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煥賢
摘 要:小學階段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要有新思考、新建構、新作為,教師要在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內容、方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有內涵、有格局、有高度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學校行動策略。為了促進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更好地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文章根據課題組的研究,提出農村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的若干優(yōu)化策略:整合區(qū)域資源,建設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整合學科資源,建設富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富有學校特色的愛國主義專項活動。
關鍵詞:農村小學;愛國主義教育;整合資源;優(yōu)化策略
小學德育的任務,是向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教育以及社會公德教育等,著重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內容和重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是主陣地,要從學生的日常行為抓起;教學是主渠道,必須在教科書中貫徹;社會是大課堂,要充分發(fā)揮社區(qū)教育的德育功能。筆者結合課題組的研究,在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農村小學愛國主義教育路徑”展開研究,并總結出農村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的若干優(yōu)化策略。
一、整合區(qū)域資源,建設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整合區(qū)域資源,建設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強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提升環(huán)境育人的浸潤力,打造“紅色宣傳欄”等新陣地,“潤物無聲”地弘揚愛國主義。學校在強化課堂主渠道的同時,不斷開辟愛國主義教育新陣地,通過微信公眾號、國旗下講話等形式和途徑進行愛國主義精神的廣泛宣傳,通過營造濃郁的愛國主義教育校園氛圍,使學生處處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整合區(qū)域資源,在二樓圖書區(qū)域放置“革命故事”圖書架,將黨建文化圖文并茂進行展示,建設愛國主義基地,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歷史故事、黨建文化進行知識介紹等,加快推動紅色文化傳播和普及。學校黨支部倡導黨員們做愛國主義精神的踐行者、工匠精神的守護者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傳播者,以此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其次,校內可以通過廣播站、墻報、黑板報、宣傳欄、愛國主義教育圖片集等的宣傳,使學生懂得今日的和平幸福是來之不易的,必須加倍珍惜,努力學習,為把家鄉(xiāng)建設得更加美麗而奮斗,逐漸把愛家鄉(xiāng)、尊師長的感情遷移到熱愛祖國,堅定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深厚情感。
二、整合學科資源,建設富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充分利用國家課程,整合思政課和語文等學科資源,構建愛國主義教育校本課程,把國家課程校本化。弘揚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增強其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勢在必行。學科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承認愛國主義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學科教育的過程中愛黨、愛國、愛社會,是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引導小學生學習的時候,就應該充分挖掘愛國主義的素材,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并且堅定學生愛黨、愛國的政治立場。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發(fā)揮著培育青少年正確價值觀念以及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作用。教材包含了大量的中國故事,能增強思政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培養(yǎng)愛國情感?!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廣大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能夠在社會主義的教育建設中,將思想道德品質的精髓逐步滲透入小學語文的日常教學中。我校整合適合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良好素材,開發(fā)校本課程,培養(yǎng)青少年的愛國精神。如語文課中的《桂林山水》《狼牙山五壯士》等,描寫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如詩如畫,講述了英雄人物捍衛(wèi)祖國河山的英雄故事。數(shù)學教材中“圓的周長”,結合圓周率介紹我國古代數(shù)學家祖沖之精密計算出π的值,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有聰明才智。這些文本不但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深刻、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激勵學生愛科學、愛文化。又如,音樂、美術課教學則充分發(fā)揮藝術教育寓教于樂的優(yōu)勢,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三、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富有學校特色的愛國主義專項活動
愛國主義來源于小學生的日常現(xiàn)實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學資源,教師首先要用心去挖掘、去體會,才能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學資源。班隊活動課是學校向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品德、思想教育的課程,它針對性強、靈活、及時、收效大。教師要充分利用班隊活動向學生宣傳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
學校少先隊要組織學生進行校內外的愛國主義活動。在校內,可以演講紅色故事、排演紅色故事校本劇等,讓學生了解歷史,熱愛祖國。在校外,可以舉行愛國主義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小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紅軍紀念園等,了解中國革命的抗戰(zhàn)道路,也可以組織一些公益活動,如為偏遠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的兒童募捐等活動,培養(yǎng)小學生從小就要樹立仁愛之心,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借此來提升對小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實效性。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游覽學校附近的一些名勝古跡,以及家鄉(xiāng)的建設新風貌,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同時可以帶學生品嘗祖國的傳統(tǒng)美食,學生在游覽與品嘗美食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充分挖掘學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各個領域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愛國教育資源,并以社會實踐為載體,使愛國主義教育無處不在。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來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戰(zhàn)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深厚情感,并化為決心和力量,體現(xiàn)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規(guī)范。誠然,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教師應當切合實際地構架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育人網絡,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培育學生的成才志向。
參考文獻
[1]謝鑫建.愛國主義實踐教育的實施路徑探索[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
[2]張來成.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J].中國教育學刊,2017(12).
[3]沈成飛,連文妹.論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教學與研究,2018(01).
[*本文系2021年度廣州教育研究政策研究課題《農村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研究》(課題編號:ZCYJ21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