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亞婷
摘要:大學英語課程的教書育人職能要求教師將思政教學與英語教學進行有效結合,促進學生思想素質與語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高校英語教師要精心打磨具有時代性、高效性、多維度的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課堂,幫助當代大學生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活動中吸收學科知識精華、拓寬國際視野,促使他們在生活與學習中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诖?,本文結合筆者實踐經驗就大學英語課堂中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展開探究。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堂;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究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語言知識的載體,也是蘊含豐富人文科學理論的育人工具。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通過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對其所蘊含的育人元素進行挖掘,為學生揭示學習與做人的奧秘。
一、文本“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教師應對教材文本信息進行整體分析與把握,并在基礎上提煉課程思政元素。本文分析中,教師從文化角度、精神層面對課文進行系統(tǒng)梳理與內容整合,然后再對知識再呈現方式進行設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獲得技能。
首先,教材文本本身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社科領域的內容,對宗教、文化、政治、經濟內容都有所覆蓋,經過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師引導,可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個人美好品德。
其次,大學英語課堂可以作為教書育人主體環(huán)境,承擔知識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的雙重任務,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學生借助對本課程的學習,要掌握英語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樹立“四個正確認識”,明確自己在社會發(fā)展中的責任擔當。教師要通過案例的引入以及學習項目的設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促使其做到終身學習知識、靈活運用知識,不斷適應國際交流的環(huán)境。
二、強化英語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培養(yǎng)
大學英語教師作為教學實施主體,要注重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并加強對思政理論及其教學實施的學習與研究,從而能夠有效發(fā)揮自身育人功能,為學生發(fā)展引路。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英語語言能力的傳授和人文文化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及其價值,促使學生在多元化的文化環(huán)境中明辨是非、堅定理想。
首先,教師要重視自身的言傳身教作用,不斷提升精神氣質與人格魅力,通過師生交往讓學生感受審美、人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感染和熏陶。教師的學識,閱歷、經驗,都可以為自身的魅力與課堂教學加分,點燃學生對知識的熱情,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地”的浸潤式影響。
其次,大學英語教師還要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廣泛閱讀國學經典的中英版本,從而能在翻譯示范中做到文質兼美,激發(fā)學生對翻譯知識的探究興趣,讓傳統(tǒng)文化為英語課堂添彩。
三、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教學手段
新媒體作為教學工具的重要補充,引起大學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從而促進傳統(tǒng)與現代、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平衡。英語教師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將視頻、音頻、圖表、圖像等教學資源靈活地應用到課程思政教學中。
例如,教師可以將藍墨云班課的平臺與傳統(tǒng)的教授方式相結合,為學生構建翻轉課堂。首先,教師要通過線上平臺預先發(fā)布教學資源,為學生布置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主安排學習時間、選擇學習方式,最終形成預習成果。其次,結合學生預習成果設置課堂學習任務。任務完成形式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教師對學生的討論與交流活動進行引導,幫助其把握合作學習節(jié)奏。這一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參與合作學習,教師扮演學生學習活動的答疑者、輔助者、引導者、設計者、組織者的多重角色。課堂學習任務的完成,培養(yǎng)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深化了他們對思政內容的理解,有助于他們人格的完善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英語課堂的育人功能的發(fā)揮方式應是柔性的,教師要拒絕生搬硬套式課程思政教學,讓思政內容與英語知識、課堂構建方式進行合理的融合。
四、結語
總而言之,青年人是未來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他們具備積極的價值取向、完善的人格、獨立思考的智慧,才能夠在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上有效發(fā)揮推動力,編織美好的個人未來。高校英語課程要充分利用內容優(yōu)勢、課堂構建形式的優(yōu)勢,打造廣闊的課程思政教學陣地、生成生動的課堂教學內容,有效落實學科教學的育人育德任務。
參考文獻:
[1]賀紅艷.英語專業(yè)課程思政與專業(yè)教學的融合途徑探究——以英語視聽說課程為例[J].現代英語,2020(23):18-20.
[2]黃運亭,黃瑞芳.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教材建設的改革探索——以《新時代大學互動英語》為例[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36(06):94-99+124.
[3]常力文.基于慕課資源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以深度教育理論為指導[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0,34(0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