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高考新教材的大背景下,筆者參與了蘇州市優(yōu)質課比賽活動。本文就參賽課題——高中《地理》(2019版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植被與土壤》第一節(jié)“植被”展開。區(qū)別于老版教材,這一課是新教材新增的一節(jié),教學這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本文重點闡述筆者在這次活動中對這一課題的理解、實施及反思。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教材;植被;教學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30-0059-02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于2019年6月正式出版。其中“植被”一節(jié)為新增章節(jié),其內容“植被與環(huán)境”中的“植被類型”與人教版老教材必修一中“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性”里的“自然帶”有相似之處。結合課標要求深究新教材的內容安排則會發(fā)現,兩者立意大不相同。以下是筆者結合本次課例的處理過程、實施過程,突出對新教材“植被”章節(jié)的理解和反思,以期進一步完善高中地理教學。
一、教學思路
具體教學思路如圖1所示。
二、教學目標
本次活動選用高中《地理》(2019版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植被與土壤》第一節(jié)“植被”,課標要求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植被,說明其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筆者經過研讀課本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人地協調:認識植被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形成保護植被的人地協調觀。
綜合思維:理解環(huán)境對植被的生態(tài)特征、種類、垂直結構和分布的影響,能夠綜合分析植被對其他環(huán)境要素的影響。
區(qū)域認知:結合實際案例,認識區(qū)域植被分布特征,提高對區(qū)域環(huán)境的認知水平。
地理實踐力:通過對不同植被圖像的觀察、識別,探究植被與各環(huán)境要素的相互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植被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
三、教學實施方案
結合重難點,查找資料,確定以澳大利亞的植被作為主線貫穿整課。理由如下:①澳大利亞的植被典型多樣,可讓學生認識各植被類型及特征。②澳大利亞的植被分布差異明顯,可突破環(huán)境對植被的影響這一難點。③澳大利亞發(fā)生的火災,破壞了當地的植被,引發(fā)了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據此可引導學生掌握植被對環(huán)境的影響。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導
師:學生們猜一猜,這是哪里?圖示中的是什么現象?(PPT展示澳大利亞2019年火災分布遙感合成圖)
師:澳大利亞持續(xù)4個月之久的大火,有600萬公
頃土地因山火被毀,對該國野生動植物而言是滅頂之災。山火燒毀了考拉80%的自然棲息地,超2萬只考拉死亡;5億多只野生動物喪生;許多森林需要幾十年才能恢復,大火加劇了澳大利亞的物種滅絕危機。今天我們就以“澳大利亞的植被”為主題開展學習研究。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察并思考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主題。
過渡:占澳大利亞森林面積70%的樹種是生長快、富含油脂的桉樹,這是此次火災嚴重的原因之一。能說桉樹是澳大利亞的主要植被嗎?閱讀教材內容,聯系實際說一說你對植被的理解。
(二)聯系實際,明晰概念
師:同學們能不能舉例說一說我們身邊的植物和植被?
生:教室外的那一棵樹就是植物,樹林應該就是植被。
師:說的非常對,植被其實應屬于植被群落,不是一兩棵或一兩種。那我想問大家,在我們生活的地方(亞熱帶地區(qū)),自然情況下,會有熱帶植被存在嗎?
