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高中小說閱讀教學一直是教師們的痛點,為應試而教還是為閱讀而教成了普遍存在的矛盾現(xiàn)象。本文的設計基于課標、教材、學情三個維度,對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下小說單元教學進行了單元規(guī)劃,并以《祝?!?、《裝在套子里的人》兩篇為教學案例,力求找到小說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說;閱讀;教學策略
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要求,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閱讀作品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加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從作品中得到審美愉悅。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的學習任務群是“文學閱讀與寫作”,在教材單元導語中明確規(guī)定了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在人物與社會環(huán)境共生、互動的關系中認識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關注作品的批判性。”而學生高中階段的小說閱讀教學計劃為:高一側重閱讀發(fā)現(xiàn),高二聚焦專題研究,最后完善學術寫作。本單元是學生高中階段第一次集中學習小說這一體裁,側重在閱讀發(fā)現(xiàn)中找到專題研究的方向。基于以上三個維度,可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一、認識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二、通過人物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關注作品批判性。
三個活動是基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的困惑:一是難以進入角色,達到共情,所以先代入角色;二是不懂從人物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去看性格背后的社會因素、人文因素、時代背景。三是缺乏思辨性,所以要反觀當下,從動態(tài)變化中思辨文本的批判性。
具體的活動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如下規(guī)劃:活動一讓學生將自己視作祥林嫂或別里科夫進行自述命運。通過“沉浸式體驗”,學生掌握了祥林嫂與別里科夫的性格變化過程,黑格爾說:“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xiàn)的真正中心?!毕榱稚╇m然有出逃、再嫁的激烈抗爭但卻最終以捐門檻的形式向神權屈服渴求恢復到一個普通奴隸的地位,而別里科夫則是完全屈從和認同統(tǒng)治意識。人物經(jīng)歷不同但都對人物性格進行了批判。
活動二讓學生了通過填表整理,回歸文本,自主發(fā)現(xiàn)探究,小說是通過社會環(huán)境對背后的社會制度進行的批判。孫邵振說過:“魯迅的小說家才華,以他獨特的感知錯位為特點。這是他的重要美學原則,也是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最偉大的藝術貢獻之一”。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借用情感錯位理論來分析祥林嫂和別里科夫周圍人的表現(xiàn)。孫邵振先生的情感錯位理論,是基于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人格面具”而創(chuàng)造的。榮格認為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人們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形象,也就是戴上不同的面具,這可以使人能夠演繹各種性格,也可以隱藏自我。在平常狀態(tài)下,人物均有榮格所說的“人格面具”,而孫邵振認為:“情節(jié)的功能就是把人潛在的、不像他平常的那個人暴露出來”。本單元的五篇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情節(jié)的淡化。所以在教學中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這樣的情節(jié)分析法似乎效果甚微,特別是在短篇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比較典型例子的就是契訶夫和魯迅的作品——情節(jié)淡化,采用“生活的橫斷面”描繪。筆者認為孫邵振先生的情感錯位理論,可以解決教材中淡化情節(jié)的小說教學難點。在小說情節(jié)發(fā)生突轉時,人物打出生活常規(guī),暴露出隱藏內(nèi)心的奧秘,進而揭露主題。學生依據(jù)情感錯位理論,探究發(fā)現(xiàn),兩篇小說中周圍人的表現(xiàn)與主人公在事件發(fā)展中形成了情感上的錯位,這個第二心理構成一個龐大的或有情或無情的社會環(huán)境,最終將批判指向中國封建專制和俄國沙皇專制。
比如《祝?!分袑ο榱稚┑谋瘧K遭遇,本是同一階層的群體,非但沒有同情沒有悲憫卻普遍生出滿足,這種情感上的錯位恰恰揭示了人性中更深層的內(nèi)容。學生用情感錯位理論,對表格進行了填寫和展示,可以總結出:茶房的冷漠,魯四老爺?shù)钠娨约昂蛣e里科夫一樣完全認同統(tǒng)治意識的愚昧的柳媽,都對是對社會強有力的批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歸文本,挖掘《祝福》中其他周圍人的表現(xiàn):祝福中最驚心動魄的場面,是村里的男人女人們從四面八方“尋來”聽祥林嫂講述她的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慘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留下了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評論著?!痹谶@里,人們已經(jīng)不只是麻木、遲鈍,他們對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和災難都能成為賞心悅目的對象,祥林嫂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這實際是人性的殘忍,社會的殘忍。因此,魯迅一再向麻木的人們大聲怒喝:笑你們自己,哭你們自己!在所有周圍人的看客中,只有“我”,用悲憫的眼光看祥林嫂的屈辱與不幸,看看客們的麻木與殘酷。得知祥林嫂的死訊,我聽到的爆竹聲是鈍響,看到的云是灰白色,我內(nèi)心懷著負疚感,在無力挽救她的困境時選擇了逃避和自我安慰。
而在契訶夫筆下的“我”和周圍人也同樣可以用情感錯位理論來分析。作者在對人們送葬別里科夫時進行了這樣的描繪:“我們要老實說,埋葬別里科夫那樣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們高高興興地從墓園回家。”“可是一個禮拜還沒有過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睆闹形覀兛梢钥吹阶髡叩呐校簞e里科夫的死,使人看到了一切反動勢力必然滅亡的本質(zhì)。預示著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風暴即將來臨。但是作者清醒地批判,禁錮社會、束縛人們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還有很多這樣的“套中人”活著。而這些人,不就是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和看客們嗎?兩位作家都通過人物與社會環(huán)境來批判社會。郭沫若說:兩位相差二十年的異國作家,作品風格簡直可以說是孿生的弟兄。假使契訶夫的作品是“人類無聲的悲哀的音樂”,魯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說是中國的無聲的悲哀的音樂。他們都是靈魂的寫實主義者。他們都承擔著歷史使命,用獨特的文筆,深邃的洞察力,剖析自己的民族,打開封閉的心靈,給人們以鼓舞的力量,催人奮發(fā)。
活動三是遷移拓展與延伸,本單元的任務是觀察與批判,旨在讓學生學會像作者一樣觀察社會生活,用文學的筆觸,批判的思維揭露現(xiàn)實。因此,我設置一個問題:英國一男子欲自殺,警察勸其放棄輕生時,圍觀者起哄鼓掌拍視頻,讓學生用所學的內(nèi)容,對這個事件進行評議。通過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學會做一個有擔當、有批判思想力量的新時代青年。
文學即人學,學生通過第一環(huán)節(jié),以人物講故事的方式,看到人物性格的發(fā)展和變化;第二環(huán)節(jié),通過梳理文本,自主探究,看到人物與社會環(huán)境的共生;第三環(huán)節(jié)通過遷移拓展延伸,讓學生結合當代,感受作者的批判力量。最后布置一個作業(yè):閱讀魯迅和契訶夫的其他作品,選擇一篇,關注作品人物和環(huán)境共生互動的關系,寫一篇批判性解讀的文章。這樣可以將本節(jié)課的閱讀方法落到實處,讓學生學以致用,完成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任務。
本文運用情感錯位理論對兩篇小說的批判性進行了比較閱讀,力求在高中小說教學中引入文藝理論,給學生以理論指導,嘗試為教師們開拓一種新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孫紹振:《經(jīng)典小說解讀》,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張華:《文本解讀技術》,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毛明:《論契訶夫小說中“套子”含義的五個層次》,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9,02
[4]趙陽:《被套住的人——別利科夫與祥林嫂形象分析》,文學研究,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