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琪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影響著學生后續(xù)及終身的數學學習。小學生的數學能力相對較弱,其數感同樣偏低,而良好的數感能夠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掃清障礙。文章分析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意義和具體方法,以期促進數學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更好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數感;培養(yǎng)方法
數感,簡單來說是一種感覺,即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對數字本身或計算所產生的感覺。在新時代的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培養(yǎng)是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對學生進行數感培養(yǎng)與訓練,能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強化,最終以良好的數學能力面對數學學習,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升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意義
學生的數學學習與其數感培養(yǎng)密切相關。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數感是其理解數學的基礎。培養(yǎng)數感,學生才能正確理解“較多或較少”“多于及少于”的意義,再利用數學計算完成數學問題。培養(yǎng)與訓練學生的數感,也是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和辨別能力的重要途徑,能讓抽象的數學理論和概念具象化,讓學生利用數字量化來解決數學問題??偠灾?,數感的培養(yǎng),是對學生基礎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而在學生數感的不斷增強下,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也同樣得到了提高。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方法
1.聯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數感
數學概念和定理枯燥乏味,教師應該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問題相結合,利用生活情境和生活事物讓學生形成數感,體驗數學認知的整體過程。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一年級上冊“比多少”這節(jié)課時,內容是考查學生對“多少”的感知能力,但是該階段的學生數感相對偏弱。為了實現對學生數感的培養(yǎng),讓學生對數的感知更為具象化,教師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組織了教學活動。教師鼓勵學生先拿出自己的所有鉛筆,在數清數量后與同桌、鄰桌比較誰的鉛筆更多。這個活動的設計為學生的數數和理解都提供了熟悉的實物化道具,學生能通過對鉛筆數量的
“數”和“比”,了解到哪個數大,哪個數小。生1和生2兩人分別數了自己的鉛筆數量,生1有3支鉛筆,生2有4支鉛筆,兩人的鉛筆數量看似十分接近。于是,教師鼓勵兩人同時拿出1支、2支、3支鉛筆放在桌上,當拿出第三支鉛筆時,生1手中已經沒有鉛筆了,但是生2手中還有一支,此時生1便可以直觀感受到生2的鉛筆數量比自己多,進而明確4>3,培養(yǎng)了數感。
2.實踐體驗培養(yǎng)學生數感
小學生的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理解能力也有限。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適度摒棄單純的理論講解,利用具象程度和實踐程度更高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的機會,以此來使學生理解數的大小,培養(yǎng)學生數感,并為學生積累數學實踐經驗。例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時,厘米和米是相對較為抽象的概念,但是其蘊含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了測量黑板、橡皮擦長度并比較數值大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測量實物的長度,以培養(yǎng)數感。雖然學生無需測量便知道這兩個物品誰長誰短,但是他們對具體的厘米和米的概念卻不太理解。通過學生的親自測量,學生能清楚認識到黑板的長度是3米左右,一般橡皮擦的長度約3厘米,經過長度數值及實物長度之間的對比,明確3米大于3厘米的概念。實踐活動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能親自觀察和感知數的大小和概念,將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借助具體事物表現出來,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3.合作分析培養(yǎng)學生數感
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分析、合作探討的數學教育方式。學生個人的數感有限,教師可以組織合作分析的數感培養(yǎng)活動,讓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使學生相互學習和進步,而教師要及時針對學生的探討情況給予引導。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時,為培養(yǎng)學生數感,教師設計了合作分析活動,提出“課本的長度是1千米”“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是1米”的判斷題,鼓勵學生進行分析探究。學生已知千米大于米,再將課本的長度20厘米換算為0.2米,此時0.2米和1千米的大小比較結果便很明顯,書本的實際長度要小于1千米,因此該題錯誤。而在“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是1米”的判斷中,學生指出從家到學校的距離很長,但是1米與課桌的長度差異不大,此時便可以清晰地判斷出“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是1米”是錯誤的。在學生相互探討的過程中,他們各自的數感都得到了培養(yǎng)。
總之,數感培養(yǎng)是小學數學教師的一項基礎教學任務。要完成對該階段學生的數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數學基礎都是教師開展教學需要考慮的因素。教師要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數感培養(yǎng)的出發(fā)點,通過生活式、實踐式及合作式的數感培養(yǎng)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體驗與合作探索中培養(yǎng)數感,最終提升個人數學能力,保障數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衛(wèi)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培養(yǎng)策略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8(10).
[2]楊兆榮.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2016(21).
[3]王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的培養(yǎng)探討[J].小學生(中旬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