生:應該不會。
師:那是為什么呢?那植被和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關系呢?讓我們通過對澳大利亞的植被的考察來一探究竟。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交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明晰植被的概念與分類。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植被與環(huán)境關系密切。
(三)學生主導,探究展示,突破重難點
師:一個植被考察團走過線路一(凱恩斯—布里斯班—墨爾本)和線路二(阿德萊德—澳大利亞大盆地—艾麗斯斯普林斯),考察到了六個地區(qū)的六種不同植被的生態(tài)特征,但在拍攝景觀照片的時候沒有標示地點,請同學們幫助他們找到各地區(qū)對應的植被景觀照片,并粘貼在地圖中的相應位置(教師為學生提供景觀照片和澳大利亞地圖)。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分工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合作討論,小組代表將景觀照片貼在考察路線相應的位置,并展示講解。
小組1:我們小組認為植被景觀應該與當地的氣候類型一致,所以,凱恩斯的植被是熱帶雨林,布里斯班的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墨爾本是溫帶海洋氣候,所以該地的植被應是溫帶落葉闊葉林。
小組2:我們小組認為,線路二的阿德萊德是地中海氣候,所以這里的植被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往內陸走,依次是熱帶草原和熱帶荒漠氣候。
師:兩個小組說得很好,并且認識到氣候影響著植被類型。那么這些植被在其形態(tài)上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
教師引導結合六幅景觀圖片,認識植被的種類和生態(tài)特征的差異。
生:我們發(fā)現雨林植被種類和層次比溫帶地區(qū)的要豐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比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的葉片要大。
師:這位同學觀察得非常仔細。我們來看到澳大利亞植被分布圖,植被的分布規(guī)律幾乎與氣候類型是一致的。而且植被的形態(tài)體現了其生存環(huán)境的特點,如水熱條件較好的地區(qū),植被的葉片面積更大,種類更豐富,分層現象明顯。而在降水少的地區(qū),植被為了適應干旱的氣候,減少蒸發(fā),其葉片會更小、更硬,根系也會更發(fā)達。
師:那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兩條考察線路的植被變化有些許不同?
生:我發(fā)現了,線路一由熱帶的森林變成亞熱帶的森林,線路二由沿海的森林變成內陸的草原荒漠。
師:那同學們知道這分別是氣候中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嗎?
生:線路一是熱量,線路二是水分。
師:這真是一個大發(fā)現。兩條線路上引起植被變化的主導因素不同。線路一從熱帶到溫帶,是熱量主導;線路二從沿海到內陸,是水分主導。
師:同學們,環(huán)境影響著植被的生長,那么植被的存在又會對環(huán)境中的其他圈層有何影響呢?
生:我覺得植被在山區(qū)可以保持水土,城市里的植被可以美化環(huán)境。
生:我認為植被還可以涵養(yǎng)水源,為動物提供生存空間和糧食。
師:同學們講的很棒,植被對環(huán)境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如凈化空氣、調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植被深刻地影響著各大圈層。
拓展延伸:植被在環(huán)境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大家能否預測一下,山火之后的澳大利亞可能會發(fā)生什么?(PPT播放視頻澳大利亞山火之后的新聞報道)
師:澳大利亞火災后的種種現象,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植被的重要。更值得關注的是恢復植被需要很長時間(PPT展示植被演化圖),這種演化可能需要上百年!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起保護植被的責任。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設計意圖:促進人地協調觀的形成。
五、課后總結與反思
(一)關注新課標,新教材,新思考
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教師需要重視對新教材的分析研究,確定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和實施策略,切實指向地理教學,將理論應用于實踐[1]。特別是在高一階段,教師需要思考教學內容的范圍,把握教學難度,重構知識體系,重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同區(qū)域不同情境,助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
教師可利用同一區(qū)域的不同情境突破課堂的多個重難點,有助于學生對這一地區(qū)形成完整的、深層次的認知,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綜合思維的形成。
(三)取長補短,完善課堂
筆者通過學習反思發(fā)現,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有待提高。對此,教師可讓學生課后制作“校園植被觀察記錄表”,以幫助學生了解身邊的植物類型和特征,思考當地植被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新教材中增設了“問題研究”模塊,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2]。所以,在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利用案例,結合合適的教學方式,進行問題研究式教學。
【參考文獻】
[1]楊雨瀟,劉琳.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模型搭建及應用[J].課程教學教材研究,2020(11).
[2]曾廣偉.基于新課程標準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比較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
楊瑩(1985~),女,江西宜春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