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要:語言的發(fā)展與德育的進階是同步的。針對目前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教學情況,筆者提出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的,從“借勢而起”“就序順承”“依度拓轉”“以效為合”四個方面落實課堂實踐,促使德育內容匹配化、體系脈絡化、實踐整體化、成果效應化,從而推進學生樂學善學的新課堂,實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交融的新理念。
關鍵詞:小學英語、德育滲透、起承轉合
一、現(xiàn)狀審視: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之問題
許多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視對語言知識的突破,而忽略了在教學過程中慢慢滲透德育,引發(fā)我們對英語教師課堂上是否開展德育滲透進行調查,結果反映出很多德育滲透問題:
1.忽如一夜東風來:德育融合牽強附會
現(xiàn)行很多公開課追求精妙的導入、自然的推進。卻采用“標簽式”的情感升華,或用與主題相關的圖片視頻直接作為“德育滲透”。
2.山重水復疑無路:德育呈現(xiàn)另起爐灶
很多老師會走入“為德育而德育”的誤區(qū),每次在備課的時候拼命尋找可以挖掘的德育點,而缺乏一個系統(tǒng)的德育體系,缺乏信手拈來的素材。
3.也無風雨也無晴:德育推進波瀾不驚
有些老師在課堂中注重讓學生去進行德育活動的真實體驗,但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動相對比較平淡,也不能激起學生情感變化的“漣漪”。
4.年年歲歲花相似:德育提煉千篇一律
縱觀諸多英語課堂,“Very good.” “Great!” 是令人耳熟能詳?shù)?。如果老師開展了多維的評價,學生的德育教學產(chǎn)出定能在無形中收獲“碩果累累”。
二、實踐探索:“起·承·轉·合”課堂之策略
1.借勢而“起”:素材多元,德育內容匹配化
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們身邊的教學素材,使得語言的發(fā)展與德育內容無縫銜接,促進德育的內容自然滲透相當重要,如何在繁雜的資源中挖掘符合我們的素材更需要我們特別精心梳理。
(1)“微表情”+“微動作”,插圖和語言匹配
插圖1中人物“皺眉”的微表情配合“聳肩”的微動作生動表達 “No, I don’t.”,插圖2中人物“露齒笑”的微表情及“不斷拿梨”的微動作也是回應了 “Yes, I do.”
(2)“抒情意”+“拓思想”,情境和語言匹配
在核心語言的扎實學習基礎上,適當?shù)牧舭滋幖ぐl(fā)了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思考,補足了語言內容背后所傳達的情感,這個過程不僅能提升學生想象的能力,同時也是激活學生語言的儲備。
(3)“漲知識”+ “適遷移”,現(xiàn)實與語言匹配
本課例中教師進行四季的教學后,更注重結合杭州本地的實際情況,通過展示幾個地標季節(jié)差異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思考自己平時體驗的杭州四季,豐富了學生的認知,讓其走出課本。
2.就序順“承”:借力多途,德育體系脈絡化
(1)“橫升級”+“縱進階”,語言系統(tǒng)推進
在單元話題設置上,每本教材的編排上會遵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更利于互相滲透。同一個話題下輻射在不同教材中的進階變化更是讓我們關注情感發(fā)展的漸進性和系統(tǒng)性。
(2)“共建知”+“善樂學”,課程綜合規(guī)劃
課例中影子的變化與longer, shorter, lower這些詞的關系,通過科學的示意圖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而繼續(xù)追問早上和傍晚太陽的影子變化,很好地發(fā)散學生思維,激發(fā)其對科學的喜愛。
(3)“正能量”+“軟實力”,知行同步運用
3.依度拓“轉”:形式多樣,德育實踐整體化
有些老師重視課堂設計中英語情境的創(chuàng)設、德育滲透的形式和內容,然而學生的德育生成卻“收效甚微”,這主要需要我們在課堂實踐過程中,豐富課堂的情感滲透,促進德育滲透深入。
(1)“借題發(fā)揮”+“就地取材”,情感轉虛為實
六上第四單元圍繞筆友而討論朋友的愛好。在拓展練習中讓學生給筆友回郵件,然而這有悖于大多數(shù)孩子的生活實際,對他們而言,更真實親切的經(jīng)驗是有微信、QQ好友。再者,教材中默認學生都是對澳大利亞十分感興趣,這樣也更片面,如果將命題改成自己喜歡的國家更真實。
(2)“多元導入”+“多維體驗”,形式從一而諸
在課堂教學的熱身階段,我們可以借用不同的導入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如簡筆畫、歌曲導入、魔術導入、視頻導入等,激發(fā)學生情感驅動。小學生的好動特性更加說明讓其體驗的重要性。
(3)“遷移內化”+“舉一反三”,滲透由淺入深
在英語教學中,情境的遷移正是一種學習遷移,也是思維的遷移,更是教師智慧的遷移。更重要的是同類話題進行情境的變化,能夠大大促進學生舉一反三,引導不同維度的情感發(fā)展。
4.以效為“合”:評價多維,德育成果效應化
英語課堂的德育成效離不開綠色評價機制,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決定多維評價的重要性。豐富有效的評價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語言生成,更能促進學生的德育成效。
(1)共情:潛移默化的“鯰魚效應”
優(yōu)秀的學生代表如“鯰魚”般可以激勵大家前進,在他們的引領下創(chuàng)建合作組,讓大家有英語共學和研討的“組織”,大家是彼此協(xié)作的關系,可以進行學科問題、學習方法的交流共享。
(2)內化:激勵驅動的“投射效應”
我校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學生的優(yōu)秀作業(yè)提供了不同展示平臺。除了班級中甄選出優(yōu)秀作業(yè),在班級群表揚、公式班級公告欄外,還有機會張貼到年級的“優(yōu)秀榜”或者是“校公眾號”中!
(3)踐行:價值激發(fā)的“期望效應”
學生有了學習自我激勵的期望目標后,其學習動力則不言而喻。我們主張個性作業(yè),如趣味表演、故事改編、書法創(chuàng)意、新創(chuàng)對話......發(fā)揮每位同學的特長之處!
三、后續(xù)思考:“起·承·轉·合”運用之思考
筆者在英語課堂中運用“起·承·轉·合”策略旨在把“真實”的英語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語言的熏陶者和情感的敘述者。在研究中依托教材開展德育內容的研究,但不脫離語用,適當拓展到實際生活,把教材的使用更加生活化、靈活化、人性化,讓師生在語言文字中找回了德育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