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姍姍
摘要:在對作文書面應用的思考、探索、實踐、總結中發(fā)現(xiàn),作文教學中繼承與創(chuàng)新是兩個相輔相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幾千年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方法的發(fā)揚應用,那就是大量積累,即廣讀、多背;而創(chuàng)新就是突破舊觀念舊程式的開放和自由。創(chuàng)新需要勤寫,寫出符合鮮明時代特點的人、事、物。
關鍵詞:作文教學;繼承;創(chuàng)新;探索
語文就是語言文字,而作文則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書面應用,學生對這種應用能力的高下勢必成為其語言文字掌握情況和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有力檢測。于是教學生寫好作文就成了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難中之難。難就難在茫茫然不得其法,你不可能帶學生手把手去寫;而學生則是戛戛然無從落筆,不是語塞思滯就是筆下文字不知所云。正如葉圣陶先生倡導的六解放——眼、口、耳、心、時間和空間。如何才能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為此,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有些許如下感悟。
一、怎樣做到作文教學中的繼承
繼承——大量積累。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只有自身有很深的語言文字的積蘊,才能做到行文如流水,落筆自生花。
1.廣讀?!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博覽群書,好書名著是天下最好的老師,在不知不覺中能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在潛移默化中能感悟行文表達的方法。古人凡才高八斗皆是汗牛充棟者。大文學家韓愈“游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無身而已矣”,才“取于心主于手”時,“汨汨然來矣”,“浩然沛然”。所以我在作文教學中先從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入手,開展讀書匯報活動,讓學生與好書做朋友,從一冊教科書中走出來,在更廣闊的書海中遨游,最終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
讀書是寫作的基礎,在提高學生讀書水平的同時切不可割裂寫作。不僅要讓學生做好詞佳句的摘錄筆記,還可以寫感想,評論書中人物,發(fā)議論……這既養(yǎng)成了學生愛讀書的習慣,也養(yǎng)成了學生愛動筆的習慣。在我們全班學生讀完《愛的教育》以后,孩子們被一個個日記故事感動了,他們或評論,或寫感想,幾乎每個人筆下的書評文章都有自己獨特的讀書體驗,洋洋灑灑,不拘一格。
2.多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宋詞,名家名篇,子曰詩云,成語名言……這些中華語言文字的優(yōu)秀沉淀,一旦吸收內化便是語文的積蘊,也是行文時妙筆生花之時。因此《中華古詩文經(jīng)典誦讀》《三字經(jīng)》《唐詩三百首》《宋詞欣賞》《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甚至現(xiàn)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春》《匆匆》都在學生背誦之列。像成語俗語則化成歌謠讓學生理解記憶,如“以訛傳訛、捕風捉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等。這樣歸類又變化的記背,在浩淼文海中如拾珠撿貝,顧此決不失彼。
讓學生在記背積累的時候,練筆是非常必要的。學是為己所用,需不拘一格?!疤煜挛恼乱淮蟪茨銜粫?,從這種意義上講陸游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是抄來的。因為前人早有類似的詩句,如王維的“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而王安石的“清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便是其能活學活用內化升華后,才在意蘊上比前人詩句更工整更婉麗更明秀,這是一種主動的學以致用的意識。而小學生的這種意識是很薄弱的,為了強化這種引用意識,我要求學生在“經(jīng)典摘抄本”上不僅記背當日的詩文,還有一項最重要最感興趣的練習,那就是引用。為了讓學生引用起來不至于為難,不至于出現(xiàn)驢唇不對馬嘴的偏差,每天專用的讀書匯報時間里,都有師生共同的討論。討論的內容就是學生記背的詩文在什么情況下引用,該如何引用才恰到好處,算作錦上添花。學生的引用練習不斷提高,慢慢地從每日一句變?yōu)槊咳找欢?,甚至每日一篇,而且引用的形式越來越活,引用的內容與文章契合得越來越緊密。學生在背過《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引用練習中,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化在寫景文中;學生在記事文中寫自己犯錯誤的悔恨和矛盾時用上了孔子的“過則勿憚改”“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改之,更也,人皆仰之?!比赵陆?jīng)久,這種強化的引用意識就自然而然成為一種自覺自能的積累意識,在作文中日趨看到學生記背積蘊的痕跡了。
二、怎樣做到作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
作文創(chuàng)新的手段是“勤寫”。唐朝大詩人李賀遇到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如此嘔心瀝學才能成為一代“詩鬼”。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作的歷練在乎多練,應用從閱讀中得到的知識,認真地寫。寫作和閱讀比較起來尤其偏于技術方面。凡是技術,沒有不需要反復歷練的……為養(yǎng)成寫作的習慣,非多寫不可;同時為適應生產(chǎn)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由此可見多寫勤寫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多么重要。
如果說讀背是積蘊吸收,寫作則是噴發(fā)釋放;如果說寫作是在準備一塊沃土,不動筆再肥沃的土地也是荒蕪。“紙上得來始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多寫是疏通文思之渠,不至于筆澀思滯。所以要引導學生多方位、多時空地練習寫作,時時寫,事事寫,喜歡也寫,悲傷也寫,迷茫也寫,豁朗也寫,愛贊也寫,憤怒也寫。這需要打開多種寫作渠道:寫日記、寫觀感、寫評論,文中的仿寫、改寫、續(xù)寫、故事接龍等等。
作文創(chuàng)新的方法是訓練學生的“慧眼”“慧思”。
如何訓練學生的一雙慧眼?那便是要善于觀察。幫助學生選擇觀察的角度,獲得不同于常人的見解。例如,一個學生在校園的花圃里摘了幾朵花,常規(guī)的角度是指責這位同學不愛護花草樹木,不遵守學校的規(guī)則,但是如果讓學生換一個角度寫,讓筆觸走進這個學生的心靈,剖析他摘花的心態(tài),可能文章的走向又是另一樣。如何讓學生擁有“慧思”?這便需要老師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不僅讓學生學會橫向思考,也要讓學生學會縱向思考,即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對問題和現(xiàn)象的看法絕不能停留在表層上,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吸引別人看,才能耐看。
總之,作文教學方法的探索無止境,廣讀,多背,勤寫,它們是作文教學繼承與創(chuàng)新必不可少的三種途徑,也是大語文觀的一種體現(xiàn)。只有讓學生天天浸泡在美詩美文佳詞好句的海洋里,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才能得到提高,寫作時的思路才會敏捷而開闊,才會文意創(chuàng)新,文采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