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摘 要:應試教育下,教師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造成了學生的負擔,特別不利于學生成長。而在素質教育下,教學理念發(fā)展轉變,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教學的核心。在語文教學中更是如此,通過實施增效減負,學生學習相對輕松,學習主動性也大幅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大為提高。因此,本文對增效減負的應用展開了探究,提出幾點具體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增效減負 應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36
開展小學語文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漢語知識的關鍵。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學生可形成良好的應用漢語習慣,并提升自身閱讀、寫作水平。各個小學教師雖然沒有反復強調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但是憑借其對語文教學的關注,無疑也加大了學生心理負擔。當前,增效減負得到一定應用,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突出。怎樣真正實現(xiàn)增效減負的價值,語文教師要重點探究。
一、實施增效減負策略的意義
在我國教育工作中,受以往應試教育影響,判斷學生學習情況的依據就是考試成績。而語文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卷面分數,除了課上生硬地通過填鴨式方式給學生們灌輸知識外,還會增加課后作業(yè)量,導致學生有沉重的壓力,可以說,除了學習,再沒有多余的時間開展一些愛好活動。在眾多作業(yè)下,學生產生了對語文的抗拒感,根本沒有興趣可言。另外,教師僅僅是機械地講,學生思考的時間也完全被剝奪,思維能力受到限制,導致理解、閱讀、表達語言的能力也無法提高。
在新課改下,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要實施增效減負。在有效的時間內,語文教師必須要提高教學實效性,從而推動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讓其自主學習,并獲取相應的知識,從而形成終身學習能力。并且,語文教學實施增效減負,要為學生提供放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們主動思考。在此基礎上,學生思維更具活躍性,語文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地也會提升,對于課文中的感情、內涵,學生們也能掌握得更加透徹,最終將課本內涵轉化自身想法,提升自身素養(yǎng)。
另外,在保證學生深入把握課本內容的同時,語文教學也實現(xiàn)了對學生的智力教育,育人目標得以落實。語文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并不是生硬的課本搬運工,因此,要防止死記硬背,更不能直接告知學生答案,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己思索處理難題。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增效減負落實到位。
二、小學語文課堂實施增效減負遇到的困難
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增效減負教學存在一定困難,筆者概括了三點,具體如下:
第一,缺乏對語文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傳統(tǒng)教學的制約,導致小學語文教師缺乏具體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一些語文教師認為,小學生會讀字、認識字就行了,沒必要用靈活教學方式教學生如何應用語文知識。長此以往,導致語文課堂單一無趣,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
第二,教學方式難以靈活利用。小學階段是提高學生對某一事物興趣的最好時期。但是機械地傳輸知識的方式常常會讓學生感到厭煩。另外,學生的差異性導致不同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不同,教師并沒有完全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單純以自己的想法教學,教學內容不科學,降低了教學效率。
第三,過于注重學生的卷面成績??己藢W習成果的形式只有考試。而學生學習的好壞,只能用卷面分數表示。其實,不只是小學如此,各個學習階段都是這樣。在該方式下,語文教師沒有分析學生的具體問題,只是單純要求學生考出高分,不僅起不到激勵效果,反而增加學生的負擔,與增效減負的原則相違背。
三、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實施增效減負
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學語文知識,是從最基本的拼音、認識漢字、讀寫漢字開始的。若學生借助拼音便能認識該漢字,那么說明其閱讀、理解以及表達能力有一定的提升。開展語文學習,其實就是開展更好的溝通,而學習小學語文,正是最基礎、最關鍵的時期,語文教師要規(guī)范自身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標準發(fā)音。不過,由于當前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不合理性,加大了學生的負擔,學生們體會不到語文的魅力。所以,小學語文課堂在開展增效減負時,必須要科學設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教學,由此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熱情,讓學生一直保持學習語文的興致和求知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自主融入探究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來,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教師在教拼音時,不能生硬地按照課本內容講授拼音的相關知識,而需創(chuàng)新內容,如加入兒歌等,使學生們體會到樂趣。在歡快的兒歌中,原本乏味的拼音變得有意思,學生會積極加入拼音學習的行列中,提高發(fā)音質量,普通話說得更標準,還能積累更多漢字。又如,教師在教閱讀時,不僅要指導學生閱讀課內文章,還要鼓勵大家積極閱讀課外的文章。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致,讓他們喜歡上閱讀,并從中收獲體驗,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學生的情操。如教師講到《青山不老》這一篇文章時,可引導學生愛護環(huán)境,鼓勵學生設計環(huán)保袋,或是寫環(huán)保標語等,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開拓思維。
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的同時,要結合全班學生對語文的掌握情況,并且要關注不同學生不同的發(fā)展特點,做到因人而異。以分層教學展開工作,并且布置課后作業(yè)時,也要體現(xiàn)這一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不同程度同學的不同需求,從而推動學生的整體進步。
2.革創(chuàng)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以往小學語文教師在展開教學時,都是用“填鴨式”的方式,教師最大的希望便是學生在每一次課堂中都掌握到更多的知識,而忽視了學生是否能夠完全消化所講的知識,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和壓力。有效實施增效減負,必須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通過多樣的、有新意的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帶領小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便是興趣,只有在他們喜歡語言、喜歡拼音、喜歡識字讀字、喜歡閱讀的基礎上,才會主動融入課堂。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也不會有負擔,并且大幅度提升了語文學習質量。在課堂中,學生可消化、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至于課后作業(yè),自然能夠縮減,從而將增效減負落實到位。
另外,小學語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或者進行游戲教學或是角色扮演,通過多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課堂的轉變。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也有更多時間,展開思考,在提高積極性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掌握,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能得以保證。在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方面,教師可展開有趣的、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比如開展廣告設計賽、朗誦會等,充實學生的課外生活,起到一定的減壓效果。
3.布置實踐性作業(yè)
學生通過寫作業(yè),其實也是對課上所學知識的鞏固。若要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知識,必須借助實踐。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必須將實踐性放在首位,由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比如,在教師節(jié)、兒童節(jié)時,教師可讓學生制作賀卡,做得好的同學給予適當獎勵,能激發(fā)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語文教學還要培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要彰顯學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可讓同學將學習這首古詩后的收獲描繪出來,不一定用寫的方式,可用自己喜歡的任何方式來表達。在這種情況下,有畫圖的,有制作小報的,也有寫成作文的,總之,學生表達收獲的方式各異。在此情況下,學生情緒高漲,深度掌握了知識。
除此之外,實踐性作業(yè)要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各類活動,比如郊游、制作關于語文知識的小板報等,這種做法可以讓學生主動融入實踐活動中,以親身體驗獲得學習規(guī)律,一定程度上激發(fā)自身潛能,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總之,增效減負的有效實施,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認真揣摩語文教學,從設計科學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布置實踐性作業(yè)三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中,從而體會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將其內化。在此情況下,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魅力,主動學習,提升了學習效率,并且沒有了以往的學習負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建立。
參考文獻:
[1] 馬金山《談小學語文課堂增效減負策略的實踐應用》,《名師在線》2020年第16期。
[2] 張小英《小學語文課堂增效減負策略的實踐應用思考》,《課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3] 汪紅紅《關于小學語文課堂增效減負策略的實踐應用》,《中國校外教育》2019年第26期。