入了生動形象的插圖、對話等內容,從而為小學生提供一個更符合其個性特點的課程學習情境。由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一般都是以形象為主,所以他們往往會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更能感受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意義,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其在良好氛圍的熏陶和影響下,逐漸形成科學、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我和我的家》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讓他們在課前做好學習的準備工作,比如,在正式開始上課前,先讓學生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及其關系,并分享家庭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從而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學生逐漸進入學習狀態(tài),拉近師生之間和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吉祥三寶》,活躍課堂氛圍,使得本次的交流會更像一個大家庭的和諧聚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在這種學習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升。最后,我們還可以布置相關的課后實踐性家庭作業(yè),如回到家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洗腳,并在下一節(jié)課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平時給爺爺奶奶講故事、幫忙端茶倒水等。這樣一來,通過這些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的拓展活動的開展,向學生有效滲透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良好道德品質,并且為人格教育的開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再比如,在教學《請幫我一下吧》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對話和插圖等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并允許他們可以聯系生活經驗,按照自己的想法合理添加人物角色,使得故事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從而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刻感受到見義勇為、熱心助人的意義與價值。這樣一來,教師就能通過深入挖掘教材,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中逐漸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并在實踐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從而實現人格教育的滲透。
(三)聯系生活實際教學
知識源于生活,可見教育與生活必然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也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注重教材知識與學生需求、生活實際之間的有效整合,引導他們自己感受和體驗,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比如,讓學生感受校園、社區(qū)甚至祖國的變化等,使其明白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與每個人的個人品格、法治意識等都有著重要關聯,并通過借助一些生活實例導入相關的教學內容,從而進一步加深他們的思想觀念,進而培養(yǎng)其良好的法治意識。
例如,在教學《假期有收獲》時,教師可以緊抓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的心理特點,通過視頻導入《光頭強的假期》來展開教學,比如,假如光頭強和我們一樣有很多作業(yè)需要完成,但是他在假期里并沒有按時寫作業(yè),于是在開學前苦惱地生病了。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從視頻中直觀地感受到“假期的開心”和“開學前的惶恐”這兩種情緒上的巨大反差,然后教師再引導他們意識到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合理安排時間,使其逐漸認識到理解規(guī)則和目標實施的重要性。另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周末巧安排》的相關知識,課前布置學生嘗試自己安排周末生活,并事先做一個時間事件計劃表,然后定期組織學生開展一場自述周末計劃實施的活動,讓他們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實施過程和效果。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結合《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大家排好隊》等相關知識點的教學,來進一步培養(yǎng)和深化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這些課程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不失為滲透人格教育的好素材。而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適當引入一些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例子,如在食堂買飯、坐車、看病排隊等故事,從而通過這些生活實際來啟發(fā)學生,使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都是與人們的法治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息息相關,繼而實現滲透人格教育的目標。
(四)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一個人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和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且又漫長的過程,必須要從小就開始抓起。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引起重視,使其在生活、學習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并在一些必要的實踐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探究精神。當我們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對學生展開人格教育時,不僅能讓教育效果更明顯,大大提升課程教學的成效,同時還能強化學生的道德和情感意識,進一步促進他們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爸爸媽媽在我心中》這一部分知識點時,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與親情、愛情、友情以及師生情等各種情感的真實含義,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并分清楚這些情感之間存在的聯系和區(qū)別,從而為后續(xù)實踐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一場以“親情”為主題的辯論會,分析和探究“親情”這一含義,并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的認知,我們還可以講述“孟母三遷”等傳統(tǒng)典故,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講述還有哪些與親情有關的例子和故事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并感受這些典故中的真人真事,使其在心目中逐漸萌發(fā)愛的種子。最后,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后實踐作業(yè):通過錄視頻的方式,向爸爸媽媽表達對自己養(yǎng)育之恩的感恩和感謝,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還能切實有效地達到滲透并深化人格教育的目的。
三、結語
總之,基于新形勢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再只是單純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要在這一基礎上更加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等。這需要教師懂得人格教育對學生發(fā)展的促進意義,并通過各種手段來逐步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觀念等,切實保障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慧姝.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8):149-150.
[2]詹玉慧.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德育滲透路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1(55):139-140.
[3]段順琴.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徑探索[J].新課程,2021(9):48-49.
作者簡介:
何碧玉,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薌城區(qū)岳口小學。
(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常規(guī)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性作業(yè)設計路徑探索”(項目批準號:FJJKXB20_108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